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佩芬  方铮 《河北法学》2005,23(3):90-93
当庭认证是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由于未有相关法律或司法解释对其内涵作出明确界定,从而在审判实 践中当庭认证往往被机械理解。从诉讼理论出发并联系审判实践,探讨了当庭认证的应有内涵,并提出公开认证 的概念比当庭认证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3.
认证是确定证据材料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诉讼活动。认证规则是规范法官认证行为的规则总称 ,一般由认证程序规则、证据能力认证规则、证据证明力认证规则组成。我国应借鉴英美法系认证规则的合理因素 ,在证据能力方面建立合法性规则、真实性规则、相关性规则。证据证明力认证规则也是认证应当遵守的实体性规则 ,主要是指法律关于证据证明力大小与强弱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证据制度是行政诉讼活动的核心内容.本文具体分析了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现存的问题,归纳了证据制度缺失的主要原因,从理论和立法实践上探索了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希望能够对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完善有一定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我国目前有关行政诉讼制度的理论设计和法律规定正在走入一个误区 ,其制度的目的背离了行政诉讼制度控制行政权和保障合法权益的初衷 ,表现为对证据合法性标准的不合理突破、被告行政机关举证认定规则的放宽和举证责任的不合理分配 ,这极有可能影响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制度设计与制度实践之间——刑事当庭宣判制度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最高法院的积极提倡和地方法院的行政化推进,当庭宣判制度在基层迅速展开.但表面的成绩背后却多有走形和变异,主要原因在于权力本位的推进方式过于压制化、简单化和功利化,未能合理照顾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忽视了制度的内生性动力.因此,建构式制度变迁应以具体行动者为起点和目标,形成一个开放、互动、回应型的制度生长系统.  相似文献   

7.
借助最高法院的积极提倡和地方法院的行政化推进,当庭宣判制度在基层迅速展开。但表面的成绩背后却多有走形和变异,主要原因在于权力本位的推进方式过于压制化、简单化和功利化,未能合理照顾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忽视了制度的内生性动力。因此,建构式制度变迁应以具体行动者为起点和目标,形成一个开放、互动、回应型的制度生长系统。  相似文献   

8.
诉的利益属于程序意义上的范畴,它源于民事诉讼,是当事人行使起诉权的核心,也是确定法院审理范围的基础.如今,诉的利益这一理论已移植到行政诉讼中,对行政诉讼程序的启动、原告资格的确定及行政诉讼类型的划分等诸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郭小冬  陈朝晖 《河北法学》2005,23(4):157-160
认证的过程就是法官对于证据材料的证据力和证明力的认定过程。认定的对象不同,其认定的主体、时间、方式等也应当有所差别。目前我国法院系统有关认证的做法,是司法改革中各法院自行实践的结果。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和明确的法律规定,庭审认证极不统一,影响了认证制度的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刘巍 《法律科学》2006,24(2):101-107
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权力配置可分为法定意义上的权力配置和实践意义上的权力配置。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中权力结构的最初型态表现为:自治权力、准许权和责令权、认定权、证据调取决定权、委托权和纠正权。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中人民法院的权力结构要素是: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证据,证据权力的运用,行政诉讼当事人和证据事项。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中的权力表明:行政诉讼构造模式仍以职权主义为主导,人民法院是以平衡和调节当事人在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中的能力和机会来实现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目的的。  相似文献   

11.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是解决行政争议、监督权力、保障权利的两条基本路径。两者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在运行过程中优势互补、功能并存,呈现出制度竞争的格局。由于理论认识和制度设计等方面的不足,两种行政监督救济制度所形成的良性竞争并未显现,反而趋于相互抵触、消解。立足现行法律规定,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竞争理论,以健全行政争议多元化解机制的国策目标为导向,对现有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衔接模式提供一种制度经济学和规范法学的双重观察视角。两种制度的竞争要素包括纠纷解决主体、制度更新能力、法律服务产品。制度竞争的逻辑体现为共同性稀缺性的竞争目标、竞争应遵循共同规则、竞争并不排斥合作等三个方面。通过对行政复议制度的完善,可营造一种良性互动、开放合作的多元化行政争议制度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个社会问题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司法公正也并非一个单纯的法律过程,它应当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司法机关对诉讼当事人作出的裁决或处理结果是公正的:第二.诉讼活动的过程对有关人员来说是公正的.或者说诉讼参与人在诉讼过程所受到的对待是公正的。但在现实社会中,关于司法公正的评价标准不仅有法律标准,还有社会标准。法律标准即司法过程及结果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社会标准是指社会舆论、人民群众对司法过程及结果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正> 行政诉讼法学不是行政法学的分支学科,不是行政法与诉讼法综合性的学科,也不仅仅是对现有行政诉讼法律制度进行释明和阐述的学科,而是社会主义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独立的诉讼法学,是研究行政诉讼法律制度和行政诉讼实践经验的科学。建立行政诉讼法学,必须在有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原则下,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基础上,研究行政诉讼机制的合理性及其实际运行的规律性,在其合理的体系安排中,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反倾销行政诉讼程序制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 0 0 2年 1 1月 2 1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发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反倾销行政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出台标志着自加入WTO以来 ,一直备受各界关注和争议的我国反倾销行政诉讼制度的基本确立。作为履行WTO的义务和加入议定书的承诺的这一制度已进入实际运作 ,对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探讨显得迫切而又必要。  相似文献   

15.
英国与法国作为当今世界两大法系的典型代表,两国的行政诉讼制度在建立、发展以及其具体的运行模式上有着各自鲜明的不同之处。本文对两国实质意义上的行政诉讼制度下的不同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比较法、引证法等对两国的行政诉讼制度的不同以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两国的行政诉讼制度的趋同因素。  相似文献   

16.
尽管"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已成为行政诉讼的特殊原则之一,在现实的行政审判中却存在着大量通过法院协调、调解结案的案件。本文从现代行政的需要、行政法的平衡精神及维护法治统一的角度出发论证了行政诉讼中引进调解制度的必要性,并阐述了关于在我国建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中广泛运用的一项传统制度。对于行政诉讼中是否适用调解的问题,大多数学者持否定态度,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也明确规定"不适用调解"。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行政诉讼中建立调解制度已成为必要和可能,且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因此,我国行政诉讼应当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18.
军队建立行政诉讼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十多年来,在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极大地唤起了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因此,行政诉讼也应在军队中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19.
行政诉讼中的撤诉历来是理论与实践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行政诉讼撤诉制度的发展与司法政策的历史变迁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不同时期的司法政策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行政诉讼撤诉制度在以下几方面的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对撤诉申请审查什么、如何审查、遵循什么程序、撤诉后的救济权如何保障以及如何发挥检察机关在撤诉中的监督作用、裁定准予撤诉时如何一并处理民事纠纷、赋予撤诉裁定书执行依据的法律效力、正确处理撤诉适用阶段与原有判决既判力之间的关系、理清撤诉与调解之间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20.
中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海坤 《法学论坛》2008,23(3):40-44
中国行政诉讼制度正在进行深刻的变革,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提出的"和谐诉讼模式"直接为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新依据.目前国内学术界不仅在行政诉讼调解相关概念的界定方面没有形成共识,而且对于行政诉讼调解制度本身赞同与否定的声音并存.对行政诉讼调解制度不能简单地否定,应该加强域外相关制度经验的研究和借鉴,树立全面看问题的观点,立足于实践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