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对人的本质问题作过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可是,存在主义的著名代表萨特却宣称,马克思主义者把“人”这个最重要的问题丢了,致使马克思主义出现了“人学的空场”;为此,他标榜存在主义是一种能把传统哲学忘掉的“人”召回来的“人学”,并声称要以此来医治马克思主义的“贫血症”。对于存在主义的这一挑战,我们决不能漠然视之,而应努力弄清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及其与存在主义的根本区别。这对于我们全面  相似文献   

2.
从存在主义视角分析德国女作家克里斯塔·沃尔夫的中篇小说《追忆克里斯塔·T》主人公克里斯塔·T终其一生追求自我的心路历程,可以看出其自我迷失的存在主义肇因,从而揭示出“自在”的不合理社会现实是“存在”走向“本质”的自我创作、自我选择、努力改变命运的人性之路不能实现的悲剧性根源。  相似文献   

3.
屈明珍 《求索》2010,(1):113-114,140
西蒙娜·德·波伏瓦在自我与他人关系问题上的观点有一个转向:早期她在小说中表现的是两者关系的“冲突性”;后来在她的哲学论著中,她论证了自我与他人可以超越冲突,建构一种“相互性”的关系。正是这种转向使得波伏瓦在这一问题上突破了萨特的局限,显示了自身哲学上的创新能力,并为存在主义哲学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雅斯贝尔斯立足其存在主义哲学而提出的教育学思想,意在为20世纪因价值虚无主义的威胁而坠入迷途的德国教育指明出路,其核心在于阐明使人达致“真实的存在”所必需的三种教育方法,即:教育者通过启迪受教育者的自由天性,引导其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自由“生成”自我的教育方法;教育者借助艺术、科学、哲学的精神之力“陶冶”受教育者灵魂,唤醒其内在的超越性、提升其精神层次的教育方法;教育者经由与受教育者平等而充满爱意的“交往”,达致双方精神上相互感应、相互映照、相互激荡的教育方法。这套以引导受教育者自我塑造、达致真实“存在”为根本旨归的教育理念,与将受教育者视为规训、强制、训练之客体的传统教育理念有着本质的不同,代表了20世纪西方思想界为化解资本主义“现代性之困”、重建人类人文精神家园所做出的一项杰出的智识努力。在教育某种程度上同样面临着人文精神失落的困局、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迫在眉睫的当下中国,深刻领悟这一教育理念的精髓要义、哲学根基和实践旨趣,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存在主义及存在主义之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赋 《理论月刊》2006,6(5):36-39
存在主义是一个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危机有着极为密切联系的哲学流派,它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繁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战后的法国,萨特堪称存在主义之集大成者。“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自由选择”——这是存在主义的三个基本原则。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试图对存在主义代表作家及其主要哲学观点进行述评与批判。  相似文献   

6.
1.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自己的人学?或者说存在不存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这是一个曾一度在西方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虽然认为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但又断言马克思以后马克思主义“停滞”和僵化了,其中有一块“人学的空场”,所以,他声称要用存在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把人恢复到马克思主义之中”。与此相反,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走向另一个极端,他认为马克思在理论的成熟时期,从根本上批驳了任何关于人的一般的哲学思考,批驳了“任何哲学人本学”或“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是“理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该认为,“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已被替换为先秦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而中国先秦哲学之合法性构成问题,往往是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和标准的。实际上,不存在一个千古不变的“中国哲学”,当然也不存在一个千古不变的西方哲学。哲学到底是不是科学,一度成了严重的问题,这可看做是西方哲学的合法性焦虑。但是,西方哲学的这种合法性焦虑却产生出肯定的结果,产生出存在主义哲学、生命哲学、语言哲学、现象学、科学哲学等纷繁多样的哲学流派。因此中国哲学之合法性问题乃是一伪问题,真正应该提出的问题是中国现在如何建立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8.
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的存在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由于存在主义哲学把人的存在抽象化、片面化和神秘化,导致对人的本质存在缺乏科学的认识。从马克思哲学视野中来思考当代西方存在主义人的本质观,对深入理解和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巩在峰  吴宁 《求索》2013,(10):93-96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影响很大的一个流派。这一思想流派企图把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按照存在主义的精神去“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化。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梅洛·庞蒂和萨特。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融合了现象学、黑格尔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种要素,表现为一种“黑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它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反思现代性的使命,力图超越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对立,并通过扩大理性或包容非理性来克服合理性的危机。这是一种作为历史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与历史、理论与实践关系方面,在文化自主问题方面都表现出某种含混姿态。  相似文献   

10.
萨特作为20世纪法国杰出的存在主义代表,其前期的自由观是当时法国社会状况的哲学伦理反映.萨特坚持绝对自由观点,认为存在即自由、人的价值、意义等都是在人的自由行动中得到体现和实现;人的自由在选择中实现,人要为其选择承担完全的责任.萨特的自由观具有主体性的特点,但也存在形而上学等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1.
周旭  郑伯红 《求索》2010,(3):123-124,138
从“文化”与“哲学”的概念嫁接,就体现出文化哲学的独特学科定位。文化哲学是一种“上下求索”的哲学,它是从哲学形而上的价值理想预设出发,去审视和研究人的现实生活景况和文化境遇,从中探求人们的生存本性、行为根据、存在价值、生活意义乃至前途命运,去求解人的现实文化实践背后的人文精神,并展示个体生命存在的多样化特性。  相似文献   

12.
生命现的变革依赖于生命诠释方法论的变革.马克思在人的生命之理解和解释的思想前提、理解维度、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等方面都实现了历史变革,由此,他也创建了自己生命哲学思想的实践生成论的生命理解范式.作为一种生命哲学研究传统,实践生成论的生命理解范式以“现实的人”为基本思想前提,以人的“双重生命存在”及“双重生命本质”为主要理解维度,以“现实的生命认知原则”与“超越的生命理解原则”内在统一的“实践观点”为其生命观的思维方式,而以“实践生成性原则”为主要生命解释原则.实践生成论的生命理解范式,不仅是马克思生命哲学思想的基本方法论前提,而且是马克思哲学及其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内容,同时也为现代生命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合理的生命诠释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吕星 《前沿》2005,(8):79-80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什么是教育》集中反映了雅氏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他从“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对教育本质、教育方法、高等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反映了其对教育的独特理解。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被认为在西方已经奄奄一息的存在主义一个时期里却在中国找到了再生之地。由此,存在主义成为理论界研究和批判的一个热点。综观其中对萨特自由哲学的批评,总体上观点比较一致,认为自由哲学不仅是带有强烈的非理性主义倾向的唯心主义,而且根本不懂“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如萨特说什么“事实上,我们只是一种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5.
人物研究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要步骤.哲学史人物研究就是要将被研究者“客观还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被研究者哲学生命、精神生命和学术生命的“重生”.没有任何“一种”哲学方法能够做到这一点,但几种方法的“合力”会在一定意义上实现这样的研究效果.这个“合力”就是哲学史人物研究的“四位一体”法,即哲学史与思想史相统一、时间发展与空间拓展相统一、文本与话题相统一、主动创造性与客观逻辑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16.
存在主义构成当代台湾文化思潮的重要部分。20世纪50-60年代台湾知识界对存在主义的引进和研究存在三种取向:情感化认同、学理化辨析和意识形态化的改造。在60年代台湾文化场域中,存在主义进入台湾后与本土青年的世纪末情绪相结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亚文化思潮,与主流思想构成疏离甚至对恃的关系。存在主义与台湾现代派的生命体验和境遇认识相契合,为60年代台湾青年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境遇、建构自我认同的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17.
哲学的自我追问,即对“哲学究竟是什么?”的追问,是哲学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哲学的自我追问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这种追问将引导我们走进哲学理论的核心,去理解哲学、把握哲学的理论本性;另一方面,这种追问又迫使我们立足哲学当代发展的前沿,展望哲学未来发展的趋向,构建自己的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8.
梁玉敏 《求索》2013,(9):108-110
生死问题是人类终极关怀的重要主题,是哲学无法规避的必答之问。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道释。从不同角度诠释此哲学问题.赋予人类生命以丰富内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命哲学观:传统儒家“贵生慎死”。促进生死之融通.把对死的恐惧转化为生的追求:道家以智者的眼光从“重生乐死”、“生死俱善”两层面关怀生死,借以高扬个体生命之价值.对死亡以审美观照;佛家消极看待生死,提倡生死轮回,顿悟成佛,超越生死。儒道释三家生命观及其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文风景线,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死信念与思维活动.对现代社会追求生命本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博 《求索》2014,(9):75-79
海德格尔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西方哲学的重大转折有着密切的联系.海德格尔以自己批判的方式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世界中,“形而上学”已经是存在者的真理的象征,并从“意识”的逻辑演绎转向对“此在”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的分析.海德格尔以“生存论的存在论”作为批判的出发点,基于对存在的追问,进而从近代本质主义的形而上学进行深度的探索,从而探寻了拯救“时代精神状况”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任泽 《求索》2013,(11):105-107,43
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本主义哲学流派,对文学、艺术、教育、伦理、宗教、生活方式等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存在主义鲜明地把存在视为"人的存在"而其他的一切都只是"在者",认为只有人的存在才使一切"在者"赋予意义。因此,把人摆在了突出的地位,且注重人的选择、人的情感对人发展的作用。存在主义被纳入我国教育学研究者的视野,是教育学研究主动向其他学科寻求滋养、不断走向开放性使然。存在主义在我国教育学领域的研究经历了从排斥到开放融合的转变,从研究价值取向、话语表达和写作方式及研究方法上对当前教育学研究予以观照。倘若用存在主义的哲学观审视当前的教育,对修正和检讨现实教育中的不足,仍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