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极其鲜明地向世人昭告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所形成的民主从来不是狭隘的一党一派之民主,成为近现代以来中国民主最完整最彻底最集中的体现。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高扬起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为全国人心之向往,成就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地位,加速了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奠定了当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政治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2.
王红艳 《探索》2022,(3):61-72
中国共产党是我们成就伟业最可靠的主心骨。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人民的真正当家作主,更谈不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意义是根本性的。从更具体层面看,作为一个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出于政治自觉,同时根据党情国情需要和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在制定实施民主政治发展方案时坚持民主集中制、大力发展协商民主、建立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不断创新民主实践平台渠道,从配置逻辑、制度安排、实践条件等各方面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提供坚实政治保证。在党的领导下全过程人民民主呈现出人民性、真实性、广泛性、有效性、可持续性五个相辅相成的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的民主诉求与政治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世华 《理论学刊》2007,1(6):80-83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追求民主、建设民主、完善民主,民主是其政治内涵,亦是其政治使命。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证明,能否坚持民主诉求、推进民主建设,关系着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命运,更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有8000多万党员.这些党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执政党要履行社会整合的职能.首先应该把党内力量充分调动起来、整合起来。在这个意义上讲.发展党内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重要途径。发展党内民主,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具有特殊意义.这种特殊性源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惟一的执政党.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领导力量.肩负着推进社会民主的重任,因而党的民主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民主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正党内协商民主是为满足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实际需要而展开的民主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实践拓展,也是对西方社会质疑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回击。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协商民主进行持续接力研究,首先应明晰其实践脉络,其次应探讨其重要特征,进而总结其当代价值。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协商民主的历史实践自吹响改革开放伟大号角伊始,中国共产党走过  相似文献   

6.
按照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政府,名义上不叫民主联合政府,仍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提出的民主联合政府的基本思想.它的性质和特征,实际上是民主联合政府的.它的实践促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党际协商民主机制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7.
一、90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内民主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一部不断探求党内民主、扩大党内民主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内民主的历史历程,如果按党的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顺序划分的话,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内民主的初始阶段: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5年七大召开前.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地位、中国的历史特点及现实发展水平,决定了党内民主建设在整个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以党内民主建设为首要条件,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为发展战略,以社会全面进步为重要保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40年代前中期,强调和弘扬"民主精神"、"民主与团结"、"民主第一"等成为中国共产党言说民主的主旋律。在颂扬英美自由民主传统和精神的号角下,中国共产党一方面批判国民党破坏民主团结的理论和实践,另一方面尤为注重树立在思想文化、基本人权和政治体制领域的民主要求,其认识实现了"破"和"立"的结合。然而,由于特殊的历史大背景,此期中国共产党的民主观尚未真正成形,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祁刚利 《求实》2005,2(9):31-34
发展党内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当前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在国际共运史上,苏共在党内民主问题上所犯的“左”,即民主的缺失,右,即民主的泛滥,这两个方面的巨大错误,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总结苏共在发展党内民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搞好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主要应从权力结构、政党文化和民主程序上入手。  相似文献   

11.
张磊 《求是》2011,(22)
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并为之进行了长期奋斗,作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贡献。重温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的历程,对于深刻认识人民民主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民民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创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共产党人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集聚起来,进而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先后领导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三三制"政权,构想了民主的联合政府,"延安窑洞对"表达建立民主政治的宣言;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制定了《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实现人民民主而继续奋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实现人民民主而不懈奋斗,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在全面恢复中不断发展,在实现人民民主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独立自主的民主化探索已逾百年。伴随民主实践的纵深发展,党的民主话语在理论形态上呈现为“无产阶级民主——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探索式进路。立足第二个百年的历史新起点,中国共产党民主话语的建构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人民至上为价值旨归,以民主实践为源头活水,以积蓄文化底蕴为重要保障,切实增强中国共产党民主话语的阐释力、引领力、传播力,持续彰显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为推进世界民主化进程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4.
“三三制”政权即抗日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民主政权。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基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其领导权属于中国共产党。三三制政权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成功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它实现了新民主主义的民主政治.对全国的政治民主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建设和发展,成为关系党和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对于中国民主化的进程而言,发展党内民主又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党内民主建设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王欢 《理论与当代》2007,(12):27-29
十七大报告对党内民主建设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相对于以往党的各种政治文件和政治报告而言,党内民主建设的地位进一步突显、目标进一步深化、部署进一步明确、论述进一步完善。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领导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的深入认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党内民主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扩大党内民主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把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富强、民主、文明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党在不同时期都十分重视民主政治建设。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联合政府方案的提出,另一个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确立。  相似文献   

18.
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容之一。经过对民主集中制的长期探索、渐进改进与逐步调适,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集中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与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对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作出了精准的政治定位,提出了民主与集中相统一的思想;中国共产党把民主集中制从政党延伸到国家与社会领域,找到了以党内民主示范、带动人民民主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变革与调整了民主建设的策略选择,实现了从民主作风建设到民主制度建设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发展,首先是认真总结了党内民主遭致破坏的六条教训。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通过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发展党内民主的新路,致力于党内民主生活、干部管理和权力制约监督这三大方面22项制度的建立。未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的三个重点,一是在继续抓党内民主制度建立的同时,要以制度的精细建设为重点;二是在继续制订完善党内民主制度的同时,要以制度的贯彻落实为重点;三是在继续抓党内民主全面建设的同时,要以发展基层党内民主为重点。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中共就民主宪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民主宪政是中国之必须;在处理宪政事实与宪法条文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强调宪政事实,但积极参加宪法的拟定;在宪政的类型上,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新民主主义宪政。在争取民主宪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采取了灵活的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