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一、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上的迷雾 什么是阶级斗争?《简明社会科学辞典》认为,阶级斗争是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教科书一般也认为,阶级斗争“指的是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等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版,第326页),“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上海本  相似文献   

2.
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阶级社会中表现这一矛盾的阶级斗争,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理论月刊》,1984年第二期,第7页)表明构成阶级社会的历史发展的动力有三个因素:生产力、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阶级斗争。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动力,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直接动力”。(《马恩文选》第三卷,第374页)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52年3月5日给魏德迈的信中曾对阶级斗争观点说了一段很重要的话:“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32页)马克思在这里没有明确指出他们是不是最早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人。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拉布里奥拉认为,古代历史学家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历史学家,根据城市共和国内的阶级斗争早就对这些斗争作了描述。这种说法是否有理,姑置不论。但  相似文献   

4.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资产阶级的历电学家和经济学家就曾经指出社会上存在着阶级对立的事实,并叙述了欧洲中世纪以来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因此,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贡献。马克思的新贡献在于他科学地证明了:“(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 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 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32-333页)  相似文献   

5.
阶级斗争的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将近四十年来,我们非常重视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重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所以我们决不能和那些想把这个阶级斗争从运动中勾销的人们一道走。”(《马恩选集》第三卷第374页)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存在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在我党的推动与组织下,我国各阶级、各党派和各方面人士组成了拥有广泛成员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以后,我党通过一系列正确政策方针的制订和执行,正确处理了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之间的关系,成功地坚持和实现了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从一九四二年开始,我党还进行了伟大的“延安整风运动”,“这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收到了巨大的成效。”(《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91页)  相似文献   

7.
国家问题是“关系全部政治的主要和根本的问题”(《列宁选集》第四卷42页),在社会主义社会,一切问题——从经济问题到文化问题——更是都以国家为枢纽而联系在一起。因此,要总结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教训必然要涉及到国家问题。近亲一些同志就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定义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我国出现阶级斗争扩大化,搞“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原因,是因为长期来我们仅把国家看成是阶级统治、镇压的工具。因此他们提出“只应在一定意义上、有条件地使用”国家是“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是“阶级压迫的工具”等等“概念”(《陕西师大学报》1981年第2期《国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大陆上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否还存在阶级斗争?存在什么状况的阶级斗争?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根据我国现实的阶级结构变化状况,对之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和明确的回答.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既要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又要反对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41页)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形势的唯一科学概括.实践证明,这个论断是完全正确的,符合我国客观实际,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党来领导,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在总结了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后曾强调指出:"工人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权力的斗争中,只有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165页)列宁在领导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推翻沙皇专制的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认为"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以外,没有别的武器".(《列宁选集》第1卷第510页)十月革命胜利后,在组织苏维埃政权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列宁也明确表示:在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布  相似文献   

10.
我们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决议》阐述了我国社会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以后的阶级状况及主要特点,它既和阶级斗争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整个历史阶段的观点划清了界限,又和“阶级斗争熄灭论”划清了界限。但是近几年  相似文献   

11.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中间阶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解社会形态变迁的钥匙.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制定革命战略的主要依据.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的时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析主要立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上.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极化对立的社会.他说,在资产阶级时代,“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论》中的大多数分析就是对这种两极化的阶级的分析.此外,马克思虽然在一些著作中描绘了政治舞台上由多种阶级行为者参与斗争的复杂画面,但尚未能从社会结构上对多种阶级的地位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马克思主义普通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从国家学说方面,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压迫的职能是国家的本质特征.除此之外,国家还具有管理社会的职能。马克思指出,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国家和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既包括执行由一切社会的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又包括由政府同人民大众相对立而产生的各种特殊职能。。(《马恩全集》第25卷432页)这里讲的“各种公共事务”,就包  相似文献   

13.
冷素辉同志的《试析“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载《社会科学》1984年第9期,以下简称“冷文”),比较系统地剖析了“继续革命论”的错误实质及其危害性,读后颇受教益。但是“冷文”认为“继续革命论”是康生、陈伯达之流“制造和宜扬”的“反革命理论”,则是不正确的。因为: 一、“继续革命论”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的错误观点发展的必然结果。早在1957年,他就提出了“同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又团结又斗争,将是长期的”论点,并发动了反右派斗争,造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后果。而1958年召开的党的八届二次会议,又根据他的意见,错误地提出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政党及其政党制度已成为各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社会中,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列宁全集》第12卷第127页)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是在“民主、自由、平等”的口号下,采用多党制,这就明显地掩盖了它的阶级本质。特别是标榜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党执政的一些国家,在经济上施行“福利政策”,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对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近两年来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执政的共产党宣  相似文献   

15.
一、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存在的“一定范围”的理解和认识问题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这个论断经过十年来斗争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阶级斗争的现状●新时期阶级斗争的特点●正确处理新时期阶级斗争的方法《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7.
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是当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斗争的重要形式。这一长期复杂的斗争,给我们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演变的深刻教训再次告诉我们,“阶级与政党之兴亡,源于自身之条件”。(《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109页)我们要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图谋,关键在于努力搞好我们党的自身建设,而要搞好党的自身建设,很重要一环在于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则,重视抓好党  相似文献   

18.
政党、政党制度以及评判政党制度的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是从外国传来的。十七世纪开始,英国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政党。中国历史上也有“党”,如乡党、朋党、“元祐党”、“东林党”等,但它们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党,而是指同乡、同道和同伙的结合,甚至是一个没有严格组织的学派。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是指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为了实现他们的政治主张、维护他们的利益而进行斗争的政治组织政党作为一定阶级、阶层的代表,要实现它的政治目标,要为维护它的利益而进行斗争。这种斗争在很多场合是阶级斗争,但不完全是阶级斗争,还有其他方面的斗争。政党是由它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当中的中  相似文献   

19.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所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问题作出了系统的总结。《决议》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的政治动乱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阶级斗争不仅可能激化,而且激化的结果甚至可能是资本  相似文献   

20.
目前,理论界在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进行的讨论中,许多人都认为列宁提出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概念,并据此作了不少文章。其根据是《列宁全集》中文第一版第30卷第253页的这样一段话:“我们在剥夺了地主资本家以后,只获得了建设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但是这里还丝毫没有共产主义的东西。”《列宁选集》1972年中文版第4卷第142页上也有这段话。其实,这是误译,《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就改正了这处错误,把这句话译为:“我们在剥夺了地主和资本家以后,只获得了建立社会主义那些最初级形式的可能,……”(《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8卷第37页)但《列宁选集》在校译时,仍没更正。“建设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那些最初级形式”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列宁实际上并未提出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