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事资料手册》2008,(3):90-91
我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4月2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次发射是2008年我国首次航天发射。中继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我国航天应急和管理能力又有新进步。  相似文献   

2.
刘光前 《新东方》2009,(1):20-23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七号飞船从酒泉航天发射中心冲天而起,呼啸腾飞,从而使中国的航天员第一次出现在舱外太空。此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三阶段,就是建立空间实验室或者空间站,而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将承担第三阶段的重大发射任务,将为中国空间技术的重大跨越和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伟大壮举做出重要的贡献,也必将推动文昌乃至海南的大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3.
《时代潮》2003,(2)
“神舟”号试验飞船 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神舟”号飞船发射试验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国在原有的航天测控网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多个地面测控站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  相似文献   

4.
《传承》2006,(Z1)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完成预定的空间科学试验之后,于11月21日凌晨3时41分,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神舟号”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此后“,神舟”二号、三号、四号先后发射成功。“神舟”二号在轨道上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表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稳步走向成熟,为最终实现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  相似文献   

5.
《大连干部学刊》2012,28(6):63-63
第一个航天发射场:1958年10月20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式组建.是我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先进的综合性航天发射中心,同时也是世界大型航天发射场之一。第一枚探空火箭:1960年2月,  相似文献   

6.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继“两弹一星”之后中华民族攀登科技高峰的又一次空前壮举。从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以来,攻克和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成功发射了一号、二号、三号“神舟”飞船,发射“神舟”四号将是我国最后一次无人飞行试验。 中国载人航天的新纪元正向我们走来……  相似文献   

7.
石磊 《时事报告》2006,(2):23-25
金秋十月,我国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即将发射。这既是我国空间技术实力的又一次大规模展示,也是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又一个新起点。  相似文献   

8.
“遥看琼楼舞清影,今朝神舟上九天。”或许最令国人难忘的便是那永萦心底的一声:“飞船一切正常。”——这是2003年10月15日来自太空的声音,一刹那间,全中国人都屏住了呼吸,心头只剩“骄傲”,世界载人航天史上也因此而写下了中国人自己辉煌的一笔。思绪无法平静,时光悄然流逝,今日的发射场依然是那样的壮观雄伟。时隔两年,我们的“神舟”六号飞船将于今年九、十月间发射。“神舟”六号的上天将完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这次任务的圆满完成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意义重大。有关安全的科技细节逃逸救生装置——神奇的“救生棒”…  相似文献   

9.
《天津政协公报》2013,(6):49-50
<正>从1999年的"神舟一号",到今年6月11日成功发射的"神舟十号",短短14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让世人惊叹。载人航天工程神速发展的背后,经历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曲折和考验?不搞奥运会也要搞载人飞船20世纪80年代,中国发射了一系列的返回式卫星,十几年前关于载人飞船的构想又被重新提起。但是,根据当时的国家经济条件,上这一项目是否有必要?"我们组织了一个庞大的论证组讨论要不要搞载人。多数人认为中国应该搞,当然也有个别人认为时机不成熟。"时任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  相似文献   

10.
张界 《今日海南》2016,(7):36-36
长征七号火箭发射升空,意味着从2009年9月开工的文昌航天发射场正式启用,文昌成为名副其实的“航天城”。与此同时,航天及相关产业作为文昌发展的新引擎“换挡”发力,文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步入“航天模式”。  相似文献   

11.
《警察技术》2008,(6):79-80
中国“神舟七号”9月25号成功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水平有了新的突破。作为“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太空飞船录音及存储设备的提供者,相伴中国航天走向飞跃的合作伙伴,华旗爱国者不但证明了自己的尖端科技实力,同时,在航天技术民用化领域,其面向普通大众的专业录音笔系列,也走向了一条“飞天”之路。  相似文献   

12.
神舟六号成功发射之时,内蒙古人民没有忘记家乡的骄傲、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功臣王德臣。成功发射神舟六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是在长征二号E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基础上研制的。而这两个型号火箭研发设计的奠基人,正是40多年前离开故乡海拉尔的火箭技术专家王德臣。王德臣是我国航天领域著名的火箭技术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组成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顾问教授、南京航空学院名誉教授。王德臣曾就读于海拉尔文化街小学、海拉尔第二中学。1957年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原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工作,历任设…  相似文献   

13.
区内新闻     
《思想工作论坛》2015,(1):22-23
"快舟二号"创航天发射最快纪录1月6日,从中国航天科工六院获悉,由该院研制的快舟二号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射史上最快纪录,入选2014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10件大事之一。2014年11月21日,在立冬不久的西北戈壁酒泉,气温已降到冰点以下,中国航天科工六院研制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将快舟二号卫星升空入轨,在瑟瑟的寒风中完成了又一次"大考"。专家介绍,快舟二号卫星发射,"快"得名副其实——不但准时在规  相似文献   

14.
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对于文昌市来说,既是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文昌市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放大航天效应,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形成以航天发射中心为依托、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新模式,带动文昌经济加速转型,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5.
航天——“五量一船”游太空 2003年是人类实现动力飞行100周年,也是中国的航天年。这一年我国共发射“五星一船”。“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卫星有国内研制的北斗导航卫星,中巴第二颗“资源一号”卫星、中国“创新一号”小卫星、第18颗返回式卫星、“中星”20号通信卫星等。2004年,我国计划在酒泉、西昌、太原三大发射场进行9次发射,把10颗卫星送入太空。  相似文献   

16.
《人民政坛》2013,(7):47-47
浩渺苍穹,广瀚瀛寰,神舟十号划破天际直冲云霄!中国人用智慧和力量叩开了问鼎宇宙的天窗。茫茫天宇,漫漫天路,福矛功能菌搭载神舟三度飞天,福矛人用科技和创新闯出了太空育种的天路。——题记北京时间6月11日17点38分,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发射,举世瞩目的航天盛事令国人心潮澎湃、倍感振奋。这是我国科技领域的重大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1月在海南文昌开始的航天发射中心项目,明确了以投资70亿占地6000亩建设航天主题公园的规划,打造航天科技服务、航天主题娱乐、航天商务休闲和航天生活配套的主题公园,使文昌成为在全国具有权威的航天科普教育基地。规划建成的海上观景平台,可同时容纳3000人观看火箭发射。在发射场参观线路规划上,游客从园区乘坐专线观光巴士进出发射场,参观发射工位、组装厂房等几个主要景点。  相似文献   

18.
在全国人民的关注与企盼下,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飞船于10月12日9时发射升空。在历时5天的太空飞行中“,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成功地实施了太阳能帆板展开、姿态控制等数百个动作,进行了30多次天地通话,并成功地对飞船实施了变轨和轨道维持,还完成了多项科学实验。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继“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之后取得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飞行,体现了我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全球中华儿女无不为之振奋,感到自豪。在这令人喜悦的时…  相似文献   

19.
科技     
"天宫一号"进入初样研制阶段预计于2010年-2011年底发射的中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目前已进入初样研制阶段。继"神舟七号"飞船顺利发射完成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下一步将重点突破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为建空间实验室做准备,  相似文献   

20.
《时事资料手册》2005,(6):24-32
继神舟五号2003年10月15日-16日圆满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后.2005年10月12日-17日,我国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又取得了圆满成功。从“一人一天”到“两人五天”,这一伟大壮举标志着我们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中取得了重大进展.是我国高科技发展新的伟大里程碑。 参与这项伟大事业的我国航天工作者励精图治,奋发进取,从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列入国家计划开始,短短11年就突破了载人航天技术,又仅用2年时间就实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发展。他们不仅创造了彪炳史册的非凡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本刊特编辑一组资料,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