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评论是报纸的灵魂、旗帜。报纸要是没有烛照社会、引导舆论、启迪读者的好评论,就没有权威性和战斗力、生命力。因此,早在二三十年代邹韬奋同志就提出:“言论要作人民的喉舌,新闻要完全作人民的耳目”。然而,现在一些报纸的言论形同鸡肋,嚼之无味,弃之可惜,显得过于刻板、古板和呆板,人们渴望喉舌能够发出鲜活的、有个性、感情充沛、发人深省、足以引起共鸣的声音。本文试就党报言论如何突破框框,变得新鲜、有活力提些拙见。长期以来,在党报新闻评论写作中,不少人认为,党报评论传达党的声音,宣传党的政策,只能依葫芦画瓢,不容有个人风格、感情色彩。这种对新闻传媒喉舌作用的简单片面理解,直接造成言论的僵化现象,主要表现为: 1、重要评论官样化。有些党报的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连篇累版地照抄领导讲话,原搬照套  相似文献   

2.
《天津支部生活》2012,(9):54-54
《人民日报》的评论分为社论、评论员文章、署名的重点评论以及“今日谈”等栏目的评论等。其中,社论与评论员文章是重中之重,其主要功能是及时、准确地传达中央的精神。而署名的重点评论比社论、评论员文章略微灵活.可以根据中央的精神发挥、阐述。  相似文献   

3.
言论代表党报的旗帜和导向。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为首的新兴媒体异军突起,给地方党报言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近年来,作为地方党报,《南充日报》更加重视并加强言论的建设、运用和创  相似文献   

4.
<正>1947年3月,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停刊后,中央决定在华北解放区新创办履行中央机关报职能的党报。在新的《人民日报》定名前,毛泽东、刘少奇称这个即将创办的党报为"大党报",以区别于其他解放区的党报。就是这个"大党报"通过刊发社论,引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舆论。从农村编辑部走向国家首都,《人民日报》主要通过刊登新华社社论引导舆论,胡乔木是社论的主要撰写者"大党报"《人民日报》于1948年6月15日创办于河北平山县里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3,(3):9-9
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要从新闻报道、评论言论的内容、语言、标题、篇幅到版面编排、栏目设计、节目制作等方面,进行全面改进。要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确定内容,说真话、写实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杜绝脱离实际、内容空洞的文章和“应景”文章,不发一般化的工作报道。要善于运用鲜活的语言说明事物、表达观点,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喉舌之一的地市级党报,理应对农业报道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在现实生活中,受版面、采访成本、目标受众、经济效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业报道在一些地市级党报有被边缘化的倾向。这几年来,作为一家地市级党报,湘潭日报通过做强头版头条,做深系列报道,做精评论言论,做活农业专、版,农业报道开展得有声有色,亮点纷呈。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报纸言论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更为紧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党报,言论都占有相当的比例,有的还辟出专版刊登。报纸上言论的增多,这就需要我们办报者创出自己的个性,打响自己的品牌。言论是报纸的旗帜,是报纸指导性的鲜明体现,历来为各家报  相似文献   

8.
文萃苑     
《先锋队》1994,(8)
文萃苑"党内的第一枝笔"胡乔木在胡乔木同志去世一年,并在他诞辰82周年之际,逄先知在《党的文献》第3期撰文以致怀念,现简摘如下。小平同志对乔木同志有一个评价:"党内的第一枝笔"。的确,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在我们党内,为中央起草文件,为党报撰写社论...  相似文献   

9.
《党建》1994,(4)
党建近期大事(1994年2月1日至3月15日)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全党都要重视宣传思想工作》。2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2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2月5日,《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0.
《新长征》2014,(6):F0003-F0003
1948年6月8日,华北局常委举行第四次会议,讨论办“大党报”的问题,再次确认《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后诞生的“大党报”定名为《人民日报》。会议讨论了《人民日报》创刊号社论的主要内容,明确为:1、为什么要将晋冀鲁豫、晋察冀两大区合并为统一的华北解放区;2、华北解放区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3、两大解放区合并的好处;4、华北解放区任务和工作方针;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评论引导舆论的基础新闻评论具备能够引导舆论这一功能是以新闻评论的特性为基础的。而新闻评论的性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3方面:1、始终从新闻事实出发,各种各样的言论不离新闻事实这一基础,评论的论题始终具有新闻性。新闻评论以新闻提供的确切的事实为出发点,从而进行事实表象掩盖下的本质的挖掘。引述事实、分析说理、由表及里、由点到面,全面深入地阐述事实所蕴含的意义。然后发表编辑部或者作者个人对事实或问题的看法和评价,“表露”并传播媒体或者公众的意图,这是我们进行新闻评论时所遵循的一般规律,也是新闻评论得以生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梁衡 《新湘评论》2006,(10):60-60
十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哇”字牌通讯》。是批评通讯写作的华而不实。这几年看稿多了.又发现一种“要”字牌言论。这种言论.几乎是把文件拆分成段,要这.要那,要读者去照办执行。结构也简单,一“要”到底,有时一篇能数出十多个“要”字。“哇”字牌通讯.透出一种“嗲”气、“浮”气,有做作之态;“要”字牌则不用装模作样.是直截了当的横气、霸气,一股强迫命令之气。  相似文献   

13.
胡乔森是写评论的高手。他常常亲自为报纸写社论和评论,不断审阅修改评论稿件。195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的那篇著名社论《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  相似文献   

14.
日前,上海《新民晚报》一篇《新英雄闯荡上海滩不限户籍个个精英》的文章,针对说上海话的上海人,发表了"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的评论。此言论被认为严重伤害了广大上海人的感情,文章作者李大伟被"人肉搜  相似文献   

15.
言论是报纸的旗帜。报纸通过言论,特别是评论,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引导社情民意,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长期以来,一直备受重视。然而近年来,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一  相似文献   

16.
观点     
《廉政瞭望》2011,(10):10-11
党报呼吁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4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部署名文童:《执政者当圳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文章称,当今的多元表达难免会有“异质思维”,但有些人容不下异见,相互对骂、攻讦;对批评建言搞起了“诽谤定罪”,甚至以权力意志压制不同声音。文章指出,批评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反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7.
编读往来     
《新湘评论》2006,(12):24-24
《学习导报》应突出“导”字,应在“要言要论”版多刊发省级领导的言论或调研文章,尤其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言论、署名文章等。《学习导报》每期应选取一个主题,并不惜版面强力推出,精心打造金牌栏目,方能在全国省委机关刊物中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8.
编者附言:在组稿过程中,编者获悉,三月中旬左右,石景山区委中心组秘书结合“三讲”教育活动,为中心组成员准备了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在中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扒民日报》关于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篇社论、新华社评论员文章《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X求是》评论员文利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学习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等一批学习材料。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上,石景山区委理论学习十C组可以说起步较早,因而有更多的时间结合区情实际进行较深…  相似文献   

19.
龙敏飞 《廉政瞭望》2010,(16):42-42
不久前,美国尼尔森发布了一份亚太各国网民的用户习惯报告,称在整个亚太地区,中国网民最喜欢发布负面产品评论。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对于尼尔森这一调查结果,41.3%的中国网民明确“认同”.41.9%的网友认为批评性言论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1987年从宣传部一踏进报社大门就从事理论党建版和《通讯》新闻月刊杂志的编采工作,20多年新闻从业实践使笔者深深体会到,写新闻言论一定要注意三忌,因为言论不是上级红头文件,总不能强迫受众阅读,一定要真正在思想上实现三个转变,并在“新、深、活”三字上下功夫,才能在言论上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