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问题的由来。人民币升值的话题最早是由日本提出来的。2002年12月初,日本财务大臣盐川正十朗发表公开讲话:根据购买力平均理论,人民币币值目前被严重低估。他要求中国政府提高人民币汇率。当年底美国一些专家也发表“中国正在输出通货紧缩”的观点,要求人民币升值。在2003年2  相似文献   

2.
一、“人民币升值论”的由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开始趋于低迷、萧条,许多西方国家面临通货紧缩的巨大压力。与一些发达国家情况正好相反的是,处于不同经济周期的中国经济却持续高速增长。在此背景下,国际上便出现了“世界工厂论”,其后是“中国威胁论”、“掏空论”,进而是“中国输出通缩论”等等,对中国大加攻击与诋毁。“人民币升值论”正是以“中国输出通货紧缩”为借口提出的。而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声音,主要集中在2002年底,声源则主要在日本。2002年12月初,日本财长盐川就公开要求中国政府提高人民币汇率,并且  相似文献   

3.
近段时间以来,伴随着美元贬值以及中国出口与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人民币升值论”在国际上甚嚣尘上。国内外关于人民币是否应当升值的讨论又趋热化。事实上,关于人民币应当升值的说法源于自去年年底以来美元对欧元、日元等国际主要货币的持续贬值,认为人民币汇率基本随美元汇率变动而进行调整,美元贬值人民币也跟着贬值;而中国的出口和外汇储备一直在迅速增长,因此人民币应当升值。更有甚者,据此指责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言外之意是中国要对有关国家的经济困难负责任。然而,汇率政策是一个国家经济主权中的核心部分,汇率政策的制定、实施、调…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汇率之争本质上是贸易问题之争近年来,西方学者经常提出人民币汇率低估的观点,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不断提出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要求。“人民币汇率低估论”从学术界走向商界、政界,从学术观点之争演变成国家利益的博弈。人民币汇率之争本质上是贸易问题之争,升值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近年来中国不断增长的贸易顺差,尤其是对美贸易顺差。在此背景下,2005年7月21日,我国除一次性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2%外,还开始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新制度运行一年多以来,人民币汇率累计升值已…  相似文献   

5.
华民 《求是》2011,(10)
国际上有观点认为,中国出口过度造成世界经济失衡,而过度出口主要源于人民币汇率的低估,由此施压人民币升值。这些论点和做法不符合中国实际,是没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6.
自2002年10月,美国学者斯蒂芬·罗奇 (Stephen Roach)发表了《全球:中国因素》这篇颇具争议的文章以来,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并改变汇率形成机制的呼声日益高涨。2003年2月,日本财相盐川正十郎以“输出通货紧缩”为由,史无前例地在“七国集团”(G7)财长会议上提交了一项迫使人民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升值将对老百姓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日、美等国政府先后向我国施压,使人民币面临日渐强烈的升值压力,其根本原因与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有关。 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始于日本。日本自80年代末泡沫经济崩溃后,经济始终没有起色。为了刺激经济发展,近年来日本实行弱势日元政策,人为诱导日元贬值,但是收效甚微。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一些日本学者和政府人士将矛头指向人民币,制造了“中国威胁论”,认为廉价的中国商品大量  相似文献   

8.
晓司 《支部生活》2004,(1):42-42
2002年底,伦敦的《金融时报》发表了日本副财务大臣黑田东彦的署名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称:中国的通货紧缩经出口已经扩散至全球,为此中国应该承担起将人民币升值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全球经济稍有好转,炒作人民币升值和诽议中国汇率的噪音又甚嚣尘上。从美国总统奥巴马、参众两院议员;到缺乏良知的御用经济学家,接二连三抛出要求人民币升值言论和文章。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其真实目的一是为了推卸美国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责任:二是想以此迫使中国为金融危机买单;三是通过美元贬值减轻美国的巨额债务负担;网是遏制中国的发展。中国应汲取日本“广场协议”的沉痛教训。擦亮眼睛,认清美国炒作人民币汇率、逼迫人民币升值的真实目的,坚定地实行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的相对稳定和有序升值,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 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最早是由英、日开始炒作的.2001年夏,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中国廉价货币"、<日本经济新闻>发表"期盼人民币升值--日渐强烈的中国威胁论",开始散布人民币升值的论调.以此为铺垫,掀起了一场发端于2002年10月,以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的<中国因素>报告为引子,以"中国是否输出了通货紧缩"为主题的大辩论.  相似文献   

11.
自2000年,日本国内出现“人民币升值论”和“中国经济威胁论”的言论之后,这种声音日渐放大,至2003年初,终于喧嚣四起,形成了一场国际性的对人民币汇率的声讨。但中国政府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和以应对世界局势的能力,顶住各方压力,坚持人民币在现阶段不升值,维护了本国利益,  相似文献   

12.
近一段时间,“RMB”成为西方媒体出现率颇高的词。先有日本一呼,后有美国相随。什么人民币汇价过低,导致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什么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妨碍了美国的利益,什么人民币汇率低估妨碍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一时间,人民币似乎成了全世界各种经济问题的“祸根”,成了全世界各国的“公敌”,“人民币不升值,一百个不答应,一千个不答应,一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0,(16):4-17
进入2010年以来,人民币汇率问题再度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特别是中美双方在经历了谷歌事件、对台军售等一系列对抗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又高调提出人民币汇率问题,中美之间似有全面“开战”的迹象。与此同时,日本、欧盟也要求人民币尽快升值,而中国政府则坚持认为,人民币汇率改革需选择适当的时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全球热门话题之一。人们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人民币汇率制度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怎样改革。我想从狙击和防止投机这一新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我的观点是:人民币汇率调整及其制度改革应该防止因投机而造成人民币汇率的过度波动,为此,目前应该维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当对人民币汇率投机的压力减轻时实行可调整的钉住“货币篮子”的汇率制度,与此同时也调整了人民币对美  相似文献   

15.
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符合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8日在出席纽约美国银行家协会举行的午餐会上,发表题为“共同开创中美经贸合作的新局面”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就发展中美公平贸易和经济合作提出五条原则,其中第一条原则是:“互利共赢。从大处着眼,既要考虑自己利益,又要考虑对方利益。”从“互利共赢”这一角度重新分析美国对中国巨额贸易逆差问题和为什么中国现阶段人民币应该保持基本稳定,对我们正确理解人民币升值问题是非常有益处的。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由结构问题导致的中美贸易不平衡美国对中国巨额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不是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太低,人民币升值并…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于2005年7月21日启动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受汇率改革影响最大的是进出口贸易。一般而言,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外国  相似文献   

17.
季尚 《廉政瞭望》2010,(21):26-27
货币战争是“狼来了”? 有买方不惧商品涨价的吗?有,是美国。一双在中国生产的鞋价值人民币420元,在几年前出口到美国相当于50美元。现在美国施加压力使人民币升值了,那双鞋就要涨到70美元了,美国人吃亏了,他们愿意吗?显然不愿意,那为什么要逼迫人民币升值呢?难道美国人是傻子?  相似文献   

18.
汇率问题说到底就是国家的根本利益问题,大量的事实表明,人民币升值无助于解决美、日、欧等国家的外贸逆差,人民币目前的汇率是适合的,既不要升值也不要贬值.  相似文献   

19.
刘洪 《党课》2010,(8):10-11
自去年初奥巴马执政以来,美国在人民币问题上对中国发难,主要有两个波次:第一波是在财长盖特纳上任前后,公然指责中国是“汇率操纵国”;第二波则是现在美国在人民币问题上全面施压,大有人民币不升值美国绝不善罢甘休之势。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汇率之争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民币汇率之争归根结底是一场关于国际政治的角逐."坚持人民币不升值"是目前学界与政界主流的看法,但中国为此也付出不菲代价.本文用博弈理论对人民币汇率之争进行分析,认为人民币升值既存在现实可能性,也有其客观必要性.人民币汇率进行调整至少存在短期与长期两方面的好处,我们应从各个方面积极应对人民币升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