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长征的胜利是党和中国工农红军铁的纪律的胜利。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红军仍能以群众的利益为先,坚守严明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群众纪律,特别是高级将领自觉带头严格遵守纪律,但凡有违反纪律者一律严惩。当前,我党正面临着四大风险和四大考验,党中央适时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要求。红军长征时期铁的纪律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各地动态     
正红军长征与党的建设学术研讨会召开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共党史学会党史研究会、中共河南省信阳市委组织部近期在大别山干部学院联合举办红军长征与党的建设学术研讨会,深入研讨长征中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党的宣传工作、群众工作的宝贵经验,以及新时期如何继承弘扬长征精神。研讨会由中央党  相似文献   

3.
<正>毛泽东在谈到长征的影响时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长征途中,分别两次转战昆明,留下很多事迹和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以及珍藏于各族群众间的历史记忆,生动地诠释了毛泽东的这句话,也勾勒出昆明各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历史源头。  相似文献   

4.
长征是一首壮丽的史诗,长征是人类坚定无畏、自强不息的丰碑,长征中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教育。  相似文献   

5.
《传承》2016,(6)
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历经多个民族区域,每到一个地区,红军都严格执行部队纪律,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作为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尊重少数民族的信仰风俗、语言和文字,最终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红军能够取得长征胜利与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漫漫长征路,铸就英雄魂。在血与火、艰难与困苦的考验中,红军将士胸怀必胜信念,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凭优良的作风、严明的纪律、不变的初心,踏破千难万险,攻克万重难关,凝聚起一支一往无前的无敌之师,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历史丰碑。  相似文献   

7.
正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弘扬长征精神,2016年10月18日,民政部举办"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烈士档案主题联展"。展览由民政部档案资料馆联合长征路上的11个省份民政厅和11家代表性烈士陵园共同筹办,以图文形式将11家烈士陵园串联成壮美的长征故事,回顾了长征历史,通过烈士档案重温了英烈事迹,通过烈士纪念设施传承了长征精神。每一块展板、每一家陵园的主题故事背后,都有着血雨腥风的战斗历程与激动人心的革命情怀。母送子、妻送郎,父子一同上战场  相似文献   

8.
长征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历史宝库、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长征题材影视创作的重要来源。回应千万后来人对历史的问询,吸引后人寻听历史的回声,让长征的故事不断讲述下去,使长征精神得以传承光大,是长征题材影视创作应有的担当。  相似文献   

9.
侯朝阳 《协商论坛》2016,(10):58-60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在艰苦卓绝的征途中,他们浴血奋战,九死一生. 下面,我们就来讲述红二方面军几位开国将领在长征中的负伤故事,从其中,我们可以读出他们意志的坚强,也可读出他们信念的坚定.  相似文献   

10.
雷国珍 《湖湘论坛》2007,20(1):9-13
理想和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旗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理想与信念的旗帜不能倒;勇于牺牲和乐于奉献是长征精神的精华,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勇于牺牲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不可丢;实事求是是长征精神的精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更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是长征精神的灵魂,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必须增强大局意识,自觉遵守纪律、维护团结;同广大人民一道艰苦奋斗是长征精神的核心,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时必须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  相似文献   

11.
红军长征前,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党内政治生活的非正常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长征的特殊环境中,为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创造了条件,造就了党内高度团结统一的政治格局,从而最终促成了长征的胜利。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征途中,依然要把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基础,深刻理解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纪律要求。  相似文献   

12.
《时代主人》2006,(10):1-1
今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是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长征这部“英勇悲壮的史诗”和“前所未闻的故事”,留给中华儿女的是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3.
长征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民族团结的旗帜。在红军面临茫茫草地的时候,当地一位六十多岁的藏族通司不畏艰险,带领红军在水草地行军四天四夜,终于开辟了一条可以让红军大部队通过的生命线;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面对青山碧水歃血盟誓,结为兄弟的故事,更成为红军长征中的千古佳话  相似文献   

14.
《小康》2016,(22)
正长征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小康》杂志通过报道十名外国人的长征故事,以独特的视角、详实的资料,再次聚焦于"这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通过下面这些数据可以  相似文献   

15.
正红军长征经过广西先后只有28天,但却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尤其中央红军过广西的19天,红军经历了长征以来最悲壮、最关键的战役——湘江战役,以损失过半的代价彻底粉碎了敌人妄图全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阴谋,保存了红军主力,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红军长征过广西,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以严明的纪律和模范行动赢得了桂北各族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他们踊跃参军,舍生忘死救护红军伤病员,积极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史上的一座丰碑,更是人民军队奋斗精神的最高体现。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关键时刻,部队全面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面临适应新体制、实现新发展的现实挑战。面对时代考验,我们必须大力弘扬长征精神,让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努力锻造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过硬部队,确保有效履行人民军队新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小康》2016,(22)
正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古稀之年踏访红军长征路,写出了一部关于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史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1983年,美国新闻人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一再努力,终获中国政府同意,在古稀之年踏访红军长征路,写下一部轰动世界的新闻名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既为人们了解这一段传奇历史提供了鲜活的感觉,也为新时期的中国记者采写新闻、讲述故事展现了新颖的范本。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家斯诺在上世纪30年代冒险跑到延安,写出了《红星照耀中国》,曾一举在美国掀起“红色热湖”。50年后的1980年代,《纽约时报》记者索尔兹伯里在76岁高龄,怀揣心脏起搏器跋涉两万里,写就《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之后,世界各地不少“年轻的背包客”来到中国,把红军长征路线选为全球最具魅力的徒步路线之一。红军长征的故事,如同大海的波浪一般,每到一定的时刻,就总是在人们内心深处掀起巨大的波澜。  相似文献   

19.
正80年前的长征带给世人心灵上的震撼,更留下了岁月磨不去的长征故事和永恒的长征精神。长征代表和昭示着中华民族伟大不屈的民族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情成为引领人们精神追求的一座丰碑。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尖锐复杂的斗争显隐交织。作为担当强军重任的生力军,军校青年学员应在继承和传播长征伟大精神中,不断反思如何担负起时代赋予自己的重任。以历史思维审视长征,感受长征精神的魅力。历史思维,就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以史为鉴、  相似文献   

20.
朱健 《今日浙江》2006,(20):32-37
长征是一部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不仅为挽救党和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更锤炼熔铸出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穿越时空的精神象征。在伟大的长征中,有很多浙江儿女。本刊约请省委党史研究室的有关专家整理、撰写了其中8位将士的故事。长征和新长征,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接力赛。纪念长征,是为了重温一种伟大的精神,获得一种现实力量,并作为前行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