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权利贫困视野下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地农民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必然性。我国的失地农民问题从制度层面上看牵涉到农地产权制度、农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因素,但从本质上看却是农民的权利贫困问题。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解决要靠消除农民的权利贫困,要从全面提高社会生活的民主化程度、普遍提升农民的权利意识水平以及完善、规范农地征收程序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2.
消除绝对贫困任务完成后,我国进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相对贫困治理的前提是相对贫困测度标准的确定。关于农村相对贫困标准,学界主要有单维贫困标准论、多维贫困标准论和基本需求标准论。与绝对贫困相比,相对贫困不仅指相对贫困人口经济收入的"贫",更指其社会发展的"困"。应建立体现经济之"贫"与发展之"困"并重、农村相对贫困人口数量适度的复合测度标准。农村相对贫困的治理,既要解决相对贫困主体经济收入问题,又要解决其发展能力和发展权利问题。应以提高工资性收入为重点解决农村相对贫困人口之"贫",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其发展权利之"困",以志智双扶解决其发展能力之"困",构建以"贫"与"困"为主要内容的防止返贫监测机制。  相似文献   

3.
反社会排斥:失地农民和谐就业的社会政策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世伟 《求实》2007,(3):92-94
经济排斥、制度排斥、社会关系网络排斥等多方面的排斥是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障碍,社会排斥不仅会使失地农民权益受损和限制,同时也会损害社会公正,最终会危及到整个社会的利益。因此,反社会排斥在世界范围内都被看成是消除贫困、消除歧视和偏见以及清除种种障碍以获致稳定、安全而公正的社会的重要途径。制度上的安排要克服集体排他的倾向,给予失地农民平等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对失地农民就业进行社会政策支持,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出现并不断壮大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失地农民问题是一个包含了经济利益、社会权益、政治权利及文化融洽、社会和谐等内容的综合性问题。失地农民无论是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还是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农民",要真正把角色转型为"市民",必须通过外部赋能与自身增能,既获得外在资格的市民化,又获得内在素质的市民化,实现自身在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身份认同等方面的市民化转型,才可能适应城市,成为合格的新市民。笔者主要对影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5.
公共政策群视角下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公共政策群的角度研究失地农民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科学发展观作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共同理念,能够更好地将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政策"武装"起来,从而形成强有力的公共政策群.以收入可持续增长为导向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设计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公共政策群时,要抓住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呈现即进行模型设计,以便于研究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孙文华 《唯实》2007,(12):55-58
在城镇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处理得当与否事关社会稳定。透过近年来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表象,对失地农民问题本质进行了细致分析,从制度、经济和社会历史等不同方面对失地农民问题的成因进行系统阐述,指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不仅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难点,也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局,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性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赣县和其他地方一样,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据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解决失地农民出路问题,关键是要构筑五条保障线,逐步建立起"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长效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如何保护失地农民利益,是政府必须要妥善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广西平乐县两个新城区建设为个案,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理念、制度、法律、政策四个层面提出解决失地农民权益保护和就业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大量因失地而失业的农民同农村的贫困问题密切相联,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尽快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需要征用大量农用土地,不可避免的产生失地农民这一新的弱势群体.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妥善地解决农民失去土地后的生活、就业、养老等问题,关系到征地工作的顺利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的稳定.本文从土地经营制度和征地制度改革,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就业培训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进程中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失地农民转为城市居民后成为庞大的城市贫困群体,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课题组通过调研分析认为,贫富两极的城市社区居民不仅表现在生活质量的差异上,更重要的是贫困社区居民因为就业能力、政策保障条件等方面的弱势而不能更好地获得提高生活质量的资源.为此,课题组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关于观念更新、征地安置政策、就业安排、社会保障、社会帮扶等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12.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有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由于相关制度和法规的不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各地在实践中也有一些探索,诸如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以土地换社保等不同做法。这些做法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本文拟对实践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各种做法与经验成果做了系统的疏理,总结了实践中有代表性的五种社会保障模式,指出了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和改进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设想、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贫困与城市贫困贫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但首先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即物质生活贫困,可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贫困的存在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原因,因而,贫困又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贫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区域型贫困和个体型贫困,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城市  相似文献   

14.
周立军 《探索》2012,(5):153-157
失地农民的生活风险问题已日益凸显,主要表现有:基本生存风险、教育与发展风险、社会交往风险和心理失衡风险等,其成因既有政府因素和社会因素,又有失地农民自身因素。因此,为了有效防范和治理失地农民的生活风险,需要政府、社会和失地农民三方共同努力,形成有效合力。制定和实施相关对策,确保失地农民: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收"、失地不失"身"、失地不失"望"和失地不失"保"。  相似文献   

15.
为了让失地农民也成为发展成果的受益者,绵阳市涪城区把解决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作为构建"和谐涪城"的重点工作来抓,使失地农民真正得以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16.
高校贫困生往往面临着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双重贫困",呈现以下心理特征:自卑、自尊、虚荣心理交织并存,强烈的社交需求与退缩回避型社交行为的矛盾,自暴自弃与自我强迫两种极端倾向,焦虑与抑郁并存。SFBT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兼具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强调认知—行动取向的咨询技术,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将SFBT运用于高校贫困生"双重贫困"问题的解决,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赵立雄 《求是》2012,(12):58
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曲靖市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近年来,我们把解决贫困问题作为"三农"工作的主攻点,以"产业培植"推动"造血扶贫",实施"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的"866"  相似文献   

18.
《求实》2013,(10)
失地农民问题的核心在于协调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构建利益协调机制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基本思路。通过建立失地农民的利益导向、表达、调节、补偿、约束和矛盾疏导等一系列机制,有利于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构建和实施失地农民利益协调机制,需要同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社会力量的参与联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武口区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煤炭资源型工业城市,长期以来以工业经济为支撑,工业化、城市化率较高,农业比重小,农村人口仅占14%。近年来,大武口区通过对失地农民集中安置,取消宅基地,建造商  相似文献   

20.
制度缺陷与重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祥林 《学习论坛》2006,22(2):31-33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一般认为,农民有职业和身份两个层次上的涵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身份上的农民概念和职业上的农民概念在农村非农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差距,失地农民开始出现。在经济现实与制度跟进不对称的情况下,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研究表明,土地产权模糊、征地补偿标准不科学以及现行土地管理制度混乱等是促成失地农民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的重要原因,失地农民被边缘化了。为此,改革现行土地产权制度、规范征地补偿标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