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宝梅 《党建文汇》2005,(10):47-47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全境,随即将东北经济纳入战争体制,对东北工业实行垄断性经营,并从日本国内向东北大量转移资本和机器设备,在东北建设起强大的工业。到了抗战末期,日本为躲避美国飞机轰炸,把一些要害的工业部门也转移到了东北。东北的工业飞速发展。据专家估计,到抗战末期,东北工业生产总量已经超出日本本土之上。日本在东北的工业,自然成为同盟国注意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高晓燕 《世纪桥》2011,(22):17-22
自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后,不甘当亡国奴的东北民众就开始了前赴后继的抗日斗争。由最初各地自发的揭竿而起的抗日队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东北人民在广袤的白山黑水中间打击日本侵略者,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在东北建立起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重工业体系,东北成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工业基地。1945年8月8日,  相似文献   

4.
贾兆鑫 《世纪桥》2013,(7):76-77
自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半个世纪,中国东北地区的铁路始终以外国因素控制为主导,也就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国家的垄断经营。而影响东北铁路的外国因素最主要的是前苏联(包括沙俄)和日本两个国家,从而形成了影响近代东北铁路发展的两大外国因素——前苏联因素和日本因素,他们是影响东北铁路近现代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除此以外还有中国本土及中国东北本土的因素为辅助。这三方面因素,以中国因素为最次,中国正值国破民弱,对铁路的控制和影响最小,但却是被动受害影响最大的一方,并且通过筑路苦力,反抗暴动等方式从下至上影响了东北铁路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曹然 《世纪桥》2010,(15):29-31
日本帝国主义在占领我国东北期间,施行"文化铁腕",进行奴化教育,企图削弱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使其成为俯首帖耳、任其奴役摆布的亡国奴。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推行奴化教育,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对东北工业基地的经略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中央从中国工业化的长期建设、工业的合理布局、国防安全等方面经略和建设东北工业基地。在民主革命后期,党中央即已充分重视东北的战略地位和工业基础。建国初到“一五”期间,中央将东北地区确定为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基地。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想指导下,通过对东北的重点投资和重点建设,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50年代末至60年代,为改变工业布局的不合理状态,中央进一步确定了由沿海向内地纵深发展的部署,同时统筹兼顾沿海与内地、东部与西部的关系。在经略东北的同时,带动内地工业更好地发展。“三五”期间,由于国家基建投资重点转向“三线”地区,东北工业基地的改造和巩固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和限制。  相似文献   

7.
东北留日青年救亡会是一个以中国东北籍留日青年学生为主体组织起来的反满抗日组织。这个组织后与中共北方局取得联系,成为一个鲜为人知的以搜集战略性情报为主的情工组织。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白色恐怖下,这个组织利用成员自身的特殊条件和特殊关系,搜集到大批十分珍贵的情报,有的情报还直接配合了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作战。东北光复以后,这个组织继续在隐蔽战线上坚持斗争,直到1948年底东北解放以后,这个组织宣布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王德新 《世纪桥》2012,(16):18-20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我国东北的侵略战争。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采取消极不抵抗政策,拱手将126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送给了日本侵略者,使资源丰富的东北沦为殖民地,成为日本侵略全中国的大后方。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担负起民族解放的重任,领导东北人民和抗日联军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中与日寇浴血战斗了十四年。  相似文献   

9.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旨在灭亡全中国而首先侵略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人民率先对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顽强斗争,在长达14年的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地处祖国东北边陲的松花江下游、黑龙江中下游以南、乌苏里江以西的广大佳木斯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  相似文献   

10.
石建国 《世纪桥》2005,(6):82-84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将中国东北地区建成日本侵华和侵占东南亚的战略基地,日本当局不遗余力地在东北掠夺原料,发展军工产业。到了1943年前后,东北工业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产量和水平。后来,随着日本在东南亚战场颓败之势的加剧,其所占东北地区的人员与资金配置也日益紧张,没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军需生产当中去。到了要投降的前夕,随着战败局势的日益明显,日本对东北工业及其它行业的有意破坏逐渐加剧了,而且这种对工业化进程的破  相似文献   

11.
周保中是著名的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杰出的抗日民族英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来到东北从事抗日斗争。在此后的14年间,周保中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带领东北抗联战士英勇战斗,前仆后继,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特别是当东北抗日斗争进入到最艰苦的阶段,他坚持苦斗,粉碎了敌人全歼抗联的阴谋,带领部队入苏整训,保存了东北抗日联军的许多骨干力量,为光复东北、取得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孔令波 《世纪桥》2004,(3):30-32
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及八路军挺进热辽地区的部队,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斗争,对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战后推进民主革命进程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东北抗日战争歼灭了大量日军,延缓了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进程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战略意图,就是要先占领东北,尔后侵占全中国。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狂叫不出几个月便可占领全满洲,占领全中国,日军的侵略暴行,激起东北人民的  相似文献   

13.
刘战 《世纪桥》2012,(16):46-51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强制推行“国策文艺”,力图以殖民主义思想文化来同化东北人民。为此,日本侵略者全面加强了对伪满文艺界的操控力度,将伪满文艺紧紧地限定在殖民主义文化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面对在日本殖民统治之下黑暗的社会现实,东北人民并没有相信“国策文艺”虚假的欺骗宣传。  相似文献   

14.
孔哲  傅春梅 《世纪桥》2000,(1):54-55
在东北抗日战争中,地处祖国东北边陲的佳木斯,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资源优势,成为这场反侵略战争的可靠的战略后方。广大爱国民众以英勇不屈的顽强精神,全力投入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在东北抗日战争中显现出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一、佳木斯在东北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佳木斯,历来都是三江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活动的中心,由于它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古以来便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抗日战争开始不久,日本侵略者就派重兵占领了佳木斯,迫不及待地拼凑了省一级的日伪政权,妄图把佳木斯变成反苏…  相似文献   

15.
在金日成出生之前,日本就强行侵占了朝鲜。许多不堪忍受残酷的殖民统治和剥削的朝鲜人逃往中国东北。  相似文献   

16.
《新长征》2014,(4):35-35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者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中国东北,使中国东北3000万同胞陷入水深火热之中。9月19日,就在东北人民惊恐万分、不知所措之际,无数份署名《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据满洲宣言》在四处粘贴,在民众中秘密散发、传阅着。  相似文献   

17.
赵立刚 《党史纵横》2009,(11):38-41
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反复说明争取东北的重要性。他指出,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和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基础。东北在创立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作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辽宁,不仅是东北的核心,而且在共和国的历史关节点上也处于重要地位,发挥了不同寻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马少辉  陈学良 《世纪桥》2011,(20):39-45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苏联红军在东北抗日联军的配合下,向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发起全面进攻。中共中央及时制定了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11万部队和2万余人的党政军干部挺进东北。  相似文献   

19.
贠占军 《世纪桥》2012,(9):22-23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率先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侵略的战斗,从抗日义勇军、反日游击队、人民革命军到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经历了十四年艰苦顽强的决死苦斗。武器是抗联部队对敌斗争,并获得胜利的基本保证,主要来源:一是在战斗中大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从敌人手中夺取武器装备;二是筹资购买以及开明地主、士绅捐献;三是自行研制和生产;四是苏军援助和配发。  相似文献   

20.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它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