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监狱史上有“皋陶造狱”之传说,“狱”作何解,与今天的“狱”字有何联系,是中国监狱史上一直探讨的问题,也是涉及中国古代法律语言中关于“狱”字的正确解释的问题。实际上,从多方推定,“皋陶造狱”与典无据;“皋陶造狱”是汉代人的推断;“狱”的本义与引申义存在着源与流的演变关系,这种流变关系,吻合了“皋陶造狱”说法,从而为汉代人“皋陶造狱”之说找到了注脚和基石。  相似文献   

2.
"刑"字的本义为残害肢体的肉刑,后来引申泛指刑罚."灋"字的本义是在神判之后令其离去、离开,亦即放逐."聿"、"律"本为一字,"聿"字有区分之义,引申为界限、标准等义,"律"字因此而被用为音律、法律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背景: 12年前,山东人民出版社曾出版过笔者主编的《认真无价——滕州监狱16年发展与稳定纪实》一书,它在山东监狱系统乃至其他兄弟省市监狱引起了巨大反响.随着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百度)将该书推向世界,"认真无价"四个字再一次让人们关注、让人们震撼. 建狱28年,滕州监狱6次荣获一等功、10次荣获二等功,被山东省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政法系统先进集体",连续14年保持了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和省级精神文明单位称号.  相似文献   

4.
黄勇峰 《中国司法》2012,(12):94-95
近读曹强新同志《清代监狱研究》一书,深为作者关于现代化的理性思考所吸引,产生强烈共鸣。该书从史学、法学与哲学交融的视角出发,以现代人文眼光,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在搜集、分析和研究大量正史资料基础上,又从文学作品、前人笔记等中挖掘颇具价值的典故,勾勒出清代狱制、狱政的概貌,准确解读了清代狱制的本质、诠释了清代监狱的历史真相。该书不仅对清代监狱进行了全景式的探究,也对中国监狱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粗线条的回顾;不仅对清代监狱的狱制变革进行了详尽的剖析,也对现代监狱工作进行了前瞻的思考。本文拟在解读作者在监狱现代化理论上所作贡献的基础上,对监狱现代化实践进行当代思考。一《清代监狱研究》一书给读者最大的启迪就在于其独特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儒家德治思想与监狱行刑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代监狱在强调重刑治狱、严刑峻罚的同时,又主张“以德治狱”,以恤刑悯囚为策略,鼓励宽仁治狱,其思想基础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儒家德治思想对中国古代监狱制度的影响,探索其中的合理成分,为当前的监狱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6.
一个反映中国4000余年中国监狱史料,融知识性、资料性、历史性于一体的中国监狱史料展厅,近日在上海市长阳路147号“上海监狱陈列馆”内落成。“展厅”分为中国古代监狱、中国近代监狱和非司法系统监狱3个部分。中国古代监狱部分,扼要地介绍了上起夏、商、周,下至元、明、清历代各监狱的狱名及别名。展出了夏桀囚禁成汤的夏台,殷纣王禁姬昌(周文王) 里的模型和照片;陈列了被旧监狱奉为狱神的皋陶、萧何的画像,汉、宋、明代的衙役、狱卒的服饰;复制了宋代的囚车,展现了明代山西洪洞监狱内的虎头牢、狱神庙、灌沙墙、死囚…  相似文献   

7.
监狱警务资源主要是监狱在刑罚执行和教育改造罪犯过程中涉及的人力资源,警物质源,制度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加强司法警官院校内涵建设和监狱学人才培养,需要继续推进"校狱结合"育人模式。通过深化警务资源的利用程度,丰富监狱警务资源的利用形式,发挥监狱警务资源在监狱学人才培养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的鼎盛时期,监狱思想和监狱制度已基本成熟。在“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的法律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依法治狱、以礼治狱、宽仁治狱、以威治狱的监狱思想,并指导着监狱立法和监狱执法,形成了严密的思想和制度体系,使唐代的监狱制度走在了世界监狱史的前列,并对后世及东亚诸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法学小百科     
犴狱(an yu),监狱,亦作"岸狱"。 古代乡亭的拘留所叫犴,朝廷的监狱 叫狱。《荀子·宥生》:"狱犴不治,不可 刑也。"《诗经·小雅·小宛》:"哀我填 寡,宜岸宜狱。"  相似文献   

10.
全面掌控狱情,是做好监狱安全稳定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当前,影响监狱安全稳定的因素逐渐增多,狱情动态呈现出多变性、复杂性特点。监狱安全防范工作应当对狱情变化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以实现监狱的持续安全稳定。本文以安徽为例,探讨在应对狱情变化中完善和创新安全防范模式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监狱是囚禁犯人的地方,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原始人将驯养野兽的岩穴或者栅栏叫做狱,到了氏族社会,战争后用来关押俘虏。但最初还没有"监狱"这个名字,夏朝的中央监狱叫"夏台",一般监狱叫"圜土";商朝监狱叫"羑里",也叫"圉";周朝时也叫"圜土"或者"囹圄";直至汉代,监狱始称为"狱"。  相似文献   

12.
赵晓风  毕成 《法制与社会》2011,(13):199-200
狱外关怀主要是指监狱外的家庭、社会对罪犯以及监狱的关心和支持。通过罪犯问卷调查得出,狱外关怀,尤其是家庭接纳态度和社会支持程度对罪犯改造和刑释人员适应社会有很大的影响。罪犯问卷调查的启示是,狱外关怀是狱内改造的精神动力,因为狱外关怀是罪犯改造的动力源泉,是监狱干警工作的调节阀,是弥补监禁化缺陷的有效补剂,是促进监狱工作社会化的心理保障。狱外关怀利用通信通讯、入监探望、离监探亲、监狱开放日和社会帮教的方式表达。  相似文献   

13.
书“廉”     
吴国臣 《检察风云》2013,(12):23-25
近日,辽宁省纪委为筹建反腐倡廉展览馆,在全省开展万人书"廉"字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一幅来自朝阳监狱的书法作品引起了评委们的注意。这幅作品的作者叫张海明,原朝阳市社会保险局干部,2012年因贪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  相似文献   

14.
截至2004年12月31日,我市监狱劳教所连续实现八个教育改造安全年。八年间,全市监狱劳教所收押、收教的罪犯和劳教人员"一个没跑",没发生狱(所)内重大恶性案件和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监管秩序持续安全稳定,教育改造质量稳步提高。回首望去,"八连冠"的道路辉煌又曲折。实践"一个不跑"的历程是探求监狱劳教工作规律的历程,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事业发展的历程。喜悦与艰辛、收获与汗水尽在其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历史与法制的角度,对新中国监狱战犯与反革命犯和普通刑事犯两类罪犯的改造成就进行分析,揭示了作为初期政策性的"法",一直到真正意义上的监狱法规对新中国监狱罪犯改造的潜在而又深刻的推动作用。从而就法与监狱工作的深层次联系,将罪犯改造的法制建设发展分为狱制前期、中期、新时期三个阶段,并就狱制发展的趋势以及立法展望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16.
监狱建筑形式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对行刑效益的不同追求,反映了监狱管理者不同的治狱思想。监狱的缘起与演变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无论是以前的荆藤结构、土石结构、砖木结构,还是现代的监狱建筑,都打上了各自时代的烙印,都深受当时民居风格的影响,都是以获取最大限度和最高效能的监控为基本的追求目标,都是通过监狱建筑本身营造行刑氛围,落实不同时期行刑目的的。历朝历代的监狱外部构造和辅助设施,都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17.
狱情排查是强化监狱民警危机思维的重要举措,是确保监狱持续安全稳定、提高改造质量的“金钥匙工程”。当前监狱排查工作中存在的狱情排查力度不“深”、排查方式不“细”、狱情报告不“实”、狱情掌控不“准”、收集渠道不“多”的弊端,应引起各级领导和监狱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狱情排查和防控的科学体现,应该是科学地认识狱情的来源;科学地排查狱情;科学地搜集狱情,建立科学的防控机制,这也是狱情排查与防控科学化的基本前提、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问:2007年9月22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文章《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司法制度的成功实践》,将狱务公开与审判分开、检务公开、警务(侦察)公开并列为司法公开制度。我觉得,监狱系统实行狱务公开很有必要。请问,监狱系统是如何实施狱务公开的?(湖南文  相似文献   

19.
问:2007年9月22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文章《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司法制度的成功实践》,将狱务公开与审判分开、检务公开、警务(侦察)公开并列为司法公开制度。我觉得,监狱系统实行狱务公开很有必要。请问,监狱系统是如何实施狱务公开的?(湖南文津)  相似文献   

20.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4,19(4):127-127
《中国监狱》2004年第2期发表署名文章《对话:现代监狱制度需要文化的滋养》,作者高文指出,现代监狱制度需要文化的滋养。在谈到他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狱城之恋》时,高文介绍说,我们过去看到的关于监狱的小说、报告文学、剧本一类的文学作品,多属“外人”创作,我们监狱警察自己创作的作品很少。我们为什么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