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已呈现出许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新趋势。在农民人口众多的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农民的现代化,而生活方式现代化又是农民现代化的具体表象和外部特征。本文着重叙述了我国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分析了其成因以及实现现代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农家书屋在提升水平与适应社会进步中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巩固和提升。因此,创新丰富农家书屋功能,盘活农家书屋这一"沉睡"的资源,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以保证随着我国的现代化、城镇化和农村巨变而不断进步,造福亿万农民,助推中国梦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3.
伟人毛泽东拥有深厚的农民情结,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的中国农民观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土地革命是中国农民独立自主之路;教育农民是中国农民进步与文明之路;发展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民富裕之路。他关于中国农民问题的一系列研究和探索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基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百年来党领导现代化实践、新时代国家发展等因素,新时代党创造性地拓展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共色结合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综合全面协调实践方式等方面。这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世界现代化的多样性和让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强大生机活力指明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首要任务。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价值实践活动,其发展道路基于何种价值基础?遵循何种价值准则?选择何种价值目标?与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相比较,其价值理念的超越性在哪里?阐释这些问题是解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质和特征的关键所在。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质的价值思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中的价值选择以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中西比较中的价值超越三方面,可以揭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形象,展示其价值力量,从而深刻认识和理解其走向成功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发展中"人"的问题,其深层是文化问题,人的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从文化学、哲学层面加强对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对于揭示人的现代化的深层内涵和要求,推动人的发展实践,就是必要而有益的。因而从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转变、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转变等三个方面揭示人的现代化的文化内涵,打开人的现代化研究的文化视野,以期对中国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提供积极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解决农民问题是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图分析农民在村民自治的具体实践中不同程度的面临的角色困惑、能力有限与权威多元等三大难题,并研究这些难题的存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能产生的影响,以期能引起全社会对农民政治现代化问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基础再造视角探索农村现代化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三农”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三农”问题不解决,中国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三农”问题解决好了,中国的现代化才有可能。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深刻的社会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更容不得简单化、做表面文章,必须密切结合农村实际,深入把握农村社会机理和发展脉络,在更深的层次上思考和解决问题,找寻有效的化解难题之策。王立胜同志的新著《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最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区别于其他研究“三农”问题的传统思路,选择“社会基础再造”这一新的视角,寻求农村现代化的有效道路,从而拓宽了研究“三农”问题的视野,颇具新意。“社会基础再造”由作者首先提出,书中对其概念范畴作了系统论析。作者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提出“社会基础再造”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由于各种因素促成的农民之间、农民与社会各阶层之间,农民与国家、市场之间的特定连接关系,以及由这种特定连接关系形成的某种制度化的关系模式。在这里提出了农民与农民、农民与国家、农民与市场三种基本关系,以及制度化了的关系模式。这些重要观点和命...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于解读辜鸿铭在中国和西方思想上遭际的鲜明反差的文化原因,力图重新透视中国外源型现代化的特殊发展理路与自省之维的先天缺位,并对照西方现代文明的思想史历程,由此分析中国现代化运动在思想层面上的结构性困局。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着规范行为、稳定秩序、提供精神动力、培育新式农民的巨大作用。新农村建设亟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支撑力,以引领其方向、提升其品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农民的实际需求相对接,通过“实实在在”的载体来呈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与农民的现实水平相对接,建立一套农民群众能理解、乐接受的话语系统。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式,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通俗化的重大理论工程。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现代化已经迈出了很大的步伐,但是现代化的进程更重要的是一种心智的现代化,而不仅仅是经济和物质上的现代化,尤其是广大农民现代社会心理的生成、发展和成熟。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农民他们身上某些传统的东西正在褪去,新的价值元素不断融入,不断地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社会心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为我们提供了从社会心理变迁的角度来审视改革开放的视角。同时,探求农民社会心理现代化的变迁对我国现代化及其农村这块阵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民政治情感从古发展至今仍然保留着相当的传统因素。对此本文首先对中国农民传统政治情感进行了阐述与分析,进而对其生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农民传统政治情感的现代转化作了探讨,以期对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事业的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为后发外源现代化国家,以社会主义为制度选择确立了现代化目标,但对自身发展道路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才能正确解读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追求和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带来的就业机会和工业化导致的社会动员是农民全面参与现代化的动力所在。经济自由、政治民主、文化现代、社会和谐是农民参与现代化的目标。在当前中国,农民自身能力和外在制度环境均对农民现代化参与目标的实现构成障碍。自由应成为农民参与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和手段。  相似文献   

15.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从创新价值观入手,帮助亿万农民形成适应社会变革需求的、全新的现代化品质与内涵的价值观念体系,进而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使其在走向富裕、迈向文明的过程中真正成为这场伟大变革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这是我们实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必须确立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乡村共同富裕作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板块,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题中之义。在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中的出场逻辑,形塑了乡村共同富裕的内涵维度,即全体农民群众是实践主体,坚持循序渐进是基本原则,促进农民增收是首要目标,提升乡风文明是价值追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促进乡村共同富裕,从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面对城乡、区域和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需要明晰下一步的赓续路向,在明确问题导向的基础上坚定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贯彻新发展理念,为乡村共同富裕提供根本保障、内核动力与方向指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三农"问题由来已久,是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原因。本文试图借鉴摩尔的《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中关于"农民角色"与现代关系的部分观点,分析中国当代农民的政治参与潜在动因——通过"政治参与"这一角度探讨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即以加强"制度参与",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农村特殊的 ,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问题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村的基本问题。对农民问题的成功解决 ,不仅对新民主主义革命 ,而且对今天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都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农民问题与土地问题紧密相联 ,在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中 ,因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而衍发出一系列社会问题 ,如农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与农民负担问题、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不相吻合的问题等 ,因此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对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 ,具有重…  相似文献   

19.
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国家未来图景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其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对全国人民作出的政治承诺,更是中国共产党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核心任务。本文主要从政策解读的角度探讨实现中国梦这一国家未来图景的基本保障和可能路径,即社会反腐的推进与治理能力的提升。惩治贪腐不能仅仅依靠国家机器的强力打击,更需要来自社会对腐败的零容忍。基于中国国家建设的路径依赖,国家未来图景的实现有赖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重塑理性科层制。  相似文献   

20.
人们在讨论依宪治国的时候应该将焦点放在如何使社会自下而上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依赖政府与公权力。这就意味着依宪治国离不开对宪法的道德解读。只有通过将法治的思维方式从社会个体拓展到社会群体,从而让社会自身充满活力,才能把法治国家建设融入贴近现实生活的社会之中。对宪法的道德解读不仅是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体现,也是对我国之前"法治中国"表述进行解读和理解法治具体化的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