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982年4月6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前来中国访问的英国前首相希思,双方一致首肯:现在是解决香港问题的时候了!今天回顾香港问题解决的全部历史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无疑再次成为香港回归祖国的总设计师,而英国前首相希思在促成英国归还香港这一历史事件中,同样有着不没之功.邓小平与希思曾经有过多达八次的历史性会晤.在这八次会晤中,他们多次谈及香港问题.希思,英国前首相,前保守党领袖.1916年7月9日生于爱尔兰的布罗德斯太斯.1935年入牛津大学巴利奥尔学院,攻读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1965年当选为保守党领袖.1970年出任首相、希思出任首相后,开始调整英国的对外战略,承认中国是“觉醒了的巨人”.“正在担负起它在世界上的作用”,力图与中国改善关系.1972年,中英两国互派大使,建立了完全的外交关系,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两国关系在各方面的发展.1974年5月,已经卸任首相职位却仍然担任保守党领袖的希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第一次同英国人谈香港问题是在1974年。随着1972年中英两国外交关系的全面恢复,两国之间的高层领导人开始互访。1974年5月24日,英国前首相、保守党领袖希思应邀来到中国进行访问。25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接见了希思,并同希思进行了亲切的会谈。在广泛的话题中,双方涉及到香港的回归问题。在谈到香“港的未来时,毛泽东与希思两人均同意:香港在1997年应该有一个平稳的交接。①当时刚复出的邓小平也在场。当天晚上,邓小平为希思举行了欢迎宴会。在欢迎宴会上邓小平同希思再次谈到了香港问题。他说:中英两国之间还存在着的香港…  相似文献   

3.
1982年9月,“钢汉子”邓小平会见“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向全世界宣告:“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在这里,邓小平展示了一个新中国香港回归之旅的时间上、下限:1949—1997.从“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到“收回主权、保持繁荣,制度不变、港人治港”,从“暂时不动香港”到“一国两制、50年不变”,从毛泽东时代到邓小平时代.  相似文献   

4.
明年7月,祖国的宝岛香港在被英帝国主义霸占155年之后,就要回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了。在这令全国人民振奋的时刻,不能不使人忆起她回归祖国的不平凡经历。 1982年4月6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前来中国访问的英国前首相希思,双方一致首肯:“现在是解决香港问题的时候了!”紧接着不到半年的时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使华,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帏幔正式揭开。今天,当我们回首问题解决的全部历史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  相似文献   

5.
从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英国政府受形势所迫,改变了长期以来避而不谈香港问题的姿态,急于了解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方针,以制定自己的对港政策。为此,英方采用了不少办法向中国政府进行试探。毛泽东在世时一直没顾上考虑解决香港问题。1974年4月,他对来访的英国前首相希思说,“你们剩下一个香港问题。我们现在也不谈。他指着邓小平等人说,解  相似文献   

6.
1979年3月麦理浩北京之行,针对英国方面以"土地契约"问题为突破口,逼中国方面对"九七"的"英国管治"让步,邓小平以"叫香港的投资者放心"的承诺破解;1982年4月希思访华,中英两国政府就"长期搁置"的香港"九七"前途问题开始进行初步的外交接触,为正式的中英两国政府的外交谈判做前期准备工作。在对香港和香港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调整了"国家统一"的战略重心,将以"一国两制"的新思维解决香港问题的"时间表"提前,探索将"台湾版"的"一国两制""香港化",初步形成了"1997年收回香港"决策和政策--"十二条"特殊政策。  相似文献   

7.
英方为会谈制造障碍 在中方和香港各界的反对声中,英方1993年初向中方正式提出:愿意通过外交渠道同中方就香港1994年、1995年选举问题进行会谈。中方从实现香港平稳过渡和长期繁荣稳定的大局出发,做出了积极的反应。然而,在磋商过程中,英方一再提出无理要求。本来贯彻中英联合声明,解决香港重大问题是中英两国政府的事,历次中英有关香港问题的谈判都是中英两国政府代表进行的,而英方却提出港府作为一方代表参加谈判,企图玩弄“三脚凳”。中国政府为照顾英方的实际需要,同意港府官员可作为顾问或专家协助英国政府代表进行工作。  相似文献   

8.
1984年5月25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出席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的香港和澳门两地代表。这次会见的时间节点很重要。中英两国政府关于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谈判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在这个关键时刻。海内外。尤其是谈判涉及的各方.都十分想知道中国当时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会对解决香港问题发表怎样的政策讲话。  相似文献   

9.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正式阐释“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其中有一段话颇耐人寻味:“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我们等待了三十三年,再加上十五年,就是四十八年,找们是在人民充分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如此长期等待的、如果十五年后还不收回,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卜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1。这里,]F实上公开了中国在以“一国两制”历史性地解决香港问题以前一直奉行的一个“秘而不宣”的特殊政策:“暂时不动香港”以”长期打算,充分利用”。这一战…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思想,早在10年前就提出来了。1984年10月10日,邓小平会见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时说:“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当然不是‘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革命’①1985年3月28日,他在会见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时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用“一国两制”构想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他亲自指导用这一构想先后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邓小平于1988年6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现在有一个香港,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这一大胆。新颖的设想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通过“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对于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引起我们认真的思考与研究。一、“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设想的提出及其基本含义1988年6月3日,邓小平在会见“九十年代的中国与世界…  相似文献   

12.
朱镕基担任国家领导人后,曾两度出访英国:第一次是在1992年11月,第二次是在今年3月底至4月初。两次访问时间相隔不到5年半,中英关系却发生了由冷到热的重大转变。在第二次访问英国期间,英国掀起了“朱镕基旋风”,中英两国进入了建设面向21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新阶段。末代港督挑起政改大战之际朱副总理一访伦敦从1979年3月香港总督麦理浩在北京向邓小平挑明“九七大限”开始,香港问题就成为决定中英关系状况的核心因素。经过1982年至1984年整整  相似文献   

13.
1979年3月英国总督麦理浩的北京之行,代表英国方面以香港"土地契约"问题为"突破口"逼中国方面对过"九七"的"英国管治"让步的"发难",第一次将中英两国政府"长期搁置"的香港"九七"前途问题公开化.而邓小平"叫香港的投资者放心"的正面回应,初步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关于"九七"前途问题"香港还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的战略思考.以此为契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开始初步调整当代中国"国家统一"的战略重心,将以"一国两制"的"新思维"解决香港问题的"时间表"提前,开始逐步探索将"台湾版"的"一国两制""香港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4.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后,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将香港强占去了。中国政府历来认为,香港问题是属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是英国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结果,等到时机成熟时,将通过适当方式加以解决。这个时机终于到来,今年七月一日香港将回到祖国怀抱,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当我们扬眉吐气,一雪百年国耻,欢欣鼓舞迎接香港回归的时候,怎能忘记邓小平同志为收回香港所作的巨大贡献呢?正如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同志所说的:“没有邓小平,就没有香港的今天。”我们…  相似文献   

15.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的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战略构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一构想的提出,对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发挥了巨大作用,也赢得了海内外华人的广泛赞同和支持。在“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指导下,在中国政府和海内外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香港和澳门分别于1997和1999年顺利回归祖国,实践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也为我们今后解决台湾问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文对近年来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研究做一个简要回顾,以加深对“一国两…  相似文献   

16.
1981年7月18日上午,邓小平以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身份会见香港《明报》社长查良镛,即武侠小说家金庸。这是邓小平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单独会见香港同胞,在当时引起了世界轰动,亦对“大侠”金庸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共党史知识竞赛台②竞赛题:一、1982年1月,邓小平在会见海外学者李耀基时,谈及台湾、香港问题,第一次正式使用了“”的概念。这一科学构想,为香港问题的历史性解决打开了思路。二、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为反对党内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作为新中国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香港的平稳过渡、顺利回归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建立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多次声明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条件成熟时,用适当的方式加以解决。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成为继毛泽东之后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里程碑,香港回归有了历史新契机。在香港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既是爱国者又是现实主义者,他运用辫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按照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成功地解决了香港问题。1.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解决历史  相似文献   

19.
《福建党史月刊》2007,(6):F0002-F0002,I0001-I0004
【一;‘j,月............口.目~....几~.一’“一刁‘:~j一二11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共中央提出了中国在80年代的三大任务,并把解决香港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982年9月24日,又卜小平同志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曾说:“我们  相似文献   

20.
遍览国内有关研究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的论文和书籍,除了中国人民大学台港澳研究中心青年学者齐鹏飞在其论文中曾提到过邓小平早年有过在香港的几次经历外,其余几乎是众口一词地主观臆测:尽管邓小平从未去过香港,但却根据香港的实际提出了解决香港问题的“一国两制”的构想。这种流行于学界的不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显然有待澄清。溯诸史实,我们发现:青年时代的邓小平有过5次过香港的经历。邓小平第一次过香港,是在他年仅16岁的时候。当时,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他怀抱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愿望,投身到了由吴玉章发起的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