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犯罪发生的文化原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锡海 《法学论坛》2007,22(2):42-48
人是动物性和文化性的统一.人的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必然受到文化的影响.人的动物性是诱发犯罪的重要因素,人的文化性是控制犯罪的重要因素.文化对犯罪的影响表现为:能影响犯罪观,能诱发犯罪的发生,能促进犯罪手段发展.在所有影响犯罪发生的文化现象中,文化冲突最引人注目,它是犯罪发生的最深刻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国1978-2005年间收入差距、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因素对财产犯罪的影响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全国、城镇内部、农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对财产犯罪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经济增长与财产犯罪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时中国的财产犯罪还表现出明显的惯性特征。而诸如人均GDP、城市化、福利开支等虽然对财产犯罪产生了影响,但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犯罪问题是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犯罪现象的产生与社会分层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作为社会分层中重要因素的经济状况与受教育程度与犯罪的相关系能进一步体现社会分层对犯罪的影响。文章通过对犯罪行为人的经济状况与受教育程度进行分析,研究经济状况与受教育程度分别与犯罪有着何种关系,以期进一步从优化社会分层角度预防与控制犯罪。  相似文献   

4.
王煌荣 《法制与社会》2011,(33):182-18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城市外来务工人口的增加,城市外来人口犯罪问题日渐突出.目前,我国刑法学界对此有更加成熟的研究,但大部分的研究是以大城市为基点,而忽视了日益严重的中小城市的外来人口犯罪问题.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城市外来人口犯罪的增长.如不加以防范和控制,必然会导致社会矛盾的爆发,最终将会影响城市经济的...  相似文献   

5.
贿赂犯罪作为以谋取利益为目的的犯罪形态之一,其发展和变化总是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现状具有必然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济成份、激励机制和国家机关调控经济的职能手段都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与此相关的犯罪形态的变化,贿赂犯罪的犯罪形态变化体现在犯罪手段、犯罪目的、犯罪数额等各方面.同时由于司法机关对贿赂犯罪的打击力度不断增强,新时期的贿赂犯罪呈现一些新情况、新特点.如何有效遏制贿赂犯罪的发展态势,已成为检察机关在打击职务犯罪上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对广东地区刑事犯罪趋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群策 《政法学刊》2007,24(3):10-14
经济全球化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层面都产生深刻影响,它改变制约犯罪的各种因素,影响刑事犯罪的发生、发展规律,对广东未来犯罪趋势同样有着重大影响和重要作用。从广东地区近年来的刑事犯罪数据看,经济全球化对犯罪数量变化、犯罪结构变化、犯罪主体变化、犯罪行为特点变化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郭子贤 《政法学刊》2005,22(6):52-54
犯罪组织黑社会化,是指一般的犯罪组织与社会规范背道而驰、恶性发展成黑社会组织的过程。犯罪组织成员欲获取更大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的心理需求,转变为犯罪组织的意识,推动犯罪组织去牟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即推动了犯罪组织的黑社会化,这是犯罪组织黑社会化的个体动力。犯罪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满足组织成员的需要,必然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从而推动犯罪组织的黑社会化,这是犯罪组织黑社会化的组织动力。因此,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是犯罪组织黑社会化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犯罪惩治力度的加大,负有环保监管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在环境保护中的失职犯罪日益成为被社会所关注的焦点.环境监管失职犯罪的发生是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环境监管人员个人方面的原因,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种种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立足于这种综合的犯罪原因论,对环境监管失职犯罪的治理和预防也必然要采取各种综合性措施.  相似文献   

9.
犯罪市场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犯罪赖以生成和活动的空间。犯罪市场有四要素:商品短缺现象的存在、违禁品的存在、营利与交换、公众从对非法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犯罪市场潜伏于合法市场,成为合法市场的必然补充。文章还着力研究了犯罪市场的生成机制,影响犯罪市场的诸因素,以及有组织的市场犯罪等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消极因素,例如经济规范的不完善、市场经济管理的不完善以及其所造成的市场秩序的紊乱成为地下经济滋生的温床。从经济学角度来考察地下经济行为以及其对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并通过各种经济调控手段加以治理业已成为关注的焦点。然而,地下经济与犯罪之间的密切联系,在犯罪有组织化过程中所具有的推动作用,对城市治安管理产生严重的威胁,成为城市治安的一大顽症。因此,笔者认为,从犯罪学角度来考察地下经济行为的特征、发展以及与犯罪之间的联系也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1.
经济政策实施和经济管理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现有的法律、法规又相对滞后于现实,前瞻性不足,给经济犯罪分子可乘之机,也决定经济犯罪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很活跃,打击和预防的任务依然很繁重。本文着重对汕头经济特区经济犯罪的特点和存在原因进行剖析,作出一般推测和预见,提出预防和综合治理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欧亚经济联盟作为复杂的跨国组织机构,其经济体系刑法保护机制的构建必须具备一定前提,即应当对各成员国所面临的现实经济安全威胁及其预防的基本方向进行详实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刑法规制路径,构建欧亚经济安全保障新理念。欧亚经济联盟框架内的动态整合过程,不仅影响各成员国内国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领域的发展进程,而且使得打击海关领域犯罪成为各成员国的紧迫任务。海关管控领域的常发型犯罪对同属于"关税同盟"和"欧亚经济联盟"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应当在公平正义和罪刑相称原则的基础上,修订本国经济活动领域和海关管控领域犯罪的刑事立法规定,有效打击统一关税空间内的违法犯罪,以保障各成员国的内国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3.
现行刑事立法采取了将所有犯罪规定在一部刑法典中的模式,没有在行政法、经济法等法律中直接规定构成要件与法定刑,导致刑法典中出现大量的绝对空白刑法规范与相对空白刑法规范,并且形成了自然犯与法定犯一体化的立法体例。法律保留原则、明确性原则与比例原则是宪法原则;绝对空白刑法规范违反了法律保留原则,相对空白刑法规范不符合明确性原则;自然犯与法定犯一体化的立法体例不符合比例原则。只有改变现行刑事立法模式,在行政法、经济法等法律中直接规定相关犯罪的构成要件与法定刑,在刑法典中仅规定自然犯,才能使刑事立法模式与宪法相协调。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犯罪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瑛 《政法学刊》2005,22(6):59-61
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带来犯罪问题的全球化。当前,跨国犯罪问题日趋突出,国家之间如何加强司法协助共同打击跨国犯罪显得非常迫切。跨国犯罪具有跨国性、有组织性、犯罪手段多样性的特点,因此遏制跨国犯罪必须进行国际司法协助,这就要求国家间在立法、相互交流信息情报、引渡跨国犯罪罪犯、监控追缴赃款赃物上进行合作。目前国际社会在打击跨国犯罪上还存在立法不够完善,自我保护意识太强,反洗钱机制不完善,有政治分岐和种族偏见等问题。各国应该发挥国际合作精神,采取措施解决以上问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一个安全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与东盟经济自由贸易区的合作与发展不断深化和加强的进程中,制度的差异、发展的不平衡、特殊的地理环境等因素让竞争中出现了不法手段乃至犯罪手段,跨国经济犯罪即是其表现之一。跨国经济犯罪是跨国犯罪中最为常见且最为严峻的犯罪,是经济全球化最明显的负面影响。通过对跨国经济犯罪、中国与东盟成员国间跨国经济犯罪现状与原因的分析,进而探求中国与东盟成员国间控制跨国经济犯罪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肖菲 《政法学刊》2008,25(5):63-65
自由裁量权不仅体现于公安行政执法中,在公安机关及其侦查人员行使刑事职权方面同样体现出来。经侦民警战斗在与经济犯罪斗争的最前沿,正确行使刑事自由裁量权,对提高办案效率,有力打击经济犯罪,维护经济秩序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在各种各样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也使得滥用刑事自由裁量权成为经侦民警刑事执法实践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Economic greed and the possibility of large profits are very powerful incentives for many criminals.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in the areas of international money laundering and drug related crimes. There are always criminals who are interested in certain activities as long as the financial rewards of these crimes are larger than the possible risks involved. The efforts and tactics which have been used so far to combat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rimes were not successful at all and we need to consider new options, even if some of these options seem controversial at first. Doing nothing would have catastrophic consequences for the economic well‐being of our society. Concerted and deliberate action plans are needed to prevent and to discourage criminals, and their facilitators and cohorts, from these types of illegal activities. Governments and citizens need to agree on methods to eliminate the profit motive of these economic crimes. Only after that will we have a chance to prevent the unfair enrichment of small numbers of criminal elements in our society, at the cost of law abiding citizens.  相似文献   

18.
We examine whe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stress are related to particular types of crime or whether all types of stress are related to all types of crime. Our estimates are based on analyses of within-individual change over a 36 month period among recently incarcerated offenders. We find that assault is most strongly related to family stress, suggesting that conflicts between family members lead to assault. Economic crimes (property crimes and selling illicit drugs) are most clearly related to financial stress, suggesting that these crimes often reflect attempts to resolve financial problems. On the other hand, crime is generally unrelated to stress from illness/injury, death, and work.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idea that criminal behavior is a focused response to specific types of problems rather than a general response to stress. They are more consistent with explanations that focus on perceived rewards and costs (e.g., the rational-choice approach) than with explanations that portray negative affect as a generalized impetus toward violence or crime (e.g., frustration aggression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19.
职务犯罪的经济分析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会永  孟海艳 《行政与法》2010,(3):126-128,F0003
职务犯罪行为人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具有经济学理性特征,因此,其行为必然遵从经济学的基本法则。用经济分析的方法研究其产生机理,探讨预防措施具有现实意义。基于犯罪经济成本收益理论,通过对职务犯罪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应增大犯罪成本,控制犯罪收益,从而最终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20.
The raising trend both in violent and property crime are of major concern in Iran. Using a panel data modeling (province wide), the paper provides an econometrics assess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me against properties and violent crimes as functions of deterrent, social,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factors in Iran, in the framework of Becker-Ehrlich crime supply theory.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although deterrence hypothesis is not confirmed for burglary and assault, it explains the variations of murders and threats. Economic factors play key role in burglary and threat explanation, but they do not affect willful murders, however, Literacy explains both murders and threats. Average of families’ income is explored as a deterrent factor for crime against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