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1 毫秒
1.
本文主要探讨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语种研究生培养中所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建立后不仅国家的对外工作开始关注东南亚问题,而且与东南亚相关的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也得到高度重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室、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等先后成立,开启了新中国东南亚研究机构建设的先河。尽管"文革"初期各研究机构均遭遇不同程度的挫折,但在1972年后各项复建工作又先后开展。1978年中国东南亚研究会正式成立。1984年暨南大学、厦门大学获批专门史(中外关系史)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培养国内首批东南亚史和华侨史方向博士研究生人才,中国的东南亚研究再次进入发展时期。新中国东南亚研究机构的创设和发展,推动了国内东南亚和华侨问题研究,为新中国东南亚区域国别和侨务问题研究培养了研究队伍,为国内东南亚研究的多学科发展和进一步繁荣创造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伊理  段从宇 《东南亚》2013,(1):70-73,93,94
面向东南亚培养国际化人才是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立足云南,培养适应云南———东南亚区域交互特殊性的人才,对云南桥头堡建设、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以及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对云南面向东南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极大地有助于找准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有效指导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反恐等问题上需要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和合作。作为与东南亚国家相邻的中国,就更需要与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东南亚国家进行沟通与合作。显然,这就需要很多既通晓东南亚国家语言,又了解其国情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东南亚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培养在全国得到高度重视,“小语种”热持续升温。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后新加坡高等教育新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促使东南亚教育界反思。新加坡高等教育部门配合政府的发展规划,深入改革,以培养更能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各类人才,为新加坡成为世界科技、人才中心以及经济的发展积蓄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6.
贺圣达 《东南亚》2010,(3):23-28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与东南亚关系经历了复杂的和巨大的变化。以1990年代初冷战结束为界,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大致上可以分为冷战时期和冷战后时期,冷战时期可分为五个阶段,冷战后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总体上看,冷战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特点是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以政治关系为主,经历了曲折、复杂、多变的历程,与东南亚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冷战后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已构建了全面合作的战略框架,互信更加牢固,合作更加有力。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各国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危机过后,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然而金融风暴再次袭来又对我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综合各种因素,本文阐述了后金融危机时期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是现实选择。而近期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也充当了区域汇率政策协调的稳定器。只有进一步推进东南亚货币合作进程,才能最为有效地防止危机再次发生,保证东南亚地区经济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东南亚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汉唐时期,北部湾沿岸是中国与东南亚交往的重要桥梁,该地区在中国与东南亚的友好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沈红芳 《南洋问题研究》2005,(3):30-36,96-97
东南亚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受到多种经济理论的影响。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与不平衡性的客观现实,决定了政府对经济理论的抉择采取现实和务实的做法。实践表明,东南亚国家政府在制定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计划与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基本上是多种理论的混合运用。  相似文献   

10.
冷战时期,美国把东南亚作为其在远东的反共基地,与一些东南亚国家保持着密切关系。1975年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惨败后,开始在东南亚实行战略收缩政策。冷战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