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贫困认知税"是近年贫困研究的新成果,它是抑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有限理性人"是其平生的人性基础。本文以"贫困认知税"这一新成果为视角,深入研究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问题,为我国打赢脱贫功坚战,让全体人民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政》2021,(3):61-61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聚焦救助政策精细化、救助服务智慧化和群众需求多样化,创新"支出型贫困救助""救急难"等系列新政策,大力推进"精准保障示范区"建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聚焦救助政策精细化,救助保障范围进一步拓展。一是创新完善支出型贫困救助政策,让"夹心层"家庭"困有所助"。  相似文献   

3.
《小康》2020,(21)
正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报道活动,将镜头对准人民,把版面留给人民,让那些与贫困作斗争、在幸福道路上不懈追求、不断拼搏的普通人走进时代的记忆,让中国梦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由人民质朴的情感来串联与铭记,这是一个国家伟大时刻的记录,更是一个民族光荣与梦想的承载——它,很真实;它,更温暖。  相似文献   

4.
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不让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这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更是地方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的神圣使命。2012年平果县虽然已摘掉国定贫困县的"帽子",但"脱帽"不等于"脱贫"。2014年年底,平果县还有贫困人口7.8万人,贫困发生率达21%,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艰巨。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啃"硬骨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贵州省委、省政府以"十二五"规划及国发[2012]2号文件为契机,充分利用省内外、国内外资源,推行后发赶超战略加快贵州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工业化是摆脱地区贫困、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发展途径,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和"先增长、后环保"的老路。处于"两江"(长江和珠江)上游交错的结合地带,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更好地完成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双重艰巨任务,探索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机制,实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植树造林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伟业,然而为祖国实现"绿色梦"的林业一线工人,却有一些仍然深陷贫困。该问题发现多年,解决成效却不明显,究其原因是体制性问题、机制性问题以及行政不作为等问题,我们需要补政策"短板",让"绿水青山"有价,让绿化功臣和广大参与绿化的人民群众能够获得与之劳动相匹配的经济收入,让我国的植树造林工程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东兰既是革命老区、岩滩水电站库区,又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经济基础落后,贫困点多面广。如何让老区人民甩掉贫困帽?东兰县委、县政府依托宜人的气候和良好的自然环境,结合推进河池市"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确定了发展以东兰乌鸡为首的"十大扶贫产业",增加贫困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助力脱贫攻坚,造福老区人民。"我们现在主要通过发展东兰乌鸡养殖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效果非常好!"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政》2020,(6):6-6
"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这些朴实真挚的话语映照着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的是困难群众,念兹在兹的是脱贫攻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向贫困发起总攻,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  相似文献   

9.
《世纪行》2017,(9)
<正>2017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社会服务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帮助现存4300多万贫困人口走出贫困,可以说是高校义不容辞  相似文献   

10.
正广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挂念广西贫困群众,2015年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2017年在视察广西时,都反复强调要用绣花功夫实施精准扶贫,让老区和老区人民尽快摆脱贫困,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2018年,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总书记专门题词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社会发展发生重大转型的历史时期,如何在遵循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规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的前提下,重新审视中国贫困发生发展规律与治理机制,进而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贫困治理能力提供前瞻性研判依据,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学理意义和政策讨论意义的主题。为此,通过结合我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发展目标,阐释2020年后相对贫困的概念及治理机制,即将相对贫困理解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实现这一美好生活的可行能力之间的差距;将治理机制理解为通过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制度优化改革,提高微观层面个体的"可行劳动能力",增大"可持续生计维持机会"的可及性。  相似文献   

12.
贫困作为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个难题,从古至今都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战是从历史进程、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三个维度持续向贫困宣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全体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走中国特色脱贫攻坚道路,不仅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大叙事,而且广泛增进了全体人民的利益福祉。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切实保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长治市于今年5月开始实施了一项新的惠民工程?——农村"文化低保"工程。该工程旨在解决全市贫困农村和贫困农民看书难、看戏  相似文献   

14.
正当前,我省扶贫脱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和决胜期,如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在"饱肚子"的同时不忘"富脑子",避免"贫困循环"和"福利陷阱",是打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最后一公里"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要让贫困户在富起来的同时,在精神面貌上焕然一新。扶贫先扶志,通过扶志提振群众精气神。一扶领导干部的"志"。各级干部要把责任记在心头、把担子压在肩上,躬下身子,深入贫困群  相似文献   

15.
《前进》2018,(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中指出:"脱贫致富从直观上说,是贫困地区创造物质文明的实践活动。但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这是对脱贫攻坚的精准定义和准确论断,是对  相似文献   

16.
声音     
<正>(农村插队的经历)"让我对贫困群众有天然的感情,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心里更惦念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2014年3月7日,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有感而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我对‘乐事还同万众心’印象特别深,用现在的话,就是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政府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人民主权为本质,以人民民主为基础,以宪法法律为行为准则的政府。是否让人民满意,能否做到让人民满意,是检验政府的唯一标准。要做到人民满意,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非常重要。在  相似文献   

18.
正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云南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难度大。目前,如何实现精准脱贫,杜绝返贫,让贫困地区人民能够逐步实现自我造血、自我发展,是脱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脱贫后续发展的要务。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耳熟能详的话,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的深情寄语,标示了全面小康的要义和难点:消灭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共同富裕是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然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因此必须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全面小康属于每一个海南人。"  相似文献   

20.
<正>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群众脱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最为牵挂的"心头事",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驻民政部纪检监察组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严肃治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关于专项治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部署要求,结合民政部门实际,从2018年4月起,和民政部党组共同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三年的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工作,并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作为专项整治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工作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巩固深化,为维护困难群众切身利益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