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2.国办发〔2011〕1号《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以下简称国发10号文件)印发后,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积极的变化,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为巩固和扩大调控成果,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逐步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经国  相似文献   

2.
房产新政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的影响 《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自2010年4月17日出台以来,对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抑制楼市投机、防止楼价上涨过快产生的作用已经显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张健 《中国律师》2010,(7):61-63
从今年年初以来,随着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简称“国十条”)的发布和实施,全国各地原本高涨的房地产市场形势遭遇了政策寒冬。北京房地产市场在全国房地产行业来讲,是具有标杆作用的。随着《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文件的通知》(简称“京十二条”)的出台.政府对于领涨全国房市的北京市场从政策层面也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我国平均房价连续十几年上升。特别是2009年下半年以来,全国房价普遍上涨过快,已经演变成社会关注的大问题。为了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之后,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了更加严厉的限购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市场调控应打出“法治组合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忠梅 《法人》2011,(3):48-49
近两年来,观察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可以发现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2008年底,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房地产的发展作为拉动内需、保持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举措提出,在很短时间内,房地产价格开始进入飞速增长阶段。2009年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的“国四条”,  相似文献   

6.
针对一些城市房价过高、房价上涨过快、住房供应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200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本文以贵阳市为个案分析了贵阳市房地产行业的形势,就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对贵阳市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效果进行了评判.  相似文献   

7.
谢华育 《检察风云》2014,(13):36-37
近10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之所以能高速发展,房价能快速上涨,无疑与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有关,这一点已经基本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8.
《法制与社会》2011,(11):48-50
由于各大中城市住房需求旺盛且楼市投机(投资)也很旺盛,加之各路“买家”大举涉足,近年来我国各地房地产市场相继进入房价疯涨、成交量飙升的癫狂状态,中低收入群体对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抱怨之声四起,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副市长陈刚在北京两会期间表示,不要被开发商“忽悠”了,对于房地产调控,政府还有手段。他警告说,政府还有加大“工作力度的空间”。对于房价上涨过快的项目,租金上涨过快的区域,可以利用差别化税收政策增加其交易成本。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上海两会期间表示,  相似文献   

10.
陈邓娇 《中国律师》2013,(4):101-102
2010年,中央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从控制信贷投放、增加房地产供给、遏制投资投机、建立对地方政府问责制等层面,多管齐下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下决心遏制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其中的遏制投资投机尤为值得重视。资本具有逐利性,投资(包括投机)房地产以期实现自己名下资产保值增值本身无可厚非,如果市场或者政府能够提供更好的投资渠道,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资金自然顺流而去,房价问题可解大半,因此对于炒房投资(机)资金宜疏不宜堵。反观政府,控制土地供应,财政乃至决  相似文献   

11.
李凌峰 《法制与社会》2012,(28):214-216
房地产产业是当前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发展不仅事关国计民生,关系到人民能实现住有所居、安居乐业,还影响到建筑、银行、教育、钢铁等多个行业的发展.本文作者从当前房地产业发展过热、房价上涨过快的现状出发,结合房地产调控的难点,具体分析在社会建设条件下,政府应如何完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机制,以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障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2.
在房价历经数次调控仍然不断上涨的背景下,本文对美、德、韩三国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措施尤其是税收手段进行分析与比较,提出了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稳定的几点措施,以期对当下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保障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聪 《法制与社会》2010,(18):102-105
房地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属于先导性、基础性产业。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高速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进行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和住房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对房地产市场的束缚,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房地产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并且在未来几年里,房地产将仍然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房地产快速发展的今天,同样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如房价收入偏高,投资性购房比例偏大,供求结构的矛盾等。因此,有必要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以保证实现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和房价上涨太快已经成为中国房地产业的两个突出问题。在此背景下,国家为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和调控,实现商品住房供求基本平衡,稳定住房价格,前不久先后出台了“旧八条”——《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和“新八条”——《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等政策来抑制房价的上涨。几年来,国家为抑制房价制定了许多政策,此番“新八条”反响及收效究竟如何?是否如俗语所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国家宏观调控的作法是否符合客观规律?等等。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工业企业与市场调查系统进行了一次针对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天津、济南、青岛、烟台等大型城市的30家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调查。  相似文献   

15.
观点     
《法人》2005,(11):9-9
“非要把价格一下拉下来,非要把房地产价格的投资增长速 度突然降下来。这样既不符合经济运行的规律,也不符合政 府和百姓的利益” 房地产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对象,可为什么调控之后房价下降趋势 不明显?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解释说,政府对房地产进行规 范和调整是因为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而不是全国普遍情况。”如果说有泡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屡调控屡上涨"的房地产市场愈来愈成为"绑架"我国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虽然有鄂尔多斯等部分地区因投机泡沫破裂而产生房地产市场崩盘的先例,同时又有中央反复表达的坚决调控的明确态度,但各省市房价依然在前段时间出现"量价齐升"的状况。在此背景下,3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新国五条"政策,调控力度较往次再次升级,  相似文献   

17.
陈英凤 《检察风云》2010,(21):62-63
新一轮楼市调控新政骤然而至。记者9月29日从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获悉,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  相似文献   

18.
宋硕 《法庭内外》2011,(7):37-38
自去年以来,为遏制房价上涨过快的势头,中央及各地相继出台楼市调控政策。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公布了8条最新楼市调控政策,人称“新国八条”。在“新国八条”中不仅强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将二套房贷首付提至六成,更将限购令从之前的十多个城市推广到全国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  相似文献   

19.
胡志翔 《法制与社会》2011,(23):101-102
我国采取了诸多监管手段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但是从实际效果上看,并没有实现降低房价的调控目标。这些措施中的某些部分甚至存在限制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扩大户籍制度的效应等问题,存在合法性瑕疵,且"一刀切"的限购政策不甚合理。房地产市场中的金融监管应该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为监管目标,利用法律调控机制而不是行政调控手段实现对房地产市场的有效调控,避免劣质信贷,防范次贷危机。本文主要从金融法律监管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金融法律调控政策,且从金融法、民商法、行政法等角度分析了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商品房市场的调控不应一律以房价下跌或者房价稳定为目标,而是应该以商品房市场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增长为目标,同时还应该以合理合法的调控措施促进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公平、政府法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武羽佳 《法制与社会》2014,(12):172-17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随着政府分房政策的结束,个人信贷买房的放宽……我国房地产行业生机勃勃的发展起来。但是这种繁荣发展的表象下也隐藏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房价过高,土地资源浪费等等。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制度,但是这些制度效率低下,主要原因是这些制度结构不合理,缺乏实施机制。因此,加强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规制的完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