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堪称一代明相,识人用人之道世人称颂。但诸葛亮在用人问题上也有失误之笔。先帝刘备临终托孤时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虽饱读军书,但言过其实,刚愎自用,不可委以重任。”刘备死后,诸葛亮力排众议,以马谡挂帅统兵驻防街亭,终因马谡不能胜任,导致街亭失守,使蜀国形势急转直下。  相似文献   

2.
自责     
三国时,诸葛亮因未听刘备临终时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话,错用马谡镇守街亭(今甘肃秦安境),致使北伐中原的计划破产.为这,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后,引咎自责,自贬三级.诸葛亮的此举,一直传为美谈,为后人称赞、效法.……  相似文献   

3.
避短与扬长     
反之,若不辨长短,甚至舍长用短,必然是一害人才,二害事业。诸葛亮误用马谡而失守街亭就是个典型。马谡是个智囊型的人物.街亭之役,诸葛亮却让他披坚执锐当“先锋官”,结果痛失街亭,使蜀汉局势急转直下。对此。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批评诸葛亮误用马谡是“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犯了“裁之失中”的错误。这个批评很中肯。  相似文献   

4.
<正>诸葛亮大举北伐时,本应授权给与曹操作战多年、既有经验又有计谋的魏延,可诸葛亮对其存有戒心,非但不予授权,还对其提出的出奇兵攻长安的建议不予采纳,甚至连先锋也不让他当。另一方面却"违众拔谡",让夸夸其谈、缺乏独当一面经验的马谡当了先锋。其实,诸葛亮对马谡也是心  相似文献   

5.
刘备并未“三顾茅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备三顾诸葛亮的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两人在隆中育一次对话诸葛亮畅论天下大势颇有先见之明。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阿斗两上《出师表》北伐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之恩。“三顾茅庐”的故事千秋传为美谈家喻户晓,但是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读者:刘备并未“三顾茅庐”“三顾”之事最旱的出处是诸葛亮的《前出师表》,表中有这样几句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指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后…  相似文献   

6.
刘备与诸葛亮相差20岁,刘备生于公元161年,是“60后”,而诸葛亮生于181年,是“80后”。公元207年,47岁的刘备三顾茅庐,请27岁的诸葛亮出山。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世间美谈。作为60后的刘备是如何成功“招聘”到80后诸葛亮的呢?这段人间佳话又能为今天的企业招聘带来哪些启示呢?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戏的演出中 ,我们经常看见这样一种程式 :大人升堂问案 ,两班衙役、两厢武士先来一段序曲 ,高声齐唱 :“威———武———!”“威武”是什么意思?它是向人们宣示 :法律是威严的 ,公堂之上 ,不可亵渎法律!起初 ,我以为喊“威武”只是对受审者来个下马威 ,让他们老实点儿。后来 ,戏看得多了 ,才清楚 :喊“威武”不仅只是对着当事人的。《斩马谡》一戏 ,诸葛亮这位军师审战将马谡 ,审着审着 ,诸葛亮心软起来。两厢武士发现了之后 ,便对诸葛亮喊起了“威———武———” ,吓得诸葛亮如梦惊醒 ,赶紧一拍惊堂木 :斩!———原来 ,武…  相似文献   

8.
谈起“三国”,诸葛亮形象之高大,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说起刘备,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不过是平庸之辈:他文赖诸葛,武仗关张,忧柔寡断,遇事拿不定主意,只不过是位忠厚的长者。殊不知,刘备并非庸才,他不仅是一位能征善战、屦建战功的军事  相似文献   

9.
读《三国演义》马谡失街亭,诸葛这逼唱空城计,挥泪斩马谡,颇多感触。人们通常将蜀军失败的原因归咎于马谡刚愎自用,纸上谈兵,但深层的原因恐怕还在于诸葛亮误用马谡,才造成悲剧的结局。诸葛亮当然知道自己罪咎非轻,因此要求自眨三等,以谢罪自警。诸葛亮平生知人善任,失街亭根本原因就是重用亲信“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由于马谡常在左右论军机。两个人又谈得拢,“每见引论,自昼达旦”,日积月累就近之而亲之而信之。到后来竟发展到“丞相视谡如子,谡视明公犹  相似文献   

10.
育才莫学诸葛亮刘佳琦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诸葛亮可谓忠诚的化身,智慧的化身,勤政廉政的化身,堪称“万世师表”。然孰不知这位“卧龙先生”,在人才问题上并不高明。“三国鼎立蜀先亡”的悲剧,与他在人才培养上的短视不无关系。“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  相似文献   

11.
《政协天地》2007,(7):61-64
刘备病逝于永安前,曾精心安排了一个“亮正严副”的辅臣结构,即托孤于诸葛亮,并以尚书令李严为副。但是,刘备去世后,李严并没有能够起到辅臣的作用。相反,他还在八年后被废黜和流放。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这种断然的决定  相似文献   

12.
三国旅游线新野景观多郑合才二国古城新野,因诸葛亮“火烧新野”而驰名中外。公元二0一至二O八年,刘备屯兵新野,经“徐庶荐贤’而“三顾茅庐*请来了“隐居求志”的卧龙先生诸葛亮在此招兵买马,安民奖耕,以图恢复汉室大业。刘备宽厚仁慈,诸葛亮爱民如子,关羽义正...  相似文献   

13.
武侯祠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庐”,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部卧龙岗上,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汉末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境内)人。他幼年丧父,深受战乱流离之苦,家祸国难使这位“少有俊逸之才”的青年在南阳卧龙岗结庐躬耕,广交士林,胸怀大志。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自此,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离开了躬耕十载的卧龙岗,加入了刘备政治集团。后官拜蜀汉丞相,爵封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因此历代…  相似文献   

14.
三国时期 ,谋士如云 ;中国历代的军师、谋臣更是数不胜数。但是 ,在我国民间传扬最久 ,在老百姓心目中推崇备至的 ,诸葛亮当是首屈一指的。我有一友人自扶桑归来 ,说日本人也会讲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我们的华侨则更是将这谚语带到了世界各地。真有趣 ,我们的足球使劲踢也未能冲出亚洲 ,而诸葛先生却是早就“走向世界”了。这里所说的诸葛亮 ,是一个智慧的化身。这当然没错 ,但却不是他的全部 ,他的另一面 ,即他的廉洁奉公 ,却甚少有人注意。《三国志》记载 :刘备彝陵大败后 ,损失过于惨重 ,所受打击太大 ,因而沉疴不起于白帝城永…  相似文献   

15.
关羽和马谡都犯了违反军令状的重罪,依法都应该问斩。可为什么诸葛亮只斩马谡而不斩关羽呢?《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生处理了两个违反军令状的案件。第一件是关羽华容道私放曹操案;第二件是马谡失街亭案。按理说,关羽和马谡两人都犯了违反军令状的重罪,依法都应该问斩。可为什么诸葛亮只斩马谡而不斩关羽呢?如果从情节后果看,关羽是在完全有条件捉拿或斩杀疲惫不堪的  相似文献   

16.
话说主动请缨把守街亭的蜀参军马谡,仗着“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不听王平劝阻,坚持屯兵于山上,终致街亭失守,全军惨败。各路军马退回汉中。诸葛亮怒不可遏,准备按马谡所立军令状中的许诺将其推出斩首。转念一想,“办丧事”比不得“办喜事”,何苦我要专断惹人...  相似文献   

17.
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大都有一种印象:刘备虽然胸有大志,且能团结部属效忠于他,还有关、张、赵等名将辅佐,但因缺乏用兵韬略,以致奔走半生,还只能依附曹操、袁绍、刘表等以求生存;直到诸葛亮出山相助后,他方龙腾虎跃.攻城掠地,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一。然而.诸葛亮虽有神机妙算之能,但他一旦离开了刘备,也同样举步维艰?且看刘备去世  相似文献   

18.
古往今来.反腐倡廉、失察问责一直是执政者吏治管理的重要举措。三国时期,诸葛亮治国用人始终坚持“赏罚必信,执法公允”.自言“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街事之役失利。主将马谡受斩,诸葛亮认为自己有用人不当和“不能训章明法”的过失,  相似文献   

19.
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在总结隋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时说,隋文帝杨坚“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之至广,一日万机”。《三国志》中记述蜀国后期出现的“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前锋”的困境,最后被灭,就在于诸葛亮的家长制领导所致。 长期以来,人们将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视为领导者成功谋略的典范。的确,诸葛亮的谋略和胆识,以及对事物发展的预见能力,都显示了一代战略家的雄才大略,他为困境中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发展了势力,巩固了地  相似文献   

20.
《政协天地》2007,(7):57-60
刘备病逝于永安后,继位的刘禅只当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把所有的军政要务都交给了诸葛亮,蜀汉政权从此进入“诸葛亮时代”。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刘禅和诸葛亮也是一对非常君臣。那么,他们的关系究竟如何?在这种特殊的关系背后,又有什么历史的隐秘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