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国非均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理论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兰肇华 《理论月刊》2005,(11):143-145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对制定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析了长期以来指导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梯度转移理论和增长极理论,并将二者和产业集群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产业集群理论才是目前指导我国非均衡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选择。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经过了多次变化和调整,对我国经济布局总体框架的构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全面审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轨迹,它依次经历了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考察分析这一历史演进轨迹,对于我们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罗丽英 《湖湘论坛》2002,15(1):68-69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新选择的必要性从均衡战略到非均衡战略,中国走过了50年的曲折历程,反思其成败得失,我们在肯定两大战略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所起推动作用的同时,更要看到它们机械、片面、狭隘的另一面,这是造成我国区际关系长期紧张,未能实现和谐协调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首先,两种战略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极端化、单一化、片面化倾向。我国长期以来处理经济布局和区域经济的指导思想及理论来源有两个:一是以前苏联的均衡配置论为理想模式,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二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多种区位理论,它是已臻成熟…  相似文献   

4.
朱传耿 《政策》2005,(6):18-19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先后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的区域非均衡(重点)发展战略,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加大了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力度,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由此,我国已开始进入实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地区差异较大的多民族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经济环境相差甚大,因而不同地区的投人产出效果也不尽相同。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曾实施过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的两种战略。从这两种战略的实际运行效果看,无论是均衡发展战略还是非均衡发展战略,都没有也不可能很好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即既要保持国民经济的高效运转和快速增长,又要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的。从解决这个有关全局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出发,针对我国…  相似文献   

6.
王丹莉 《长白学刊》2010,(2):103-107
新中国在60年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两次经济体制转变。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和确立,另一次是1978年以来的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两次转变的过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的陈云,其经济思想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他一直主张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应当有机结合计划与市场两种调控方式。系统梳理陈云在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之初和改革开放前后经济思想,深入探讨陈云关于计划和市场思想在共和国两次经济体制转变时期所表现出的系统逻辑特征以及他充满智慧的辩证思维,对当前经济发展与国家宏观调控有较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前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问题 ,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跨世纪难题。因此 ,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 ,如何进一步科学定位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 ,已成为充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所在。从建国前 30年的均衡经济发展战略到改革开放 2 0年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 ,我国区域经济总体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天 ,我们有必要站在均衡和非均衡两级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 ,以确立超均衡经济发展战略为指导原则 ,结合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文化背景 ,确立“金三角复合型经济与文化综合开发模式”。改革开放 2 0年来 ,我国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8.
从“非均衡发展”到“协调发展” ,是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即“两个大局”战略的基本思路。这一思路既是对过去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深刻总结 ,又是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进程所作的战略思考 ;它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又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主义劳动力的非商品属性王正萍一、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市场的两种性质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相似文献   

10.
翦万钦 《湖湘论坛》2002,15(5):77-7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模式束缚的区域经济机制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民族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环境、激烈的竞争和优胜劣汰的选择,有必要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战略。一、从实际出发确定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研究和制定科学的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究竟谋求一种什么样的区域功能?达到什么样的区域发展目标?在研究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时候,忽视或离开了对区域系统的功能分析,要想真正把握区域经济结构合理化的科学…  相似文献   

11.
《北京观察》2008,(6):25
一.区域定位1、首都西南区域经济在首都经济总体发展中的定位。2、首都经济总体发展与区域非均衡发展。3、区域经济合作的国际发展趋势与首都西南区域经济合作战略。4、统筹规划首都西南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区域功能,促进区域发展空间融合。  相似文献   

12.
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问题的思考邓宁平朱占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在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因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示范作用,使沿海同内地处于不平等的竞争起点和竞争环境,产生地区经济差距急剧扩大、地区产...  相似文献   

13.
王耀斌 《前进》2001,(6):39-41
区域经济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的经济,这种非均衡发展,决定了区域经济不能走机械的“板块式”推进的道路,而应该是在一个区域内有重点、有差异、有特点地发展,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的道路。通过全市区域经济发展历程由表及里的研究分析,进一步审视区域经济发展,至少引发如下六个方面的思考。   1、在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上,应充分发挥当地显现的和潜在的优势   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离开主导产业的区域经济,是不成熟、不完善、没有生命力的经济。因此,在发展区域经济中,首要的问题是抓好对主导产业的选择和…  相似文献   

14.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就是从国家的总体和长远利益出发,确立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和重点,规定发展方针,选择适宜的发展途经和步骤。在我国,对于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最有决定意义的,是公有制以及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下面试将公有制、计划经济与经济发展战略的关系作一浅析。一、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张桓 《桂海论丛》2000,(1):11-14
在世纪之交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仍有较大差距,为缩小差距,必须调整和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主要有: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梯度推进与跳跃发展同步进行战略、综合开发协调发展与优势互补同时并举战略。正确地进行战略选择,必将加快推动广西区域经济的开发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区域发展仍然处于非平衡状态,其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非均衡再到新的均衡战略轮回。“中部崛起”战略,力求解决国内经济区域失衡和新一轮经济转型问题。武汉在中部地区具有比较优势,让武汉实现在中部率先崛起,构造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极,符合增长极理论所要求的在较为发达的城镇实行重点推进,以带动整体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增长战略。  相似文献   

17.
论邓小平的发展观一、分步骤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据这一阶段的特点,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步走”的现代化总体发展战略。二、波浪式推进。社会发展不是一种绝对均衡的发展,不是直线式上升,而是一种非均衡发展、一种波浪式推进的过程。三、体制推进。也就是通过改革开放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体制推进是邓小平同志发展观的核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现在的两个根本转变,都是这一核心的生动表现形式。四、科教推…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含义,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种新经济体制包含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要求:一是要求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运用市场机制组织经济活动;二是要求国家作为宏观调  相似文献   

19.
加速西部经济发展缩小东西发展差距李东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上,由传统的均衡发展战略转变为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随之出现了东西部发展差距扩大问题。如何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国家...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任何地区要保持可持续发展,都要进行区域分工协作。区域经济从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是顺应生产力梯度发展规律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