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领导问题是治国理政的核心命题。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崛起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从领导力视角解析中国治理与崛起的奥秘,是新的理论生长点。中国式新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治国理政过程中探索形成的独特模式,涵盖集约化的领导权力、共识型的领导决策、集体式的领导机制、台阶式的领导承继等面向及特质。这种新型政治领导力范式,能够保障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助力于"中国梦"的实现、补益于现代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2.
借鉴毛泽东总结我们党在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的思维方法,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经验。党的自身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前提,科学把握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主要矛盾和扭住历史中心任务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首要任务,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力量源泉,按科学规律办事是中国共产党完成治国理政历史任务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的治国理政的探索与实践中,邓小平对通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行治国理政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强调经济建设对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二是"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三是"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四是"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做好群众意识形态工作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五是"马克思主义者应该站出来讲话",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才能有力排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障碍。邓小平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为当前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鉴:坚持并发展邓小平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夯实治国理政的物质基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治国理政的政治方向;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建设治国理政的法治体系;做好宣传工作,巩固治国理政的群众基础;整合多元社会思潮,优化治国理政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4.
正一、"治国理政"的概念阐释十八大以来,随着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实践的逐步展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逐渐成为理论界认同的重要用语。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使用了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表述。最早使用的提法,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由时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何毅亭同志率先提出。2013年8月,何毅亭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书中,提出了"治国理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什么是治国理政、怎样治国理政"这一重大问题做出艰辛探索,逐渐形成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并不是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三者的简单拼凑和随意相加,而是遵循一定科学摆列与有序安排的逻辑组合体,有着严密的内在结构与逻辑关联,以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的逻辑思维着眼于治国理政的功能定位与结构优化,构成一个内涵丰富、结构严密与层次分明的整体性理论范式,是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典范。  相似文献   

6.
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信任与社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依赖的社会资本。从总体上来看,这些社会资本要素的发展培育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然显现出诸多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绩效的提升。因此,中国共产党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加强社会资本建设以提升治国理政的绩效:一要注重合作与信任的社会关系网络建设,为治国理政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支撑;二要做好现代制度体系与现代规范体系的设计与构建,为治国理政提供稳定的社会秩序支撑;三要支持社会团体发展壮大,让其广泛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服务,为治国理政提供坚实的社会组织支撑;四要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重塑党和政府的亲民形象,为治国理政提供持久的社会信任支撑;五要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为引领,重塑全体国民的现代信仰体系和价值体系,为治国理政提供积极向上的社会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7.
党内政治文化是一个成熟政党所具有的系统化稳定性的政治认知、信念、情感和价值体系。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举措和加强党的建设的深远战略,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客观要求。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领导方式转型、提高党在国家治理中的领导力、重塑党内政治生态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在理论上深化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党建理论、扩展了政治文化研究领域、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政治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基本问题是为谁治国理政、怎样治国理政。为谁治国理政体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价值指向,怎样治国理政则是实现价值目标的具体举措,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治国理政坚持了人民是社会历史主体的唯物史观。在新时代,能否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不仅检验着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也决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0,(9)
道德和法治同属于文化范畴,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领导和治理十四亿人的社会主义大国,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领导水平,治国理政要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下进行,国家安全是中国发展的重要保证。要统筹国家安全和发展,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在他的治国理政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在新时代中国的治国理政中,让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有了新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是治国理政的基础,历史思维是治国理政的关键,社会系统是治国理政的核心,解读习近平治国理政中社会科学方法论,重温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求知》2021,(3)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显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所谓全国一盘棋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治国理政坚持从全国和大局出发的形象比喻,是指全国各地区各部门由党中央集中领导、统一安排、协调均衡的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力擘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蓝图的伟大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根本标尺,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为现实土壤,以中国共产党丰富的历史经验为实践根基,以底蕴深厚的中华文明为精神根脉,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统筹全局、凝聚力量、协调各方为主要内容的关于治国理政的全国一盘棋意识。  相似文献   

12.
《行政论坛》2017,(4):9-14
在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背景下,21世纪初"执政能力"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心话语。聚焦执政能力建设,使进入新世纪后党的建设形成新的方向和实践内容。党的十八大以崭新部署谋划全局发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带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治国理政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施政履职的实践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现实逻辑决定了治国理政能力新话语形成的思想逻辑。执政能力与治国理政能力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执政能力不等于治国理政能力。从执政能力到治国理政能力的话语转换,具有崭新的时代意蕴,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形成正是党中央治国理政能力展现的标志性成果。  相似文献   

13.
法治作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是当今世界各国执政者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与时俱进的重大进步,也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必然选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社会公平正义,切实履行法定职责。建设法治政府、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是提高党的治国理政能力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为战略愿景、战略目标、战略布局和战略理念这"四大战略思想"。四大战略思想以民族复兴为主题,以治国理政为主线,辩证统一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对中国成为世界大国和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什么样的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以及确立什么样的治国理政、怎样治国理政等重大理论问题做出的科学回答,是新的历史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性的顶层设计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5.
<正>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集中体现在以组织力为核心、以生产力为导向、以创造力为中心、以执行力为保障、以发展力为基石,塑造了组织的先进性、战略的前瞻性、决策的科学性、治理的绩效性以及发展的和平性这五大基本特征,而这些基本特征的累积叠加与相互强化,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勇立潮头,敢于自我革新,不断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在于引领治国理政的主导力量——马克思主义政治家集团、指导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流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主  相似文献   

16.
正本刊讯12月20日,"唯物史观与治国理政"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省委党校、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本次研讨会由陕西省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主办、陕西省委党校哲学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基地承办。省委党校科研处处长纪昱到会致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唯物史观与治国理政"这一主题,就治国理政的唯物史观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追求和创新发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三大矛盾与治国理政的关系,发展理念与治国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科学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科学化,本质上要求按照党的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之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政党政治规律认识和把握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管党治党能力、多党合作能力、执掌政权能力、领导国家和社会能力以及政党外交能力,是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科学化的内容支撑和实现机制;研究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科学化的价值意义在于,为党的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和优化发展提供学术引导,为深入思考如何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职能有效地转化为人民当家做主的能力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正>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治国理政实践中,可以揭示其治国理政的鲜明品格。其中,问题意识,直面难题,敢于担当,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刚性执行,战略定力,最为鲜明和突出。一、直面难题、敢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第一个品格,是"直面难题、敢于担当"。即直面并破解发展进程中的矛盾、问题和难题,敢做敢为、勇于担责;勇于担当起对党  相似文献   

19.
<正>"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回应人民期待、把握中国全局,提出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它廓清了治国理政的全貌,抓住了治国理政的关键,拎起了治国理政的总纲,集中体现了党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新方略。作为基层领导干部,只有深刻领会"四个全面"的理论精髓,才能准确把握新常态时代性背景、趋势性变化、阶段性特点,更好地担当起服  相似文献   

20.
正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学者们普遍认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必然性,诸多学者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来源、历史基础、现实基础、实践基础、时代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1.关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来源。学者们普遍认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有三个主要理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