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犯罪目的是我国刑法中犯罪主观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定罪量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刑法学界给犯罪目的所下的通行定义是“行为人通过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犯罪结果”。这一定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犯罪目的概念的内容和特点,但仔细推敲,却缺乏科学性。第一,把犯罪目的说成是行为人希望达到的犯罪结果,即希望给一定犯罪客体造成损害,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行为人实施犯罪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给一定犯罪客体造成损害,甚至根本就不知道犯罪客体是怎么一回事。  相似文献   

2.
犯罪客体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客体是刑法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 ,但是一直富有争议。传统的社会关系说和西方的法益说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因而本文在考察犯罪客体理论的诸种学说后认为 ,犯罪的客体应是有层次的 ,其一般客体应是确定性的法秩序 ,权利、义务、自由、利益等只是下位概念 ,即是直接客体的内容。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虽然联系密切 ,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应分别予以研究  相似文献   

3.
也论犯罪的基本特征和本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犯罪的基本特征和本质特征在我国刑法学界经常争论,从“特征”的含义、定义的目的,以及定义与基本特征的关系的来解析,犯罪的基本特征只有两个,即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从“本质”的含义和罪刑法定原则对犯罪基本特征的影响来解析,社会危害性仍然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实践的发展、理论的深入,已经对犯罪客体作为犯罪构成要件之一的理论提出了挑战。犯罪客体概念自身的缺陷,法理基础的缺失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实然地位已经将犯罪客体事实上“剔除”出了犯罪构成要件的行列。犯罪客体一语的实有内涵与犯罪本质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5.
(一) 犯罪客体反映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质及其程度,明确强奸妇女的客体有助于认识该罪的构成特征和社会危害实质,以便稳准地同强奸犯罪作斗争。 强奸妇女罪的客体包括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我国刑法理论界普遍认为,强奸妇女罪的一般客体同其他犯罪一样,都是侵犯了我国确立的、为刑法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这里“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上共同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如财产关系、人身权利关系、婚姻家庭关系等等。只有这些社会关系得到正常发展,社会才能存在下  相似文献   

6.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理论研究六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60年来,我国刑法学界对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全盘接受前苏联的理论,到展开本土性研究形成通说,再到目前的“百家争鸣”,我国关于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研究逐步深入。关于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构成要件地位、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等问题,争论还颇为激烈。当然,在诸如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分类、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功能等问题上,理论界也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相似文献   

7.
再论犯罪客体的概念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传统刑法理论中,关于犯罪客体的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将现行的犯罪客体概念修正为:犯罪客体是指犯罪行为侵犯的、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和国家、社会、集体组织和公民个人的权益,易于人们接受和理解,也避免了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发生矛盾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犯罪结果论     
犯罪结果论刘生荣一、犯罪结果的新观念(一)犯罪结果的概念。关于犯罪结果的概念,我国刑法学界有不同的界说,李洁博士将其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侵害说,对此虽有不同的提法,但在犯罪结果的质的规定性上存在着共识,即把犯罪结果定义为对犯罪客体的侵害;第二种为...  相似文献   

9.
“非财产利益贿赂”侵犯了贿赂罪的客体,并且其社会危害性已经达到了犯罪化的程度,应以贿赂犯罪论处。“非财产利益贿赂”的追诉标准是行为人谋取或为他人谋取到了不正当利益的,应予追诉。  相似文献   

10.
《刑法修正案(六)》将《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的“提供虚假财会报表罪”修改为“不按规定披露信息罪”,不仅扩大了原罪的主体范围,还新引入了“其他重要信息”这一概念。该概念在本质上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作为潜在投资人的理性公众作出商业行为判断和导致公司、企业现实利益发生重大变化的事项。根据新罪客体以及相关法条的关系,“不按规定披露信息罪”是一种违规性质的轻微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