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旭 《前沿》2008,17(5):65-67
人的素质差异,本质地在于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分散性思维,是一种主动的、独立的思考活动,是一个提出问题、产生观点的过程,具有多向性、全面性的特点。它源于逻辑思维,其逻辑基础既有非形式逻辑又有形式逻辑,但由于它更关注思维的真实性、精确性、意义和价值,更强调思维的见识性和思维性,所以它又高于逻辑思维。它的发展代表着逻辑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辩证逻辑区别于形式逻辑的关键在于辩证逻辑是有内容的内涵逻辑。黑格尔辩证法作为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思维方式,是对辩证法作为内涵逻辑的理论自觉。黑格尔改造辩证法的启示意义在于,真实把握作为内涵逻辑的辩证法和辩证法的逻辑内涵需要以存在论的历史观为参照,存在论的历史观对生命意义问题的关切是辩证法作为内涵逻辑的重要保证。生命意义问题既是关涉辩证法有无内涵和有何内涵的核心问题,也是透视辩证法理论旨趣的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3.
形式主义法学的历史困局误读剥离了法律与逻辑的天然联系,然而机械的演绎逻辑观忽视了法律的开放属性,法律逻辑需要一种动态和发展的逻辑观。"论证逻辑"是一种天然的法律逻辑,它善于理解并表达法律的理性特质,包括法律推理的可废止性、法律论证的论辩属性和法律对话的程序理性等。不同于基于后承关系的逻辑,"论证逻辑"实质上是一类关于非形式逻辑和形式论证理论的概括性统称。它的目的是为法律论证实践提供一种分析、比较和评估论证的综合方法,从而在证成司法证明和规范法律程序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逻辑悖论通过与现实生活相互观照,或通过形式逻辑演绎,体现人文向度。通过分析并揭示"美诺悖论"、"上帝悖论"和"上帝的烦恼悖论"的实质,提出逻辑悖论的实践问题,以及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逻辑悖论是实践活动的有效思维工具。在实践活动中,对逻辑悖论的理解要在意识并回归到人文精神中达到自觉,还要回归到人文精神中构建和谐社会。同时,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逻辑悖论不仅给出了人们生活的理想目标的设定,而且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提供了方法论,更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某种精神意境。可以说,在思考逻辑悖论的同时,人们创造着一种有意义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展现了从思辨逻辑向文化逻辑的思维方式变革,正是这种思维方式转变才使感性实践的唯物主义新哲学成为可能。基于文化逻辑的马克思新哲学是感性实践层面上的文化哲学;是以文化总体(人的世界)的分裂与统一的运动为本体的本体论;是关于主体与客体在文化总体中反映与创造、建构与重构、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达到统一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人的本质和存在方式的人学;是实践论、价值论、主体论与辩证法的真正融通。人的世界的一切均在文化总体中生成、演变、分裂和统一。这一文化哲学代表了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相统一的深刻哲学立场,它是人与自然得以同时性显现进而向自由复归的理论基石,它构成了共产主义运动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基本面貌。梳理和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价值,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在肯定人与自然差别对立的基础上立足于人与自然的一体相通,它是有机整体论思维、直觉辩证思维和中和循环思维;"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差别对立,它是机械还原论思维、线性分析思维和主体论思维,两种思维方式各具优点与不足。以"天人合一"思维方式为主融合"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并在双向融合中构建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在思维层面为我们应对生态危机和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7.
一、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不同。一个是指人们在叙述问题、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一个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着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倾向。前者说的是逻辑矛盾,即违反形式逻辑的矛盾律造成的思维错误。后者说的是辩证矛盾,它是客观事物、系统、过程等本身所固有的本性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这是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形式逻辑的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叙述问题  相似文献   

8.
"奥卡姆剃刀"作为人们创新的一种思维武器曾受到哲学家罗素的高度评价,认为它在逻辑分析中是一项最有成效的原则,后来爱因斯坦又将其引申为思维经济性原则。"奥卡姆剃刀"剃掉的是思维杂质,产生的是创新成果,留下的是简捷。"奥卡姆剃刀"作为指导刑事案件侦破工作的一种逻辑方法,必然是锋利的,其经济、节俭、明晰的思维原则也是切合侦查活动实际需要的。  相似文献   

9.
逻辑起点是学科生长的根基和学科整体提升的关键。通过对学科逻辑起点的本质规定性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对象的分析可知,"现实的人"应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逻辑起点,它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整体性和内在逻辑结构等问题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两个确立”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的重要政治论断,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最重要政治成果,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从理论逻辑看,“两个确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集中体现;从历史逻辑看,“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从现实逻辑看,“两个确立”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深刻领会这三重逻辑是全面把握“两个确立”的政治内涵、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1.
罗宝成 《理论月刊》2007,1(4):10-12
思想逻辑、认识逻辑、文化逻辑、实践逻辑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的内在逻辑。思想逻辑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的思维基点和思想原则;认识逻辑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的认识思路;文化逻辑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的宽广眼界;实践逻辑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的现实基础。探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的内在逻辑,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李国锋 《理论月刊》2014,(4):157-159,163
生态文明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的人类文明的新阶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其生成和存在的特定逻辑路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是对人类持续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的"否定之否定"形式的超越,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螺旋式上升";在一定意义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又是一种后现代的"后工业文明",能够修复人与自然之间"新陈代谢的断裂"。  相似文献   

13.
辩证法是关涉事物存在意义的逻辑,寻求存在的意义是辩证法的理论本性。但是,实在论的解释原则把辩证法理解为关于客观实在的实证法则,认识论的解释原则把辩证法理解为思维认知形式与认知对象错位的消极幻相,辩证法寻求存在意义的理论本性被这两种解释原则所遮蔽。从存在论视角超越实在论和认识论的解释原则,以符合辩证法理论本性的方式阐释辩证法的意义批判本质,既是对辩证法解释原则的变革和创新,也是对辩证法当代生命力的守护和激发。  相似文献   

14.
孙晓喜 《人民论坛》2012,(11):150-151
西方历史哲学在"体系的时代"中形成了一种思辨的历史哲学,在"分析的时代"中形成了一种批判的历史哲学,又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发展为一种"历史的诗学",展示了一个历史思维不断跃迁的逻辑过程。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下,历史性的思维得到不断的更新与提升,只有在历史的思维下,才能理解历史本身。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的逻辑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发展思想理论的认识与评价必须置于"发展逻辑"的历史演进之中,才能发现不同发展理论之间的继承与超越。世界上近现代以来关于发展与现代化的三大"发展逻辑"均有其合理性与历史价值,它们是人类不同时期追求发展与现代化过程中对"发展逻辑"的认知与建构,并成为不同国家追求发展与现代化过程中的选择。然而,人类反思的本性,人类对发展模式、发展逻辑科学性、合理性的追求,激励人类不断地超越发展的逻辑与发展的模式。21世纪的发展逻辑,应是一种发展的辩证逻辑。"科学发展"的逻辑吸收了三大"发展逻辑"的积极成果,实现了发展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自然逻辑与人文逻辑、社会逻辑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6.
1755年康德认为矛盾律是形而上学的首要原则,而时间性是矛盾律的根本条件,1763年康德在矛盾律和时间性的关系中发现了两种对立——逻辑对立和实在对立,成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提出的基础。进入批判时期,康德认为矛盾律由于同时性的缘故而混入综合因素,因此他对矛盾律的形式进行改造,排除其时间因素,将矛盾律从形而上学的首要原则降格为一条思维的纯然规则。矛盾律和时间性的关系的改变,反映了康德对两者关系的长期反思主导着先验逻辑的建立过程。  相似文献   

17.
《新东方》2022,(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了"两个确立"。"两个确立"的形成具有科学的理论逻辑,只有从理论上认识其形成的必然性,才能深刻领会其精髓要以和重大意义,做到把理论认识转化为行动自觉。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则,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属性,"两个确立"蕴含着丰富的唯物史观思想,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8.
哲学思维方式,属于哲学理论的内在思维逻辑,表现着哲学对待事物的方式和处理事物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是人的存在状态的观念形态,它的转变根源于人的存在状态的变化。因此,随着人的存在状态的变化,我们的哲学思维方式也要不断地转变。“三个代表”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最重要的是她从哲学的思维方式上完成了又一次历史性改造的转变。只有把握“三个代表”思想的哲学思维方式,才能真正掌握她的精髓,深入地思索和体悟她的深邃的内容、创新的精神和伟大变革的关键。如果以传统的思维方式去看待新理论,或将新理论纳入旧…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与空间问题是当前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理论焦点。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考察城市-空间问题,其后以列斐伏尔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敏锐洞察到资本力量对城市-空间的宰治,承继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资源,形成了"资本逻辑"的研究范式。但是倘若考虑到资本主义社会终将历史性消亡,特别是面对当今中国推进"以人民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提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以物为本"的现代城市化道路,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研究就应探寻从"资本逻辑"到"人本逻辑"的范式变革,即不再从资本主义生产出发审视城市-空间,而是应该将其视为求解当代人类生存与社会问题的始基,开掘其所蕴含的生存论意蕴。  相似文献   

20.
纵观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史,其在总体上持续存在着逻辑上的分裂式解读,即要么坚持以单一的科学逻辑阐释马克思主义,要么坚持以单一的人本逻辑阐释马克思主义,并表现出两者交替式演进的特征。如何处理两种逻辑之间的关系对于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回归马克思思想演进的过程,其在总体上经历了从人本逻辑向科学逻辑的"格式塔"转化,但人本逻辑并未遭致完全地丢弃,而是始终以外在于科学逻辑的方式对其发挥了多方面的前提性作用。反过来,正是基于科学逻辑对社会现实的确定性的说明,马克思基于人本逻辑的未来构想才能够避免空洞的说教。就此而言,科学逻辑又在根本上支撑着人本逻辑。两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双重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