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周翔 《新湘评论》2009,(3):61-61
写文章讲究引人入胜。我国著名作家刘白羽的散文《日出》,就是一篇引人入胜的好散文。这文章只要你读开了头,就仿佛有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你,使你不能不读下去,越读越爱读,越读越有味道。  相似文献   

2.
<正>“桃花来你就红来杏花来你就白,漫山遍野向阳开呀啊格呀呀呆……”1982年,黄土高原上17岁的农家少年刘威生第一次坐上火车,告别桃李杏梅葱茏掩映的家园,去往他乡求学深造。就像家乡民歌里翻山越岭的“憨哥哥”,刘威生一路拼搏、一路逐梦,坚实的足迹渐行渐远,科研的道路越走越宽——在山西农业大学读本科,在沈阳农业大学读研究生,  相似文献   

3.
作为省新闻出版局分管报刊工作的副局长,何新年君在繁忙的工作间隙,能到河南各地踏访、考察,翻阅大量文献,终以优美的散文笔调,写出了《行走中原》那样隽永、那样引人入胜的大书,实属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4.
我想读一点有关环保的书,目的无非是想了解一下中国眼下的水量水质状况,空气污染治理得怎么样,生态恶化获得了怎样的遏制。打开一本此类的书,单是书名就吓了我一跳,那书名叫做《论中国后工业时期的第二自然负面景观》。翻开几页,里面的概念、术语、译语一大堆!硬着头皮看了几段,我越发不懂得有关此类的常识,真是“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那样的书果真有学问么?其实只要将那书的内容凝缩成简简单单的大白话,我看有那么三五句“民间用语”就足可以说得明白,内中的学问也近于普通常识。我想读一点有关教育改革的书,…  相似文献   

5.
把书读薄     
有的人读书.越读越厚.有的人则越读越薄.实际上.读书的过程是一个由厚变薄的过程.开始读书,越读越厚,待到读懂了.读通了、读精了.书,也就越读越薄了.读书要认真.要真正读进去.要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书本知识,这样,书便越读越厚.一本《资本论》,博大精深.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原理,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具体内容,它们是在概括大量实际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极精辟的一个定义,要理解它、掌握它,必须联系实际去思索:产品是不是商品?粮食在什么情况下才成为商品?废品是商品吗?待你把这些实际问题都弄懂了,才能真在把握商品的内涵.这个思考理解的过程,无形中增加了书的含量,书,也就越读越厚了.  相似文献   

6.
做学问的人总要写文章,写文章当然得写学术论文。有的论文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也有的论文则是名词堆砌、概念赶集。只要大体翻翻学术报刊,我们便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论文都是些你抄我、我抄你的篇什。有的挂名论文是为了讨好领导,是一种学术贿赂、精神贿赂,而有的挂名论文则是拉大旗做虎皮,有挂着博导名字的论文,读起来满纸的学生腔。这和一件劣质西服贴上名牌商标有什么两样?  相似文献   

7.
圆了作家梦     
曾经有人用“土”来形容周同宾的作品。他是土生土长的南阳人;他的文章大多取材于农村生活,反映农村的沧桑变革、农民的心路历程,有深沉的历史感和浓烈的泥土气息;他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的系列纪实散文《皇天后土——99个农民谈人生》,在散文的题材、形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突破,在读者中有广泛影响。就是这样的“土”作品,被《读者》、《散文选刊》、《书摘》转载;就是这样的“土”作品,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等20余家出版单位编选的全国性散文选集、鉴赏文库中;就是这样的“土”作品,被译为西班牙文、英文,介绍到海外;就是这样的“土”作品,让周同宾成为南阳作家群的骨干作家之一,河南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 也许对周同宾来说,“土”就是他的根,就是他的魂,就是他的个性,他的人格。那“土”,是农村、农民之厚实的土,是大地之厚重的土。读周同宾的文章,你会觉得他土得质朴可爱,土得厚重可敬,土得顽强执著。  相似文献   

8.
人至中年,渐臻沉静。书也越读越老,越读越少,手不释卷的不过寥寥几部。《随想录选集》是其中最为厚重的一部。捧读这部精选集,深深体会的是巴金书中那种无处不在的睿智和清明。  相似文献   

9.
艺苑     
皓月当空,临窗夜读,是另一番享受。夜读是倾心的。窄小的书房盛不下太多的孤独,中外名著里各色的人物,在朦胧的月色下拥到你的眼前,向你倾诉,视你为知己。夜读是一壶酒。史书传记之类,是越喝越香的陈年老酒;李杜苏辛的诗词,则属于“酒香飘处人皆醉”的烈性酒;而葡萄美酒般酸甜可口的散文,最能引人  相似文献   

10.
朴实的人和朴实的文──陈田贵的《花刺集》简评冬雨近读陈田贵的《花刺集》,一个突出的印象是,文如真人,朴实无华,但却感情真挚,爱憎分明。《花刺集》其中有一部分是散文。这些散文如《列车,驰过家乡的田野》、《梦绕魂牵杨柳堤》、《白方掌》等,以朴实的笔调,真...  相似文献   

11.
我与放眉是同龄人,大抵都经历过同时代的岁月、风雨和历炼,且在青春的时期,我们都曾有过到农村插队,荷食携壶,相随饷田于山乡的非常相似的经历。及至中年,那些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沧桑,那些关于世态、事业、家庭的热忱、感喟、欷嘘、追求与冀望,那些关于对孩子的泣血般的舐犊之情,也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也许因为这个缘故,读他的文章就格外地触动我的心弦。 《夜雨心窗》,是李放眉散文作品的一部结集。读这本书,和读其他有些书不一样——那些书也许高深或斑斓,也许作高深或斑斓状,也许夺席谈经,才华横溢,但你却难以窥见他的“心窗”——而放眉的“心窗”是坦坦荡荡地开放着的,读其散文,仿佛在检阅我们这批同时代人的足迹,读一部我们心灵的历史,重温  相似文献   

12.
永远的坐票     
性喜好静,不爱打牌搓麻,也不愿去歌厅茶楼,于是业余时间除了看电视,便是读书。三五年下来,杂七杂八的书倒是读了不少,但越读越有一种无端的情绪暗滋潜长。有时若有若无,如薄纱如淡岚,有时酽酽笼罩,如厚幔如浓雾,让人好不缱绻的。忽一日,读了某一名家有关读书的文章,恍然有所醒悟,原来那一种无端,便是孤独,读书的孤独。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位法律工作者,平时,除了熟悉法律条文外,也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其中,很愿看一些文学、历史书籍;同时,也愿意自己动手写一些有关历史钩沉之类又与法律讼诉有关的短文。因此,很想看一些既有历史性又有文学性的书刊,其中《党史纵横》便成了我中意的一种。它的显著特色是能够把历史史实与文学性的记述有机地结合起来,生动感人,十分耐读,耐看。有些文章不长,讲明了一个史实、一个事件,给人以深思;特别是文章题目起得很有深意,引人入胜,使你不得不看,不得不读。“编辑功力在题目”,这话一点不假。许多文章就是因为题…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有一次,北大文科研究所举行报告会,有一韩姓研究生宣读完报告后,胡适以研究所主任身份进行评点,没想到,刚说一半,韩君突然打断他的话头:“胡先生,你别再说下去了。你越说越外行了。”于是,胡适遂停止评点,毫不动气,雅量惊人。  相似文献   

15.
河西走廊随想(散文)文/冬雨图/张斌我曾去过不少地方,领略这江南秀色、长城巍峨、东海波涛,但是最使我魂牵梦绕的,还是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像一本神奇的书,每读一次,总有一番新的感受。我初到河西是14年前的事:那时正在读大学,以考察方言的名义去了趟敦煌。也...  相似文献   

16.
邓克谋 《新湘评论》2013,(18):28-28
读什么书? 读点马列。现在有的年轻人,基本不读马列的书,不读毛泽东著作。说起马列,一无所知,深为惋惜。当今时代,你无论做什么工作,科学社会主义、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资本、货币、流通,这些马列的基本常识,你想回避,都回避不了。每个人都有家庭,你读一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于“家”的认识,就会深刻得多。  相似文献   

17.
《当代党员》2010,(1):52-53
高峰同志:你好!读了你的来信,我感到你不仅有责任心和事业心,而且组织观念和群众观念都比较强,党组织提出了号召,你努力去与群众交朋友,这种做法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18.
木心的心     
李东方 《廉政瞭望》2013,(22):70-70
读木心先生的文字,无论散文、小说还是诗歌,迎面扑来的是暴风雨过后大地散发出的泥土和青草的混合气味。素朴纯净,归真返璞,让心荡漾在安宁里。  相似文献   

19.
自研究瞿秋白那天开始,瞿秋白就义前写下的《多余的话》就进入我的视野,引起我浓厚的兴趣。我曾一遍又一遍地认真研读了瞿秋白在1935年5月22日写下的《多余的话》,广泛寻找并研读了学界对瞿秋白《多余的话》的诸多评论。《多余的话》让我一次次越读越感动,深惜烈十之不幸;有些评论则让我越读越难过,哀叹世人之不解。  相似文献   

20.
刘捷 《当代党员》2007,(7):20-21
读了编辑部转交给我的信,我首先祝贺你成为中国最基层政府领导班子中的一员。从你的字里行间,我深深感觉到你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有责任感的干部。我非常理解你的处境和困惑,因为我也曾经在乡镇工作多年,任过镇长、镇党委书记,其中的酸甜苦辣,体会甚深。可以这样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