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育英 《学习月刊》2014,(20):74-75
公民是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主体,是社会成员的基准性身份和角色,是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关系的承载者。公民意识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息息相关,公民意识的确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中国公民意识还比较薄弱,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2.
法律意识在公民意识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提高公民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集中体现为对社会主义法律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和根本看法.我国公民应该具有的现代法律意识集中体现为公民意识、法律至上、人民主权、权利本位、人权保护、权力监督意识等.强化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是当代中国走向法治化进程中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推进法治国家进程的关键,也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促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论公民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公民意识进行多角度、多层面与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无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还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都是具有深远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公民意识的内容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的基本身分是公民,公民既具有国籍上(即法律上)的意义,更具有广泛的社会含义,这是从个人与国家的权利义务角度对社会个人最基本的身分认定。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就意味着他对这个国家的社会公共生活有着不可剥夺的权利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所谓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这…  相似文献   

4.
公民意识是社会成员精神和物质生活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国家国民现代化素质的核心内容。加强大学生群体的公民意识教育,对培养守法、道德和参与社会的理想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将道德形象教育、诚信友爱教育、公民责任教育、民主法治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诚信意识、国家主体意识和法律意识,教学中重点突出人本、灵活、实践、开放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近代政党与公民意识是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二者的互动 ,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国家、社会一定时期的命运和前途。一个发展中国家 ,无论引进了多少现代科学、经济制度和管理方法 ,如果没有从文化心理、行为方式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 ,以公民意识取代臣民观念 ,即人的现代化 ,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是不完整的。本文试图从政治文化角度探讨 2 0世纪上半期以来中国政党与公民意识的互动关系 ,探索出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一  公民概念产生于西方。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 ,在欧洲资本主义替代封建主义制度的过程中 ,由于…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靳志高 《求实》2005,1(1):47-50
公民意识的生成是一个在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的客观条件下 ,在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实践中官吏和民众双向互动的过程。培育公民意识应全方位构建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为此 ,必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建设民主政治 ,培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 ,依法行政与公正司法 ,开展公民教育 ,发展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7.
公民教育源于近代西方国家,是市场经济与大工业发展的产物,也是西方近代国家主义的产物。学校公民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实践途径,西方公民教育思想以倡导人性的解放为主旋律,尊重公民在民主社会中的自由、平等为前提条件,培养公民独立思考、社会批判的意识与能力,民主参与意识与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我们需要积极总结西方公民教育的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公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公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公民意识发展的继承性、借鉴性等特征决定的。自公民社会产生以来,公民意识的发展都是以先前社会的公民意识为起点和阶梯,这决定了公民意识继承必然是公民意识发展的基本形式和重要途径,没有公民意识的继承,具有民族特征的公民意识将不复存在。此外,从其他国家(或地区)移植一些具有进步意义的公民意识,也是发展和完善我国公民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公民意识的移植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既要借鉴他国经验,又要遵循中国特色,还要遵循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公民意识发展仅仅依靠继承和移植是不够的,中国公民意识发展还要着眼于更新和重构。  相似文献   

9.
公民与公民意识构成了现代法治国家的主体,并决定着法治国家的水平。非政府组织的特征决定了其对塑造社会成员的现代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体现在:有利于提高公民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参与与监督意识;有利于加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民主平等和独立人格意识;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0.
公民与公民意识构成了现代法治国家的主体,并决定着法治国家的水平.非政府组织的特征决定了其对塑造社会成员的现代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体现在:有利于提高公民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参与与监督意识:有利于加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民主平等和独立人格意识;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1.
论公民及其素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民在我国的形成较晚。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由于家国同构,“民”并没有产生明确的国家意识,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政治的革新,真正意义的公民的出现才有了可能。这样的公民是建立在正确理解的国家关系和恰当参与的公民互动基础上的。公民是培养出来的,对公民素质的要求就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只有塑造出合格、理性的公民,才能有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法制和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12.
王诗卉 《世纪桥》2008,(12):37-38
公民与公民意识构成了现代法治国家的主体,并决定着法治国家的水平。非政府组织的特征决定了其对塑造社会成员的现代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体现在:有利于提高公民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参与与监督意识;有利于加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民主平等和独立人格意识;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3.
姚萍 《理论导报》2012,(6):46-47
公民是现代社会的微观基础,一个具备成熟公民意识的公民群体,是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动力之源。“90后”大学生作为公民群体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强化他们的公民意识培养,不仅关系到青年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相似文献   

14.
公民意识的自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涌 《理论学刊》2003,1(5):122-124
公民是现代社会里特有的概念 ,是政治和法律概念的统一体。在现代社会里 ,人们缺损“人”的社会意识 ,更多具有的是“人”的自然意识 ,即公民意识缺损 ,反映了公民对国家政治改革的淡薄性。而要建立现代社会制度 ,确立法治的政治体制 ,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等 ,如果没有公民意识的确立 ,所谓的现代社会制度也只能是一种不健全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5.
《求实》2014,(2)
公民意识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基于公民身份而产生的一种重要心理意识。从哲学上看,公民实为"公共之民"、"公开之民"、"公众之民"和"公平之民",公民意识理应包括主体意识、主人意识、参与意识、交互意识和平等意识等基本内容。然而,公民意识的现实生成常常受制于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结构、传统文化、公民教育以及国民的综合素质。因而,我们有必要根据公民意识的理想性演绎,基于具体国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意识培育之路。  相似文献   

16.
公民的理念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步丰富,反映出个人与国家的特殊关系,确认了个人的公共性和主体性.而当前我国公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政治参与热情低落、公共关怀缺乏、规则意识淡薄等问题.为此,我国公民教育的主题和努力方向应包括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网络给大学生的生活、工作、交往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但是由于一些大学生网民公民意识的缺失,导致其公民素质差、网络行为失范,严重地影响着网络的健康发展和大学生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研究大学生网络公民的主要特征和网民的公民意识缺失,加强其公民意识和素质教育,对于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公民意识培养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大学,理应担负起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任。一、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及成因分析1.现状据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问卷调查,笔者发现,我国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比较关注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平等、民主、市场、环保等意识,但总体上说,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还存在以下问题,表现在:公民基本知识水平较高,行为意识水平较低。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在历史、地理、法律知识方面回答正确率较高,而在公民行为方面的回答正确率较低。近年来,大学生的公德素养…  相似文献   

19.
公民意识的生成条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现代社会意识,是公民对公民身份内在价值的认定,它是现代民主政治确立和发展的思想先导,更是民主政治有效运行的文化支撑。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生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为其生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条件,政社分化为其生成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民主政治为其生成提供了必要的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20.
班红娟 《新视野》2012,(4):106-108
公民教育是在现代社会里,引导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健全自律的、具有公民意识、公民美德的公民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公民教育的内容需从公民知识、公民态度、公民行为和公民能力四个方面来把握。公民教育实施路径要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构筑,形成系统的公民教育网络。其中,家庭公民教育是基础,学校公民教育是主渠道,社会公民教育则是前两者的延伸和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