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中巴友谊建立在双方共同战略利益基础上,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向前发展。1951年5月21日中国与巴基斯坦正式建交。建交之初,中巴交往较少,仅保持一般关系。从50年代末开始,外部环境变化使中巴关系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共同的战略利益使两国由普通邻居变成了唇  相似文献   

2.
巴基斯坦在中国的周边环境和外交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中国通往西亚和中东的重要桥梁和南亚地区战略平衡和稳定的重要角色,巴基斯坦对中国具有独特的商业、安全和战略价值。中巴关系的未来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政治外交、经济贸易、军事安全和人文交流这四个方面的内在发展,同时也受到印度和美国这两个外部因素的影响。巩固和发展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两国共同的战略选择。未来几年,双边贸易和投资将有较快的增长,两国的民间交流和文化关系有望得到较大的发展,在地区多边组织和机制中的合作也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巴西是两个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巴关系进入稳步快速发展阶段,但到21世纪初中巴双边关系仍然主要依赖经贸关系拉动,战略伙伴关系没有得到完全体现.卢拉执政以来,中巴关系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随着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和深化,中巴往来与合作日益超越双边范畴,越来越具有全球性、战略性影响.当前,中巴两国在国际格局变化、国家经济建设、市场开发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机遇,与此同时,由于巴西"入常"问题复杂难解,以及贸易摩擦、市场竞争等不和谐因素凸显,两国关系也面临严峻挑战.随着中国在实施外交政策方面变得更加自信和果断,以及巴西继续保持对大国地位的孜孜以求,双方只有不断创新合作方式,在两国关系以及在联合国、国际金融机构和"金砖国家"等更广阔的平台上实现全方位、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相互支持,才能推动中巴关系向"深度战略伙伴"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1951年中国与巴基斯坦正式建交以来,两国不断深化合作,并建立起"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巴基斯坦人民常用"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比钢硬"来形容中巴关系;中国领导人则将巴基斯坦称作"好兄弟、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中巴友谊更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国家之间关系的典范。2014年2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巴基斯坦总统侯赛因举行会谈,两国元首一致决定继续发展传统友谊,深化务实合作,维护地区安全,共同打造"中  相似文献   

5.
中印建交之后,两国关系的机制化建设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影响这一进程的既有双边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其中双边因素包括两国的边界冲突、安全观念以及政局变动;外部因素包括国际格局、美国的南亚政策和中巴关系的走向。对于这些因素我们应予以正确认识和理解,在充分发挥和利用积极因素的同时,将消极因素所带来的不利后果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6.
中巴战略合作需注入新的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国际战略格局的重大变化和中国对外关系的变化,使得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如何继续持久发展成为学者们共同关心和讨论的热门话题。文章从中巴关系的历史出发对中巴关系进行了基本评价,分析了巴基斯坦对今后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意义,并提出了中巴关系存在的问题,指出中巴战略关系发展具有远大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试论发展中巴关系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宝明 《南亚研究季刊》2005,(1):109-112,120
巴基斯坦是我们的重要邻国,在穆斯林世界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而且巴基斯坦地理位置极具战略价值;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巴关系既是中国稳定周边地区、为改革开发和现代化建设塑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需要,也是中国致力于推进世界多极化,实现和平崛起的需要;中巴关系仍然是中国对南亚政策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8.
正程晶主编刘明缴洁副主编2018年8月出版/128.00元ISBN:978-7-5201-3287-9本书由中巴两国26位学者共同编写而成,聚焦2017年巴西发展现状。本书内容涵盖巴西政治、外交、经济、社会、人文、科技、中巴关系等方面的发展动态,对相关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跟踪分析或系统考察。本书既有利于拓展与深化国内巴西研究及中巴关系研究,也可为相关部门和决策机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中巴关系的发展历程及多方面合作,分析了中巴关系历久弥坚的原因,并展望中巴关系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际格局转型的加速以及中巴关系的深化,巴西政、商、学界对中巴关系的关注度迅速上升,对中巴关系的立场也体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文章选取了6篇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分析性文献进行论点梳理和概括,旨在分析巴西各界针对中巴关系的动力、经贸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政治互信与国际合作、中巴关系发展趋势、巴西对华政策等问题上的立场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作者客观地对巴西看待中巴关系的视角作出了相应的回应和评估。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全天候的中巴战略伙伴关系,受到印方的猜疑和误解,成为影响中印关系友好发展的重要“障碍”。随着中印巴交流的加强、关系的良性发展,这一偏执正在发生变化,一些误会逐渐被消除,印度的官员、学者越来越客观、正确对待中巴关系,最近由斯瓦兰·辛格博士主编的,汇集18位印度政界、学界、军界精英撰写的,以印度人的眼光看待中巴关系的著作《印度的视角:中国——巴基斯坦战略合作》(CHINA—PAKISTAN STRATEGIC COOPERATION:  相似文献   

12.
历史的回顾中国和巴西远隔重洋 ,分别处在东半球和西半球 ,相距十分遥远。但自 1 9世纪初起双方一直存在着友好往来 ,交往的历史悠久。早在 1 81 0年 ,就有几百名湖北省茶农从澳门前往里约热内卢从事茶树种植。 1 880年 8月 1日 ,中国清朝政府与巴西政府在天津签订了《中国—巴西和好通商航海条约》,并宣布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互派使节。1 90 9年 ,中国清朝政府派钦差大臣和公使前往里约热内卢 ,受到巴西总统的接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巴关系得到了继续和快速发展。双边关系是从民间往来、首先是从经贸和文化往来开始的。 1 95 3年和 …  相似文献   

13.
很高兴有机会在四川大学这样历史悠久的学府演讲,我选择了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那就是全球和区域挑战背景下的中巴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中国和巴基斯坦建交50周年。5月,朱镕基总理对巴基斯坦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进入新世纪后两国关系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对于进一步发展中巴友好合作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观50年来的中巴关系,可以归纳为两点,即全天候的友谊和全方位的合作。 一 中国和巴基斯坦是山水相连的亲密邻邦,两国间的传统友谊渊远流长。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从历史的黎明时期起,中巴两国人民就开始了友好往来。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分元前126年,中国政府的使臣张窍就访问过巴基斯坦的一些地方并会见了当地的官员。公元…  相似文献   

15.
自1992年建交以来,中韩两国媒体对对方的报道渐趋增多。在韩国,《东亚日报》等各大报纸几乎每天都至少有一条关于中国的新闻,在中国,《人民日报》等报纸对韩国的新闻报道也呈大幅上升趋势。然而两国新闻报道的重点却有所差距,即韩国是政经新闻,中国是文化体育新闻。目前,两国媒体报道虽在整体上趋于客观公正,但因各自观念立场及国家利益的不同会出现态度上的差异并存在一些争议。因此,加强合作与交流是消除两国媒体片面报道的最好方法,而近几年两国媒体界的不断往来为进一步提高报道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中缅是友好邻邦,两国有长达21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线。中缅两国于1950年建交。 中国发展对缅贸易有诸多有利条件 首先,中缅两国都实行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政策,这为两国发展和扩大双边贸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成为发展双边贸易的巨大推动力;其次,中缅两国陆地边界线长,这为两国发展边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三,中缅两国贸易历史悠久,许多中国商品早已打入缅甸市场,并已赢得了信誉;第四,中缅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通过双边贸易可以实现经济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第五,近年来,缅甸政府扩大了国内生产和消费,在从…  相似文献   

17.
中亚以其独特的战略地位吸引了各大国的关注。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两个崛起中的大国,又是中亚的两个邻国,地缘和能源因素使两国与中亚联系在一起。本文阐述了中印两国在中亚的战略和能源博弈,并进一步分析了两国在这一地区竞争的可能性和合作的必要性,指出中印合作无论对两国的国家利益还是中亚的发展和稳定都是最佳的抉择。  相似文献   

18.
试析俄远东地区与中国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相邻,并且与中国在资源、能源、劳动力和资金合作等方面存在着优势互补性。加强中俄两国在俄远东地区的经济合作是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和战略利益的。与两国中央政府关系相比,俄罗斯远东地区同我国的关系相对滞后,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对探索消除合作障碍、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俄两国都经历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经济转型期,这种转型期造成两国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本文采用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分别对中国和俄罗斯工业企业的管理者和蓝领工人进行调查,对两国工业企业劳资关系共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对两国个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20.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俄(苏)两国经济转轨之前,两国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就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工业化程度以及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中国均落后于苏联。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时间长、覆盖面广、刚性程度强,中国的计划经济是从苏联搬用来的,不如苏联那样刻板、僵硬。两国经济转轨的条件是相似的,但由于两国实行不同的改革路线和政策,使两国的经济转轨出现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