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吴志强 《特区法坛》2002,(72):36-37
近年来,广大群众对法院“执行难”、“难执行”的问题反映日益强烈,严重的影响了法律的公正和尊严,干扰了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特别是在经济民事(债务)案件审判中的“执行难”、“难执行”更为突出。它不仅成为困扰法院的突出问题,也成为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和对人民对法院工作不满意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些案件审判中的执行难问题,究其原因,其中既有法律方面的,也有政策和社会以及法院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是社会各种矛盾,各种利益在执行工作中的  相似文献   

2.
在9月上旬召开的山东省法院工作会议上,审判工作的改革问题,是讨论的一个热点。会议提出今后一段时间,要以严肃执法,保证办案质量,提高办案效率为目的,着重围绕“一个公开”、“三个为主”,进行审判方式的改革。 “一个公开”即公开审判。除法律规定不能公开审理的案件外,一审案件要公开审理;二审案件要尽可能地公开审理;再审案件要积极创造条件公开审理。同时,要努力提高公开审判的质量和效果,严肃认真地执行法律规定的各项程序制度,改变搞形式。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随着人民法院审结的经济、民事纠纷案件大量增加,申请强制执行的案件有增无减。“执行难”已成为当前法院工作的一个棘手问题。由于执行是诉讼的最后程序,它是审判工作产生社会效果的直接反映。目前全国各地人民法院都在积极地探索总结经验。据了解,在执行过程中各地法院的做法不尽相同,但普遍存在着以货抵款的现象,且不少执行人员认为此办法省时、省力又较为奏效。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如果不分情况、不加区别地单纯采用此方法,不但不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果、不能充分地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民商事案件中“执行难”严重困扰着人民法院,成为法院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给法院造成很大的压力。现实工作中,相当数量的生效法律文书得不到实际执行,当事人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甚至得不偿失,这种“执行难”情况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严重损害了法律尊严,动摇了当事人对法院和法官的信任。如何解决好“执行难”问题,已是摆在法院和法官面前的重大课题,身为执法为民的法官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刻思考。本文是笔者从实践工作中遇到民商事案件“执行难”的二个案例,对“执行难”问题发生的原因,傲粗浅的分析,以求执行理念之提高。执行制度之完善,执行措施之改进。  相似文献   

5.
消极执行是人民法院执行机构“执行难”的一种主观上的主要表现,执行法官如何克服消极执行,提高执行案件的结案率,解决“执行难”问题是摆在法律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文章从法院执行工作的实践出发,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特区法坛》2007,(1):25-26,16
法院执行难问题,一直受到省委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省委、省人大领导先后多次听取关于执行工作的专题汇报,要求全省各级党委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人民法院开展执行工作。自2002年以来,全省各级法院紧紧依靠党委的领导、人大的监督和政府的支持,以切实解决执行难为重心。以转变执行理念、推进执行改革为突破口,深入贯彻“公正与效率”的工作主题,注重执行工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使全省法院执行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初步实现了我省法院执行工作的良性循环。一些重大、复杂、疑难案件,涉及群体性利益敏感案件和久执不决的“骨头”案件得以全面执行,为优化海南投资环境、建设和谐海南发挥了积极作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予以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7.
“执行难”及其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执行难应当是指按照法律规定应当执行、可以执行的案件难以执行。在现阶段 ,执行难有其必然性 ,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缘关系”和“人缘关系”的干扰。解决的方案 ,是实行在高级法院辖区内对不同的案件采取委托执行、异地执行、交叉执行、提级执行和统一执行制度。而要彻底解决执行难问题 ,则有赖于改革司法体制 ,消除司法权地方化 ,切断法院、执行人员与当地政府、周围环境之间非必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郑淑旖 《法制与社会》2013,(28):144-145
执行程序中对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制度,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执行案件当事人之间、涉执行弱势群体与法院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法院探索解决执行难的有益尝试。但是由于该项制度缺乏程序运行上的有效规范,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将结合执行救助工作的现状和实践情况,着重对执行救助程序中存在的不足与误区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使“弱势群体的保护伞”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9.
刘英 《四川审判》2002,(1):30-31
近年来,通过全国法院解决“执行难”活动的深入开展,执行了一大批积案,执行工作被动局面有所缓解。但是,“执行难”仍然是困扰法院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执行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法院,“执行难”的现象更显得突出。巴中市地处四川省东北部,当年川陕革命根据地所在地,属典型的老、边、穷地区。近年来,巴中市两级法院从实际出发,对解决“执行难”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绩,2000年全市法院共执结各类案件3289件,比上一年增加了4.25%,结案率达85.5%,2001年1至9月又执结案件1013件,  相似文献   

10.
“执行难”危害不浅“执行难”一直是人民法院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法院的部分生效判决得不到及时执行,被人们戏称之为“法律白条”。“法律白条”的存在,极大地妨碍了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损害了司法的尊严和权威,削弱了人们对法律的信心。我国《刑法》第313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最高人民法院还曾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审理程序等做  相似文献   

11.
「执行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冯蕴强在第一次全国法院执行工作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强调:“国家的法律是统一的。只要是正确的,是依照国家的法律作出的判决,受委托法院就有责任、有义务把案件执行好。坚决反对不配合、不支持、不协助外地法院执行的所谓‘...  相似文献   

12.
执行案件分流的三种模式本刊记者戴建志自1991年新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法院设置专门执行机构以来,在法律上结束了过去法院“审执合一”的局面。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法院的执行案件并未全部归执行机构办理,还有相当一部分留在业务庭审判员手里。为了克服执行难,许...  相似文献   

13.
难近年来,人民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执行难”的问题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以至于许多赢了官司但因为败诉方没有履行能力而导致判决确认的权利无法兑现的当事人,由于不能明白这主要是市场经济风险所致,片面地迁怒于人民法院,埋怨人民法院的判决是打了“法律白条”,是开的“空头支票”。在司法实践中,“执行难”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除被执行人确实没有执行能力外,客观上也存在着严重干扰和阻碍执行工作顺利开展的情形,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严重,有的地方甚至规定,凡是外地法院要到本地执行案件的,须报经…  相似文献   

14.
这几年,各地法院都在想方设法解决“执行难”。于是,有的法院在执行案件中也进行了“调解”。笔者认为: ——在执行案件中不适用调解 民事诉讼中的执行,是指人民法院运用国家强制力,依法强制生效的判决书、调解书等法律文书规定的义务人履行确认的义务的行为。审判与执行是民事诉讼的两个阶段,凡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经济纠纷  相似文献   

15.
受法律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法院在案件处理中往往出现执行难的问题。案件执行难不仅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更是党和政府重视的问题。对此,最高院通过下发文件和作出报告指出具体解决执行难的措施。而各人民法院针对该问题也在积极得探索中。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法院执行工作中,财务知识在执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运用财务知识对执行案件中的情况加以分析,查明执行人在银行的资金情况,能够提高案件的执行效果。因此,值得重视。本文就财务知识在法院执行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我国破产法自2007年实施以来,面临案件数量下降,破产案件受理难和审理难的困境,既有债务人方面的原因,也有债权人方面的原因,同时还有法院出于社会稳定压力和内部考核制度等方面的考虑。破解破产程序应用效率不足的困境,需要强化现行法律的执行力度,完善破产法律制度和健全破产配套制度,通过全方位的法律努力,方可解决破产法实施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事诉讼法把法院审判刑事案件的第一审程序,根据提起诉讼的主体的不同,分为公诉案件和自诉案件。所谓自诉,是指由被害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的刑事控诉。连诉案件一般都是情节简单、轻微,不需要进行侦查,法院即可直接受理的案件。原刑事诉讼法第13条规定的自诉案件的范围过小,已不适应当今形势的发展,使一些本该受到刑罚的犯罪分子受不到制裁,受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由于法律中对适应自诉案件的程序规定得比较原则,出现了公民告状难和法院审判难的不正常现象等等。为解决实践出现的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付勇 《中国审判》2009,(9):98-98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通过对执行积案的调研发现,无财产可供执行是造成执行不能的主要原因之一,日积月累,给法院带来越来越沉重的执行积案包袱,极易引发信访问题,甚至引起社会公众对法院执行工作的误解和无端的批评,损害法院形象。针对这种情况,市南法院实行了“执行退出机制”,采用“三个结合”的原则,设立包括前置、审批和保障三部分的程序系统,对确无可供执行财产的案件裁定终结执行,进而把执行力量有效地集中到具备执行条件的案件上来。  相似文献   

19.
完善民商事执行案件退出程序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多年来,各级、各地人民法院面对“执行难”的严峻挑战,面对社会各界对执行工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不满意评价的巨大压力,许多法院领导向执行队伍提出难以完成的执行“高结案率”、“高到位率”和“年度高岗位责任考核指标”。人民法院执行机构案件登记薄上难以执结、报结的大量“执行积案”的形成,以及年复一年、越积越  相似文献   

20.
2006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在回应四大焦点话题中毫不掩饰地提到执行难的话题.被老百姓称为“法律白条”执行工作是民事行政诉讼最后一道程序.是司法救治最后一道防线,也是被老百姓视为法律是否可信.是否被亵渎的一道防线,因“执行难”使司法权威大打折扣.因“执行难”使国民对司法机关乃至政府失去信心,这充分反映了“执行难”是人民群众迫切解决的问题,在人民法院内部亦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