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飞飞 《学理论》2023,(3):33-35
公共性作为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基本属性,是衡量社会历史发展与人类前途命运的必要维度。建构平等、公正及和谐的社会关系以及公共性的社会制度是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价值诉求。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理论本质内蕴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植根于人类实践的公共性特质,积极维护公共安全,追求公共利益的合理化最大化,并努力寻求公共价值的生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一追求充分释放和彰显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公共性维度以及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天下谋大同的公共情怀。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21,(6)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与世界历史思想有着紧密的关联,从原始共同体到虚假共同体再到真正共同体的发展,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和标志性结果。在此过程中,人对自身发展的认知也由浅入深,逐渐从追求片面的自由、公正等意识形态幻象进入到对真正政治价值认同的追求。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角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就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的最新成果,是人的主体性与社会公共性的完美融合。中国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构建中发挥引领作用,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凝聚共识,构建全球新秩序,为世界提供一种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罗梁波  吴羡 《行政论坛》2023,(5):101-113
公共空间是基于共同体实践由公共性的社会关系塑造的形式结构。公共空间在实践论上是以共同体整体为归属的虚拟存在而非客观的实体存在,在认识论上是以共同体为本体的形式存在而非特定主体行动场域的存在。既往对公共空间的理解呈现为公众路径的客体维度,无法揭示公共空间的本质内涵。公共性的主客体如何构成公共空间的主客体,公共空间的主客体之间又应该如何连接,都要回到公共性本体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公共性的主客体只有在公共性实践本体形式的场景中才构成公共空间的主客体。在公共性本体的塑造下,公共空间呈现出四种基本样态,即联合主体的共同体意义格局、客体的公共性实践形式、共同体关系网络和共同体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4.
在后疫情时代深度研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理路、现实境遇与赓续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根植于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理论,为世界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后疫情时代,需要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来提供强劲经济驱动力,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以解决全人类的共同难题和挑战,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新道路,以实现全球共赢共享的发展之道,从而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赓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全球治理方案是以全球性问题为导向的,全球性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如何克服和解决公共性问题。中国全球治理方案内蕴着以共商共建、共享共有为本质内核的公共性实践意蕴,它追求全球的治理问题、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话语和治理目的的公共性。中国全球治理方案的公共性指向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鲜明的价值立场,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和发展,彰显出其内在的公共品格与公共关怀。  相似文献   

6.
公共性是人的社会性本质在公共生活中的表现方式,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前提条件,同时它也界定了人类活动领域的内部划分。共同体或组织是公共性生成的实体条件与界限,在不同的历史和共同体条件下,公共性生成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不尽相同,因而具有一定的流变性。以一定历史事实为基础的公共性概念同时还具有能够超越其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的功能,因而具有更普遍的解释效力和规范意义,这使得公共性在实现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内在转型上具有重要的转换功能。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基本的价值就是底线价值。相对于全球伦理视野中的底线伦理,底线价值是底线伦理的内在依据,底线伦理则是底线价值的外化和规则化。共在正是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遵循的底线价值。风险社会的到来使得当今人类持守共在的底线价值变得极端重要和十分紧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化解人类"存在之忧"必须遵循共在这一底线价值,而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正是基于这一底线价值的伟大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底线价值具有公共性、反思性、共情性和约束性。践行共在的底线价值,就意味着一种自律或自我限制,教育引导和法律约束都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思想体系。从部门哲学的视角来看,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基础、丰富内涵和实现路径可以从三个哲学向度来理解和把握:一是以"共存——类存在"为前提的人学基础;二是以"共处——公共性"为核心的公共哲学内涵,三是以"共赢——共同价值"为目标的价值哲学路径。  相似文献   

9.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而提出的新的科学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进全球有效治理的必由之路。但要打造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除了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外,还需要有获得全世界广泛认同和支持的国际关系伦理做后盾。公平正义的国际关系伦理理念和价值观,对构建和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在实践基础上为解决诸多世界难题提出的。同时,它与人类解放、人的平等合作和自由发展直接相关,更与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发展的现实联系紧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从具体继承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联合体"理论的升华。从全球治理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借助联合国这一全球治理体系具有广阔的实践舞台。从思想精华看,"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灵魂,它包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但"共同价值"只是理性约束,国际法才是全球治理的硬性约束。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也在推动国际制度的发展,在提升国内法治水平的同时也在加紧国际规则的制订,加快中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以良法保障善治。  相似文献   

11.
罗梁波 《政治学研究》2022,(1):94-105+159
从理论脉络、经验时空和认识论三个维度建立类型学谱系的分析框架,对公共性的内涵、路径和体系进行梳理分析,可以更好地回应“公共性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公共性呈现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在理论上,公共性是以公众为导向的价值路径;在时间上,公共性是从本能、感性到理性,从生产、分配到消费,从表达、行动到结果的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公共性是行政-政治-社会的博弈格局和技术-价值-形式的复合结构;在客体上,公共性是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和公共事务;在本体上,公共性是以共同体为归属、以协作为社会关系的存在。共同体利益代表了公共性的价值实质,整体协作是公共性的技术内涵,而共同体协作是公共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与创新。它顺应了国际与国内形势发展的要求,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新理念。它是新时代处理国际关系的中国方案,展现了中国智慧。在中国外交实践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对构建和谐中国与和谐世界都有着重大意义。一、从时间维度看人类命运共  相似文献   

13.
《行政论坛》2022,(3):99-104
乡村社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场域,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公共性是乡村治理的价值坐标,乡村善治,既彰显了乡村治理公共性的历史必然,也反映了乡村治理理念的变革。就目前我国乡村治理状况来看,存在公共价值理念阙如、公共空间失落、公共文化式微、公共组织功能弱化等公共性问题。新时代乡村治理要厘清面临的公共性困境,探讨公共性价值重构和实践路径,推动乡村社会由“良序”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14.
公共性是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基础和动力,主要包括乡村文化治理实现公共利益的本质规定、依托公共空间的场域载体、嵌入公共权力的过程驱动和培育公共精神的目标结果等多个方面。乡村文化治理始终体现公共性是治理的理想状态,现实中却真实存在公共议题失语、场域空间萎缩、行政伦理失范、公共精神淡化等公共性缺失困境,乡村文化治理效能大打折扣。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需通过形成社会组织、整合文化资源、完善民主制度、培育现代政治文化等多重途径,优化乡村文化治理元素和结构,实现乡村文化治理的公共性“再造”。  相似文献   

15.
王同新 《行政论坛》2010,17(3):27-30
政府公共性问题由来已久,虽然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表现出的外部特征不同,但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履行社会公共职能乃是所有政府公共性应有的实质内容。从政府公共性的历史发展看,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表现出的外部特征各异。全球化过程彰显了公共化实质及其未来指归,全球化作为一种全球普遍的相关性积累过程,其实质是公共性的增长过程。当下的公共性危机凸显了政府公共性研究的当代价值。国际上的生态环境问题、毒品交易与跨国犯罪问题、地区冲突与恐怖主义问题、南北贫富差距与全球经济安全问题等,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和挑战,这需要充分发挥各国政府的主导作用,努力彰显政府公共性价值。从国内看。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实现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找回失落的政府公共性。  相似文献   

16.
韩秀丽 《学理论》2022,(7):9-1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创新发展,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的哲学智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内涵丰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生态五个层面的内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既是在新时代下对我国外交理论的创新,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迎合了世界人民的利益诉求,增强了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对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姜国兵 《行政论坛》2023,(4):111-117
在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过程中,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一直是基层治理探索的方向。自2015年起,“民生微实事”惠民政策在深圳市全范围实施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民生微实事”政策的实施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在项目征集阶段,社区权力向全体居民开放;在项目评议和项目确定阶段,激活制度公共性,使资源向公共利益转化;在项目实施和项目验收阶段,建立了公共权利与公共义务之间的匹配关系。这五个阶段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并共同作用于社区共同体机制的构建,有助于制度公共性的产生。针对“合作共治”中从社区到市四级的“块”与财政、民政的“条”出现偏离合作初衷而导致的基层治理负担加重和压力加大,以及过度监督致使基层治理激励不足、制度模糊性导致制度公共性流失等问题,研究认为:重构“民生微实事”政策的公共性,需要在制度的顶层设计上具有明确的公益导向、在项目全过程中围绕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辩论并不断形成区域文化和特色品牌项目的积累。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4)
关于公共性概念,马克思并没有使用过,但关于公共活动、公共利益等与公共性问题相关的概念可以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看到。从这些概念和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关于公共性问题的丰富思想,还可以看出马克思所揭示的代表公共利益的共同体将经历的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即由"虚幻的共同体"向"自由人的联合体"发展的历史趋势。马克思的社会公共性思想在当代仍然体现出巨大的价值,提出了大力发展经济以建立高度发展的物质生产条件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是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当代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9.
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是指国家间层面的具有平等性、共赢性、安全性和包容性的人类集体组织。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是中国面对世界性问题所做出的"中国诊断"和所提出的"中国方案"。倡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走向共同发展、和平安全和全球治理提供了现实可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现,需要坚持分步实现、平等互助、尊重差异、绿色发展和兼容并蓄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入人心、国际实力的对比日趋均衡、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构建各层次命运共同体迈出坚实步伐、“一带一路”倡议逐渐走深走实等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备新的基础。与此同时,世界公共卫生的新特点、大国政治博弈的新样态、全球经济发展的新问题、人类文明冲突的新表现也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出新的挑战。对此,我们要加强全球卫生合作,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依托全球安全倡议,构建安全共同体;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构建发展共同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构建人文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