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冬  吕淑香  那晓丹 《学理论》2011,(11):315-316
转喻已成为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对于提高英语语言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英语词汇习得是英语运用能力的基础,而词汇意义的变化发展是很显著的;这种显著变化不是任意的,而是建立在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方式上。因此,在英语词汇习得过程中,学习者要重视转喻思维对词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29)
转喻是词汇语义的有效认知途径,在外语课堂中引入转喻思维有利于发展学习者以深层思维为导向、主动灵活的词汇学习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了为期10周的基于转喻思维的词汇策略培训。研究表明,以转喻为基础的词汇语义推测策略的培训能够促进学习者对英语转类词的习得,促进其转喻思维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杨蒙 《学理论》2013,(17):207-208
作为人类认知手段的转喻和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推理过程。英汉语中都有很多关于人体词的使用,其含义深刻,形象生动。  相似文献   

4.
王金雪 《各界》2009,18(11)
大千世界的颜色种类繁多,每种颜色都具有其独特的物理属性,同时又传达了鲜明的文化内涵和感情色彩.世界各民族语言表达颜色的词语多寡不一,分类各异.英语和汉语对基本颜色词的分类差别却不很大.如汉语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英语中有red (红),white (白), black (黑), green (绿), yellow (黄), blue (蓝), purple (紫), gray (灰), brown (棕). 这些基本颜色由于受地理环境,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在视觉,心理和文化内涵上所具有的感情色彩亦不尽相同.这篇文章从翻译的角度对"红色"即英语中的"red"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总结了它们的褒义、贬义和其它用法及译法.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动物词语文化意义的产生源自人类的认知机制.在与动物的频繁接触中,人类认知了动物的不同种属特性,这些特性因为与其他事物或概念有关联性或相似性而联系起来,通过隐喻或转喻模型,映射到其他事物的种属特性中,使动物词语转指、表达其他事物或概念.因为长期频繁的联系,这些表达意义得以习惯化、概念化、词汇化,从而产生动物词语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于兰 《各界》2008,17(5)
英语中颜色的词,除了其本身的含义以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又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含义.本文列举了几个红色与蓝色的基本含义以及它们的引申含义.  相似文献   

7.
英文中,有许多描述颜色的词汇,颜色词用法各异。文化影响着颜色词的意义演变,而这些颜色词的意义又折射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不仅要了解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注意观察它们深广的象征意义。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对颜色的用法和象征意义以及颜色词语的习惯搭配等作了详细的探究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程琛 《学理论》2013,(14):195-196
当代认知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反映了人类的认知规律,是一种认知现象。人类由近及远,由实体到抽象,有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因而人体隐喻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英汉隐喻表达也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自然与地理环境差异;视点差异;语言文化差异;传统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9.
史丽 《学理论》2009,(27):234-235
我们对汉语语料库出现的间接回指现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在将先行词与回指项之间的关系根据语义重新分类的基础上,本文借助意象图式理论着重对其中的同义、部分同形、上下义关系、部分整体、隐喻等几类间接回指进行解释。意象图式是在完形感知、动觉和意象等认知能力基础上构建出的认知结构,我们认为,它可以很好地解释间接回指现象。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36)
科技进步的时代,互联网成为人与人交流沟通的"桥梁",它传达着大量信息。而伴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网络语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主要从隐喻的认知角度出发,以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对网络语言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隐喻是网络语言生成的一种方式,从隐喻角度对网络语言的分析无疑为认知在语言中的功能研究进一步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和认知的途径.爱情是一种及其普遍而又丰富的情感.要使爱情这一复杂而抽象的概念得到充分的阐释,就必须借助隐喻.物质基础的同一性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使英汉两种语言在构建爱情隐喻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2.
罗见旭 《学理论》2009,(29):166-167
隐喻反映了语言与人类思维、认知的关系。用隐喻思维进行英语学习是隐喻研究发展的一个趋势。本文讨论培养学习者用隐喻思维对促进英语学习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并体现于具体的语言使用层面。作为认知和语言的纽带,隐喻在词汇的形成和演变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隐喻的认知视角学习、掌握和理解词汇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词汇学习必须重视学习者隐喻认知和隐喻思维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隐喻作为一种表现手法,传统的修辞学把它看成一种能使语言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修辞手法。然而隐喻不仅具有语言简洁、形象生动的功能,还具有各种特殊功能。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中》把隐喻的功能分为修辞功能、语言学功能、诗歌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字游戏功能。通过对《红楼梦》作品中隐喻表现的分析,归纳了《红楼梦》的隐喻功能并对其表现形式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5.
昃晓艺 《学理论》2009,(26):177-178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发展,韩中翻译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韩国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即使是用相同汉字标注的单词,也会有意思不同,或是直译时不自然的情况。本论文主要针对中国的韩语学习者在韩汉翻译时出现的误译情况进行分类总结(主要分为同形异义词、转义汉字词及专业用语等三部分),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通过探讨翻译者在平时韩中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汉字词误译方面的实际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10)
中韩FTA已于2014年11月完成了实质性的谈判,两国在投资、金融等领域达成数十个协议。如何将中韩FTA在朝鲜半岛的作用发挥最大化,实现朝鲜半岛的稳定是战略设计考量的重点方向。为此需要分析中韩两国各自在中韩FTA中的战略基点设定,彼此协调,寻求共识,以促进中韩FTA的良性发展,稳定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局势。通过结合中韩资料,本文基于中韩视角分别分析了两国意图通过FTA实现的战略目标,结合了东北亚地区整体局势,提出了中韩FTA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常姗姗 《学理论》2013,(8):229-230,241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四十多年的历程中,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也有很多问题和争议。其中,对外汉语的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原则,如何进行文化教学等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文化教学中,包含文化因素的词汇是讲解的重点,而基本的颜色词又是最具代表性的,所以通过对颜色词的分析研究,说明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文化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循序渐进;在教师素质方面,应当在保证其具备语言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这样,才能提高文化教学的质量,调动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姚雪丽 《学理论》2009,(17):199-200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和认知现象在语篇中尤其是政治语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治隐喻通过对词语和结构的选择,可以起到衔接和连贯的作用;通过其框架功能以及其对民众的价值观和情感的掌控,政治隐喻还能起到游说的作用。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为理论基础,尝试性的探讨隐喻在政治语篇这种特殊文体中的特殊语篇功能。  相似文献   

19.
色彩是丰富的,英汉颜色词词义的非对应也是多方面的,而且一种颜色的象征意义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世界各民族对颜色词的运用也多寡不一,分类各异。因此,颜色词的翻译经常使译者感到困惑、不解。就六种颜色词在不同的文化中体现不同的文化内涵作以浅析。  相似文献   

20.
曾凤英 《各界》2007,(6):62,67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它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文章从文化认知的角度来解读英语隐喻,并提出英语隐喻的翻译策略,认为:英汉存在文化交织的隐喻应采取异化翻译;英汉存在文化鸿沟的隐喻应考虑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相结合;英汉存在文化冲突的隐喻应采取归化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