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邓小平的历史机遇和时机实践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邓小平的历史机遇和时机实践观萨德金把握历史机遇,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创造性的现代化社会实践,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现实的重要问题。因此深刻理解和研究邓小平这个具有历史特色的实践观,对"我们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四届二中全会是继续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的一次会议。会议总的精神是在邓小平同志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继续积极、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十四大精神,抓住时机,深化改革,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发展的机遇不是很多的,在整个九十年代,抓住国际和国内的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这个指导思想要坚定不移,要深入贯彻到各方面工作中去,使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 当前经济形势总的来说是很好的,发展是健康的。形势越好,越要保持清醒,兢兢业业地工作,同时要善…  相似文献   

3.
去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今年春节,他在上海又强调:“希望你们不要丧失机遇。对于中国来说,大发展的机遇并不多”。这是我们时代的呼声,人民的企盼。深刻领会和坚决贯彻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对于我们抓住时机,扩大对外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抓住机遇,突出的是要抓住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这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需要。”这就充分肯定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个理论的形成,适应了中国发展的需要,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最近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要坚持两手抓,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当他就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极为重要意见的时候,进一步重申和强调“两手抓”的方针,意义极为深远,将使我们在改革和建设中方向更加明确,头脑更加清醒。  相似文献   

6.
今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就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谈话。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提出了一系  相似文献   

7.
进一步深入学习和钻研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魏清源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明前景!要实现下一世纪的宏伟目标,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同志就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极为重要的意见。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深刻总结了我国十几年来改革开放的丰富经验,科学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及时回答了广大干部群众所关心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不仅对当前的改革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  相似文献   

9.
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这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主张。我通过学习和实践,体会到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有两层含义:一是要认识时机,重视时机;二是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 对于我们这样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讲,发展的机遇是存在的,而且还有着一些特殊的机遇。正如小平同志所讲:“不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天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始终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抓住天津发展的关键和突破口,先后作出过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天津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他在深刻地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他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进而对一些长期争论不已的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的标准.在此同时,他还就抓住时机,发展自己,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等许多重大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发表了极为重要的意见,提出了“三个一点”,即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的伟大号召,发出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动员令.  相似文献   

12.
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是和党的建设实践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成功地领导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领导全党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他科学分析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种种新变化,立足于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完整的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发展战略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并逐步成熟和完善起来的。我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析和考察这三个阶段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理论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所进行的设计和规划过程。  相似文献   

14.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是三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并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搞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奋斗目标,并且找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几年来,特别是十四大、十五大以来,在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邓小平理论过程中,抓住现代化这个总纲,进行开拓创新,产生了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5.
《先锋队》1997,(3)
邓小平伟大光辉的一生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史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的一...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现代化是邓小平一直萦绕于心的历史使命。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确定了现代化的目标,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关键,并把现代化置于改革开放的基础之上,使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丰富深邃的改革开放新思维,引导着新时期共和国跨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伟大进程。其中,小平的教育改革思想,为教育发展这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勾勒了正确的战略布局和目标指向。深入研究邓小平教育改革思想,联系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走势,必将对中国跨世纪现代化建设产生更新颖、更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王达阳 《湘潮》2014,(4):7-11
我国经济特区30多年的发展,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这个奇迹,是同邓小平的名字紧密相连的。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创办和建设经济特区的倡导者和主要决策者。我国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9.
由江泽民总书记作序、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的《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一书出版以来,全党开展了认真深入的学习.我结合自己做经济工作的实际,认真学习了这个《纲要》,更进一步认识到,邓小平经济理论,是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产生出业的,它的贡献就在于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纲领.  相似文献   

20.
沈旭 《实事求是》2008,(4):13-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这一转折的实现,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力推动密切相关,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