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一个地方都有地名,但地名不是历来就有的,它是随着人类定居而产生的。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类靠采集,狩猎为生,人群四处游徙,居无定所,因而不需要地名。从游徙到定居,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人类定居之后,人们才会给自己或他群所居住的地方起名,于是便产生了地名。然而,最早的地名不是随意起的,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它的产生主要根据在该地上居住的氏族或部落的名称,以表示该地是属  相似文献   

2.
解之诚  马骏 《创造》2008,(4):26-33
远古的时候没有天, 远古的时候没有地。 我们来造天, 我们来造地。 这里是世界恐龙之乡, 这里是东方人类故乡, 这里是中国彝族文化的大观园。  相似文献   

3.
在每一个亮丽光鲜的城市街头,都会坚守着一个个正襟危坐的垃圾筒。你可以把你想扔的任何东西,比如刚刚用过的纸巾,刚刚吐出来的口香糖,刚刚喝空的矿泉水瓶子……漫不经心地扔进去。这叫做爱护公共卫生。但是,垃圾筒并不是一个魔法箱,里面显然没有韦小宝的化尸水,能把你扔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垃圾!怎么办?聂少林垃圾,是无足轻重的玩意吗?不!垃圾─-不可忽视的祸害垃圾,虽然是人们不屑言及的东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它愈来愈成为一个非同小可的社会问题。试想,一个现代化城市,如果一周不清除垃圾,那么全城就会臭气冲天,生活将难以为继。如果说工人...  相似文献   

5.
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在日本生活的第一课就是学会丢垃圾。日本人将垃圾分为“可燃”、“不可燃”、“可以回收”三大类,从政府部门到饮食店,从学生宿舍到每一个日本家庭,垃圾桶上都贴有分装三类垃圾的标识,而且装垃圾的袋子都是透明的(以便清楚地看到里面的东西)。如果谁将“可燃”与“不可燃”  相似文献   

6.
夏燕 《观察与思考》2009,(14):16-21
人人都讨厌垃圾,人人都制造垃圾。垃圾问题,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史的一个“世界难题”。近日。因为垃圾中转站的建设问题,杭州若干小区的居民“联手”采取了抵制行动。此“事件”引起了各界关注,一时成为“热点”。不管小区居民的行动有无道理,也不论政府要建垃圾中转站的对与错,无法摆脱的城市管理者的“城市垃圾之困”,再一次进入我们观察记者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吴亚明 《台声》2013,(11):46-47
“那年我们坐在淡水河边,看着台北市的垃圾飘过眼前,远处吹来一阵浓浓的烟,垃圾山正开着一个焰火庆典……”罗大佑当年一曲《超级市民》唱出了很多人的心头无奈。跟如今大陆许多地方一样,当年台湾也曾遭遇垃圾围城的难题,但是经过地方政府和民间共同推动,长期努力,如今台湾不仅做到垃圾强制分类,而且可回收垃圾已达到全部垃圾的48%,台湾人均每天垃圾产生量也从1.143公斤减至目前的0.35公斤。在垃圾减量的同时,资源回收也使得“垃圾变黄金”。  相似文献   

8.
聆听的美丽     
聆听,实在是一种美丽。远古人类在虎啸、猿啼、狼嚎的大合唱声中幸存下来,又在伐木声和织布声中发育成长。因为人类的直立行走,视觉得到极大的解放,听觉功能日渐退化了。这是人类进化史上一大进步,又是人类听觉器官发育史上的一大挫折。延至今日,人类的视觉感官发挥到了极致,大千世界,五光十色,让人目醉神离。那报林刊海,那电视节目的全天候视觉轰炸,那十字街头闪烁的霓虹灯,哪里还有听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卢卫 《公民导刊》2011,(11):20-21
这几天,从璧山县健龙场镇红旗桥过往的群众心情变得格外地好,桥头垃圾中转站中的垃圾“规距”地堆放在里面,不再在路上“霸道”了,令人更高兴的是这个垃圾中转站马上要被政府“挪”地方了,这里将再次呈现碧水、小桥的靓丽美景。  相似文献   

10.
正云南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它的历史是如此扑朔迷离,它的文明与落后是如此对比鲜明地并存着。当我们面对云南沉默的大山,屈原"天问"似的远古历史迷雾仍困惑着今天的我们。云南,是一片最早被文明之火点亮的高原,它孕育了人类最早祖先中的一部分,它播撒的生命种子从此繁衍并流布四方,创造了此后地球生命史和文明史的奇迹。可是,我想知道孕育元谋猿人的云南,实现了远古生命进化的人类,为何170万年后留在  相似文献   

11.
在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口弃,丝毫不觉羞愧。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也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带来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飞跃发展,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和进步。无数事实证明,哪个地方、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就能够迅速发展和强大;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就会落后,甚至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的竞争、区域的竞争已日益演变为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竞争力的核心和决定性因素,决定着一个国家和…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迅速普及和更新换代步伐的加快,我们在享受电子产品带来的方便、舒适的同时,也为环境制造了电子垃圾。这些电子垃圾会对环境、对人类造成巨大的危害。如何处理电子垃圾,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4.
徐淑珍 《春秋》2010,(5):34-35
郓城,远古历史无考。据境内肖蝈堆文化遗址发现的石斧、陶鬲等测定,远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郓城境内已有人类居住。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  相似文献   

15.
徐泓 《前进论坛》2011,(1):58-58
从远古时候到现代,船舶史话告诉我们,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也与船舶有关。从舟筏、独木舟、木板船、帆船、轮船到现代船舶,描绘了人类与船舶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6.
二凤 《中国减灾》2008,(11):51-51
在各种灾害中,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人类能够对火进行利用和控制,是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火,给人类带来文明进步、光明和温暖。但是,失去控制的火,就会给人类造成灾难。所以说人类使用火的历史与同火灾作斗争的历史是相伴相生的,人们在用火的同时,不断总结火灾发生的规律,尽可能地减少火灾及其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对于火灾,  相似文献   

17.
<正>一、农村垃圾的产生与去向垃圾的产生有一个过程:商品—使用—丢弃—垃圾。那么农村的商品从哪里来?大部分是从商店、小卖部、超市、集市等地方买来的,这些商品都是从农村以外地方运来的。农村是全球物流中的一个环节,是一个末端环节。一般地说,农村垃圾主要有三个去向:一是露天堆放,堆放在农村的一些空地、荒地、洼地等地方;二是扔  相似文献   

18.
经过漫长历史发展到电子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突然接受了“世界自然遗产”的概念,而四川的三个地方有幸在世界范围内荣膺这个历史性的嘉誉,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作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今四川人自豪而骄傲,但同时又给予人们警示:对于全人类来说,这样的遗产太少太少了!再倒退回去五十年、一百年、甚至二千年,这世界会是怎样的一种自然模样?就中国就四川而言,会仅仅是那么几处遗产吗?对于称为风景区、自然遗产的地方,人类似乎更有理由善待它、呵护它,而对于更广大的自然生态环境,现代人的责任就不只是格守“遗产”的…  相似文献   

19.
我叫刘德华。1961年我在一个农村出生,那里叫大埔,香港(的)一个非常非常久的一个地方。我真的小时候,我发觉我是很有钱的,我家里有孔雀,我家里有超过两百只的猪,有我数不尽的鸽子,然后我们还有很多地。我看过很多很多年轻小朋友没看过的东西,我从小就知道有电视,我从小就知道有录音磁带,我都(收藏)过很多很多好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樊夏  林浩  陈静 《协商论坛》2010,(12):26-28
世界上有一样东西会只增不减,那就是令人窒息的垃圾。当愈演愈烈的"垃圾危机"再次让意大利蒙羞时,法国也因环卫工人参加罢工而出现了"垃圾围城"的尴尬。这两年,世界电影里不断出现垃圾最终演变成异形生物的可怕预想。而在现实中,一场暴雨导致的垃圾山倒塌就活埋了菲律宾数百人,印度的圣河早已沦为"垃圾河",即使在美欧的大城市,也绝不少见居民区与垃圾场为邻的景象。垃圾处理场该不该建、要建在哪儿等问题,在各国被争来争去,推来推去。散发着恶臭的垃圾仿佛在全世界"攻城略地",人类消费日盛,垃圾却无处可埋,人类真的走到了该加倍偿还其"原罪"的时候了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