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认是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制度,但是我国对于自认的规定过于概括和原则,可操作性不强,未能使自认在诉讼中发挥其应有的程序功能.本文从自认的概念,理论基础,基本构成要件和适用的除外情形对自认规则进行了梳理和探讨,以期对我国自认制度的理论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论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认 (Admissions)作为民事诉讼中的一项基本制度 ,无论在大陆法系国家还是在英美法系国家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并且形成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在我国民事诉讼理论中没有自认的法律制度 ,与其相对应的是当事人的承认。对此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还没有明确的规定 ,只是见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 75条第 1项 ,以及 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中第 2 2条。前一条规定 :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和提出诉讼请求明确表示…  相似文献   

3.
自认制度是民事证据法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一般对之均加以详尽规定。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5条第1款中对自认制度有所提及,但仅作为一种举证责任的例外,并未形成完整意义上的自认。文章通过阐述自认的基本含义、成立的法律要件、价值分析以及自认制度的相关内容,指出我国要从根本上引进和完善自认制度,必须认识到自认制度发育所需的制度环境、观念环境和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4.
作为自认对象的案件事实是否一定为不利于自认人的事实,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持肯定说观点的学者认为,自认对象的不利益性是构成自认的要件之一,但坚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在判断不利益性的标准方面存在分歧;持否定说观点的学者认为,自认对象不需要不利益性。我国民事诉讼自认制度中关于自认对象不利益性的规定并不明确。由于作为自认制度理论基础的辩论主义并不要求自认的不利益性,同时由于肯定说在判断不利益性的标准上存在分歧,不利于己的事实在诉讼实践中难以判断,加之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制度上均采否定说,故在这一问题上以采否定说为宜,这有利于提高自认构成的几率,提高审判效率。  相似文献   

5.
论默示自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我国2002年4月1日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规定》中有关默示自认及其程序的明确规定 ,详细分析了默示自认的涵义、价值及其司法运用 ,以期丰富自认制度的内涵 ,完善我国民事证据立法  相似文献   

6.
我国关于自认撤销要件的规定看似很全面完美,实际上并没对自认撤销的具体情形进行区分,在司法实践中“相对人同意撤销自认”的情况几乎不存在。应当区分胁迫的不同程度,不能一概而论地予以撤销。对于基于重大误解而做出的自认的撤销宜采用“错误”+“不真实”的二要件说。同时应建立自认撤销制度的配套措施,确立有约束性的辩论原则,将自认成立的场合限定在口头辩论或者准备程序中,区分先行自认与自认,对于先行自认在对方当事人没有引用或者对方当事人引用之前,自认人应当可以自由撤回。  相似文献   

7.
作为诉讼行为的自认及诉讼权利的自认权由主体、客体、表示形式和自认特征等所构成。在充分认识自认及自认权的构成和效力的理性基础上 ,立足于现行中国三大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对自认及自认权的不同规定和存在的问题 ,剖析和协调它们的共性 ,建议构筑以自认规则为中心的中国自认权制度。  相似文献   

8.
自认制度,乃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大陆法系中,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有诸多相近之处,且在行政诉讼之立法中也出现类似自认之规定。本文以诉讼法理为基础,对自认之根据及自认适用于行政诉讼之范围进行讨论,并对我国现行立法提出完善之建议。  相似文献   

9.
2002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正式施行.该规定的第8条对民事诉讼中自认的效力进行了规定,但未对无民事诉讼行为能力人的自认的效力作出明确规定.本文从自认在民事诉讼证据中的地位出发,分析了无民事诉讼行为能力人自认所涉及的法律问题,针对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自认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自认制度基本含义、适用环境的阐释 ,剖析了自认制度被移植到我国后的运行状况 ;并在揭示确立自认制度对我国民事诉讼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 ,就构建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自认制度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