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王安石的以义理财和义利统一的义利观为他的变法改革做了理论准备,他赋予传统的义利观以新的内涵。使其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也是理学家们反对王安石的重要原因之一。毕竟他的义利观是时代的产物,也就具有那个时代的特色,不可避免地带有较强的入世色彩。义利观归根结底是社会各阶级之力量对比及经济利益在道德领域的反应。中国古代没有形成独立的个人利益主体,也没有形成近代功利主义追求个人利益、个人幸福的义利观,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深度剖析王安石义利观的思想内涵,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义利观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提出的“革命的功利主义”借助唯物史观的理论张力,把历史观和伦理学统一起来,以利益原则为基础来探讨义利关系,对传统的义利之辩作出了新的回答。而其晚年的思想和实践却又折回以“义”拒“利”、以“平均主义”说“义”、以“公利”压制“私利”的老路。就毛泽东的义利观与传统义利观的关系而言,“革命的功利主义”可谓是对传统义利观的革命性变革,而其晚年的回归则深刻地反映出传统义利观的深层制约。  相似文献   

3.
从儒家传统的义利观形成与发展来看,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与后来经过宋儒和近代儒家改造的“禁欲主义”的义利观是不同的。必须把二者区别开来,才能真正把握先秦义利观的本意,才能结合我国当前转型时期的实际评述其现代意义。一、先秦儒家义利观主要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义利观为代表,准确的理解三人的义利观是正确认识先秦儒家义利观的根本。1、孔子的义利观。儒家创始人孔子认为,义是成为君子的前提,明确提出“君子愈于义,小人愈于利”。把义利先取后取作为衡量人格的标准。他认为“君子有勇无义为乱,小人有勇无义为盗”,这就直接在人性上对君…  相似文献   

4.
走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人们的义利观经过摩擦、激荡,必将出现重构的局面。市场机制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为“义”、“利”统一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市场经济以个人利益作为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义利观也必然以承认合理的个人利益作为自己的基础。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是在更高基础上的义利统一观。这种义利观是对旧义利观的“扬弃”,既重“利”又重“义”。它对正当个人利益予以最大限度的承认,营造最大限度抵制和排除非正当个人利益的机制,也使体现多数人利益的“义”得到最大的限度的宏扬。它既重视个人利益,也重…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三形态"视阈下的义利观: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下的重义轻利,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的重利轻义,自由个性阶段的义利统一。义利统一是马克思义利思想的主要特征。正确的义利观和马克思义利观之间是一种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正确的义利观全面继承了马克思义利观的研究成果,同时又结合新的实践对之作出了创造性的发展,是马克思义利观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孔孟的义利观只是局限在伦理道德范畴的讨论.西汉昭帝时的盐铁大会上,贤良文学与桑弘羊就义利关系展开了盐铁是否专卖的大辩论赋予了义利观新的特定的内涵.贤良文学以儒家义利之辩为准绳,打着国家导民于义的旗号,要求盐铁私营,实为工商业者利益的代言人,并非真为民请命,是以义之名行利之实.我们不能简单的把汉代儒家的义利观看作是先秦时期义利之辩的恢复或延续.  相似文献   

7.
孔子在义利关系上 ,提倡“义利统一”、“义以为上”、“见利思义”。这既是一种道德要求 ,也是一种治国原则 ,对于协调公与私、道德与物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重新审视孔子的义利观 ,对我们当前的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孔子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它集中体现在以孝、诚为先的德育思想;以“执两用中”、“持中致和”追求中正的中庸理念;以“求富疾贫”、“取之有义”的义利观三个方面。重温与借鉴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晋商的成功,与晋商的商业伦理道德有重要关系,这里仅就晋商伦理问题进行探讨。一、晋商伦理的基本内涵与特点中国人的伦理道德核心是“仁爱,”儒家把“仁”概括为人的道德的最高准则,认为其他的具体道德准则都是由“仁”衍生出来的,这种“仁”的根本含义就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商人以商品交易为职业,以经营为利润来源,把“仁爱”思想与获取利润统一起来,“以义制利,先义后利,”这就是中国商人伦理的基本内容。晋商作为中国商人的一部分,当然也不能不具有这一商人伦理的共同性,但是晋商作为一…  相似文献   

10.
一 传统义利观的根本特征是“贵义贱利”,以“义”为最高的价值目标,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学的价值观。“义”,指思想行为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即道德,“利”,指利益、功利,即物质利益。孔子最早把义、利对立起来,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战国时孟子认为君王只讲“仁义”就够了,不应该谈“利”。西汉董仲舒发展了孔孟的义利观,提出  相似文献   

11.
如何认识和解决当前我国人与社会的矛盾呢?(1)在思想道德领域,借鉴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以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基础,逐步建立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观;(2)在经济领域,借鉴墨家充满辩证法思想的“义利并重”的“义利观”,通过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利益共享、公平合理的社会利益分配机制;(3)在政治领域,研究和借鉴墨家“尚贤”、“尚同”的合理思想,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基层民主,逐步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民主机制。  相似文献   

12.
孔孟德性伦理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孟德性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建构了一个内容涉及人们生活各个领域的德目系统。因为这个系统德目繁多,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古往今来被人们视为生活的行为准则、修身养性的理想目标。仁、义、礼、智、信是这个系统中最重要的德目,且以“仁”为核心。孔孟德性伦理思想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推己及人、修身养性、经邦济世”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3.
经济正义是对经济生活世界中人们的经济行为、经济交往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制度是否具有道德正义性的价值评价和哲学反思。在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及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成了丰富的经济正义思想,集中体现在:"富民"、"教民"的生产正义思想,"义以制利"、"诚实无欺"的交换正义思想,"礼以定分"、"贫富均平"的分配正义思想,"黜奢节用"的消费正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实现道德公正,应运用规则把作为道德基础的各种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旨归简单明了地揭示出来,统摄起来,让人们无须经过什么“内省”就会“按规矩办事”。  相似文献   

15.
朱熹解《易传》“ 利者义之和”“ 利物足以和义”,不仅讲“利物”与“和义”的统一,强调“利物”之重要,表明对于利物、利人、利天下百姓的重视,而且由此进一步讲义利的相互联系,讲“利不是不好”;同时批评《苏氏易传》“义非利则惨洌而不和”,反对把义与利并列为二物,反对惟利是求。在此基础上,朱熹认为,对于利,既要从义利关系的层面看,又要从利害关系的层面看;既讲“利不是不好”,又讲“以利为心则有害”,反对求利之心。这一思想不仅在后世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且可以为今天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个人品德建设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加强个人品德建设,要充分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要实现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个人品德建设的转变,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将继承中国传统优良道德与普世伦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道德是经济的产物,经济的变革必然引发道德的变革.青年是任何时代道德变革的先锋,尤其是在我国当前公有和私有双轨制并成的情况下,非公有制企业青年的道德嬗变尤为突出,这对我国的道德建设带来有利的契机,我们应该抓住这有利时机,对原有的道德进行创新和提升.  相似文献   

18.
道德灌输在当今中国道德教育中几乎成为众矢之的,不少人利用西方的"反灌输论"来批判我国的道德灌输。而认知心理学恰恰为重申道德灌输的必要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角度看,道德灌输是道德认知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与动力,同时儿童认知阶段的发展也决定了道德灌输的必要性;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知识类型的递进关系以及记忆的结构都说明了道德灌输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核心思想,通过对“良知”的背景、内涵及“致良知”的途径进行梳理,认为王阳明的“良知”是道德意识的主体,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研究王阳明的“良知”思想对我国当代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德性与德行是个人道德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在复杂的社会人伦关系中,要进行个体道德行为模式的选择,并取得一定程度的道德效果,厘清德性与德行之间的辩证关系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对德行与德性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内在与外在、静态与动态、相容与相离之关系的阐释,实现对其全面的、科学的认识与理解,对社会个体的道德自律、对社会整体的道德养成以及对社会公民的道德建设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