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大学的校园叫燕园。因为它是原来的燕京大学。笔者于1948年9月考入燕大历史系,入学注册约10天,北大在报纸上发榜了。我又被北大哲学系录取。而且因家境清寒而申请的公费已同时被批准,入北大学杂膳宿均能免费。我虽然对燕园的湖光塔影和历史系的名师十分留恋,还是转入北大。因为北大也有汤用彤、贺麟等名师,但国会街北大四院(今新华总社)的校园  相似文献   

2.
今年六月美国总统克林顿专程访华,最使美国人(无论共和党反对派和一般百姓)惊喜的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竞现场转播江泽民和克林顿的记者答问会,以及克林顿在北大的演说并和北大学生的对话,认为这是此次访问的最大成果。克林顿到北大讲话一事尤受美国人重视,因为在许多美国人看来,北大不但是和美国哈佛大学地位相等的国家最高学府,而且认为北大是中国最“开明”的大学,学生比较倾向于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因此可以代表中国“新一代的思潮”。所以克林顿愿意选择北大,作为向中国年青一代作出某种呼吁的讲坛。但是出乎美国朝野的意外,也出乎克林顿本人的意外,北大学生  相似文献   

3.
《党政论坛》2014,(6):59-59
北大出了许多企业家,这让我非常自豪。我经常回忆,北大为什么会产生企业家?我一直以为清华才可能产生企业家,因为它搞科技。北大是学术的殿堂,是精神自由的三角地,是结束肉体的地方,是让灵魂再生的地方。企业、上市等等好像与北大无关。但是经历了这么多年的人生后,我明白了北大为什么会产生企业家。  相似文献   

4.
王涛  吴咏梅 《各界》2014,(6):35-38
北京大学现任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评价说:“作为北大的一代名师,沈兼士先生所提倡的各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对后来学术界的影响极大,他在近现代学术发展史上的功绩是不可忽略的。”  相似文献   

5.
诚信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特殊场所.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离不开诚信教育,它能在校园形成团结,产生力量,增强威望."以诚为本、以信取人",在社会生活中,我待人以诚,他人则报我以信,诚信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理解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正北大室友姜锡柱1963年我在北大读三年级。有一天,系领导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帮助一位名叫姜锡柱的朝鲜留学生学英语。此后我就与姜锡柱住一屋。那个年代纪律严格,他留学回国后,我们就不再联系。但我们都曾表示,毕业后要为加深中朝传统友谊努力工作。若干年后,姜锡柱担任了朝鲜第一副外相,内阁副总理。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为什么不能安心读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了一天班的王闻达,回到 清华校园研究生宿舍时 已是午夜。他在一家摩托罗拉公司兼职,学校与公司之间来回要4小时的公交车程,每月往返20次,月薪1500元人民币。前些时,导师告诉他不要再做兼职以后,他说:“想了想自己也觉得过意不去,这学期课本都没翻一下。” 如今研究生做兼职现象在高校很普遍,像北大、清华、人大这样的高校,研究生做兼职的比例高达80%。据称,这与当前研究生待遇太低有关。在清华大学,一名研究生的每月补助只有260元,北大280元,人大250元。北京多数高校一般在260元左右。 北大计算机系…  相似文献   

8.
《瞭望》2005,(25)
2005年3月12日,安阳市委书记靳绥东在北京大学作“感悟殷商文化,领略时代精神”的演讲——北京大学是我国最高学府中的世界名校.今天,有幸作为北大的客人,登上这座神圣的讲坛,我感到十分高兴。因为我并非仅仅代表自己,我的身后, 还有着531万勤劳勇敢的安阳人民。认识中华文明,要从安阳开始说到北大精神,说到民族、历史和文化,我们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些精彩纷呈的历史片断。在此,我告诉大家,我为之努力奋斗的河南省安阳市,世界四大古文字惟一沿袭至今的活文字——甲骨文发源于此,中国最古老朴素的哲学——《周易》诞生于此。所以,我可以骄傲地说:认识中华文明,要从安阳开始。  相似文献   

9.
2月15日晨,北京大学校园里哀乐声声,叹息又一个“学校的骄傲”的离去。百周年纪念讲堂前,一位学生举着手写的标语“沉重哀悼一代人师”。这个让整个北大陷入哀伤者,就是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创始人、北大方正集团的奠基人王选。“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多数印刷厂采用的仍是延续了千余年的铅字印刷技术。可是美国早在1946年便发明了手动光学照相排版机,也就是一代机。1975 年,英国人已经在实验室里开始了激光照排的研究。信息革命的发生影响着世界,当然也影响着中国。1974年,国家确立了“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研究项目,承担汉字照排项目研究的五个单位里,有一个是北  相似文献   

10.
吴军 《瞭望》1994,(36)
本世纪初,蔡元培先生以宏大的气魄广聘名师,奠定了北京大学近百年学术文化优势的基石.当时汇集北大的知名学者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其后的30年代和50年代,北大又陆续增加了一大批全国知名的大师学者.人才荟萃,方使北大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执中国学术文化之牛耳.然而,今日北大的人才优势隐含着危机:四分之三的硕士专业需要在10年内补充新的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到1994年底,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将有48%退出一线,到1998年,将有80%的教师到了退休的年龄;现有的博士生导师,一半以上在2000年已不能在第一线工作,至少需要补充200名以上新的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11.
贝璐瑛  秦海 《各界》2008,(6):76-78
不给锦上添花   大概是1972年,我还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院副院长是唐恺,他是一位有名的法语专家,<毛泽东选集>的法译本由他最后定稿.一天,在校园里他碰到我--给我的感觉是他在专门等我.……  相似文献   

12.
记不清当年考北大,有多大成份是为了这名闻天下的图书馆。进校第一天,刚安顿好住宿,就跑到图书馆去转悠——没有借书证,只好在目录厅里翻藏书卡片过瘾。 我与北大图书馆打交道,远在我进北大以前。1983年春,为准备硕士论文,我从广州跑到全国各地访书,首选当然是北京和上海。同是人生地不熟,北京访书远比上海愉快,起码没给人藏着掖着故意不让看的感觉。那次准备在北大图书馆寻访的是几种二、三十年  相似文献   

13.
当朋友问我如何把平常的生活写的如诗如画,如何把平凡的文字演绎的多彩动人,如何……她问了很多"如何",她说她看见的生活就像一池湖水,总是波澜不惊的,所以她握笔多次终究一个字也没写出.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傅斯年生性好斗,喜欢出风头,甘愿做出头的椽子.这个说法不算胡诌. 1917年,傅斯年在北大干过一桩自鸣得意的事情.北大有个同学脑满肠肥,长成一副小官僚的面孔,做些上不了台面的事情,有人拟了一张"讨伐"的告示贴在西斋的墙壁上.  相似文献   

15.
郦千明 《各界》2014,(1):31-32
1931年秋,28岁的梁宗岱结束在法国的7年留学生涯回国。不久,他到北京大学任法文系主任兼教授。他的聘书照例由校长蒋梦麟签发,但可以肯定的是,若没有文学院院长胡适点头同意,他就不可能进北大,更不可能一去便坐上系主任的交椅。梁宗岱自己也承认,刚进北大时,“胡适之对我很客气,把法文系交给我”。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是变革的一代,同时,他们的思想也深深地刻下了时代的烙印: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物质的满足作为成功的标准,将挣钱、揽权作为成功的标杆,这一现象在当今校园里愈演愈烈。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成功观,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7.
黄素芳 《学理论》2009,(5):176-177
在大学中,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专家及在大学从业的专业人员为大学的发展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们是引领“知识潮”的奋斗者,是大学的活知识、活文化;当他们退出第一线成为离退休人员时,仍是大学的活知识、活文化,是大学的财富。因此,为大学离退休干部提供优质的服务工作,对构建大学和谐校园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围绕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弘扬和传承上下五千年伟大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大学校园内营造厉行节约、拒绝浪费的浓厚氛围。充分利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条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传播建设节约型校园文化,使学生认识到节约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节约开支,更是一个节约日渐枯竭的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全球问题。广泛开展节约资源科普教育,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节约的良好校园新风。在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活动中,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民族忧患意识、大局意识、国情意识、民族意识、全球意识和紧跟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牢固树立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让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节约理念深深地扎根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并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难忘邛海     
伍振 《侨园》2012,(3):30-31
在大家的印象中,四川是没有海的.但如果你这样想就错了,因为在四川的凉山地区,在中国的卫星发射地西昌就有一个叫邛海的湖.邛海31平方公里的湖面差不多有5个杭州西湖大,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片浩瀚的波光闪耀在苍山青野间,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翡翠般夺目.我刚到邛海湖边,便被那一泓湛绿的湖水迷醉了.  相似文献   

20.
文革期间,在北京高等学校的群众组织中,五大"领袖"是最红的,他们都得到了中央文革小组的支持,并把他们的组织封为"造反派".这五个人是,北大的聂元梓,清华"井冈山兵团"的蒯大富,北师大"井冈山公社"的谭厚兰,北京航空学院"红旗战斗队"的韩爱晶,北京地质学院"东方红公社"先是朱成昭后是王大宾.这些"造反派"是中央文革小组的依靠对象,也是文化大革命运动情况信息的主要来源.由于中央文革小组成员频频接见他们,"五大领袖"的身价便日益提高.我作为中央文革小组的工作人员同他们都有接触,但联系最多的是北大的聂元梓.聂元梓是五大"造反派"头头中唯一的干部,其他人则都是在校学生.中央文革,特别是江青,对聂元梓倍加关心和重用,而我则充当了"联络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