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谣言迅速传播,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乃至动摇国家政权的重要诱因。只有充分认识网络谣言的内涵与特点并深刻分析网络谣言扩散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建设;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透明度、真实性;完善网站行业自律制度,发挥谣言过滤器的功能;加强道德教育,提高网民对网络谣言的理性判断,从而有效提升治理网络谣言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网络谣言逐渐呈现出易发、多发的态势。网络谣言的发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其固有的特性决定了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可小觑。治理网络谣言有多种路径和方式,但法治化治理是较为高效、理想的选择。应该尽快推行网络实名制管理办法,切实落实行政公开法律制度;同时,要加强网络立法,建立一套完整的、针对网络管理的法律体系;要完善法律惩戒机制,依法惩处网络谣言制造者和不法网站。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谣言也越来越复杂。自2011年微信问世,微信平台也成为了网络谣言滋生的温床,给网络谣言的治理增加了新的难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微信谣言产生的原因,探究微信谣言的特点,并从提高用户自身素养、完善运营机制、加大监管力度等方面入手,构建一个全面协调的综合治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网络谣言的长期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自微博客等网络技术新应用诞生以来,每天裂变式滋生的网络谣言频繁引发网内外群体性事件。美国著名学者桑斯坦曾在《谣言》一书中阐述了网络谣言传播与治理的规律,这些规律在北京市的现实中得到了验证与完善。从理论与现实两方面来看,北京乃至全国在治理网络谣言方面应当提高微博行业准入门槛、探索谣言预判模型、推广政务微博辟谣指南、健全谣言群防群治机制。  相似文献   

5.
公共危机往往引起谣言,网络谣言是谣言在网络背景下的新形式,网络属性使其与现实谣言具有明显的差异。网络谣言在公共危机中增加社会恐慌、社会压力,容易造成公众对政府权威的质疑,也易造成网络秩序混乱。在公共危机中,网络谣言具有生成、传播以及消亡机制。为了防控网络谣言的产生,应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网络立法、提高公民理性认知和加强网络谣言研究。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谣言也越来越复杂。自2011年微信问世,微信平台也成为了网络谣言滋生的温床,给网络谣言的治理增加了新的难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微信谣言产生的原因,探究微信谣言的特点,并从提高用户自身素养、完善运营机制、加大监管力度等方面入手,构建一个全面协调的综合治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网络谣言的长期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网络技术的方便快捷使得网络谣言经常弥漫于社会各个角落,不仅使个人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而且也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和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完善政府治理机制迫在眉睫。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包括最初形成、初次传播、定型和终结四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网络谣言受众的行为趋同机制和内容渐变机制是网络谣言得以迅速和广泛传播的两个核心机制。相应地,完善政府治理机制就需要建立和完善网络谣言产生前的监测和预警机制、传播过程中的阻断机制以及终结后的恢复机制。  相似文献   

8.
自微博客等网络技术新应用诞生以来,每天裂变式滋生的网络谣言频繁引发网内外群体性事件.美国著名学者桑斯坦曾在《谣言》一书中阐述了网络谣言传播与治理的规律,这些规律在北京的现实中得到了验证与完善.从理论与现实两方面来看,北京乃至全国在治理网络谣言方面应当提高微博行业准入门槛、探索谣言预判模型、推广政务微博辟谣指南、健全谣言群防群治机制.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际、国内政治利益矛盾的产物,网络政治谣言不仅是一种政治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对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具有不可低估的破坏力。其产生有国际斗争、国内矛盾,有关部门工作上的不足等原因,因此,可以从保障民生需求、维护社会公正,提高民众的谣言免疫力,加强谣言预警、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建立完善的依法查实和惩处机制,加强互联网管理的技术创新等五个方面治理政治谣言。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遍,网络谣言所带来的危害也日渐凸显。网络谣言传播方式多元、传播主体匿名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大,内容具备高度迷惑性。当前国际社会动荡,网络谣言对于大众舆论的引导和社会治安秩序的影响愈发强烈,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主体部门公安机关任重而道远。当前公安机关对于网络谣言管控的困境、不足主要有辟谣缺乏全面性、法律界定不完善、高新技术运用不足三个方面。在完善网络谣言治理路径上应当增大辟谣全面性,发动群众力量,完善高新技术手段,以此来应对来势汹汹的网络谣言。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互联网产业以及信息产业的不断创新,网络谣言的发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给网络谣言的治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网络谣言几乎与群体性事件如影随形,贯穿于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对群体性事件爆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当前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创新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实现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构建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即建立健全以全面协调为特征的综合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建立健全以谣言调控为核心的全程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和建立健全以法律规制为基础的长效网络谣言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互联网产业以及信息产业的不断创新,网络谣言的发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给网络谣言的治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网络谣言几乎与群体性事件如影随形,贯穿于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对群体性事件爆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当前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创新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实现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构建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即建立健全以全面协调为特征的综合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建立健全以谣言调控为核心的全程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和建立健全以法律规制为基础的长效网络谣言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虚假信息在网络空间的泛滥使网络成为了造谣、传谣独有的温床。先有司法解释通过扩张传统的诽谤罪和寻衅滋事罪来治理网络谣言,再有通过立法增设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制裁和打击网络谣言犯罪,使得我国治理网络谣言的刑法法网日趋完备,但也有几点不足。司法解释存在定罪量刑的随意性、权宜性和不确定性,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治理网络谣言,应以完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为主要制裁依据,排除寻衅滋事罪的适用,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4.
自微博客等网络技术新应用诞生以来,每天裂变式滋生的网络谣言就一直因恼着人们.美国著名学者桑斯坦曾通过《谣言》一书向我们描述了微博时代谣言传播与治理的规律,这些规律在北京市谣言传播与治理的现实中得到了回应,这其中既有对规律的验证与诠释、也有对规律的补充与完善.在现实与理论的反复磨合中,提出一些治理网络谣言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网络是互联网时代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平台与工具。网络谣言具有覆盖广、传播快、影响大等特征。网络谣言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害,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我国刑事立法对制造传播网络谣言行为进行了规制,两高司法解释针对网络谣言犯罪规定根据不同情形明确可以分别适用诽谤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和非法经营罪。推进网络谣言刑事治理,需要准确把握和运用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完善相关立法和司法,加大对网络谣言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各国均带来诸多法律问题,而网络谣言的治理问题首当其冲。美韩政府针对网络谣言的治理进行了很多努力,从民事、行政、刑事等方面全面对网络谣言进行治理,但是美韩两国在网络谣言治理之初分别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路径:美国政府因自由言论的宪法屏障而退居二线,以社会自主治理为主;韩国政府则主动出击,建立了网络实名制度。两国在十多年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寻求网络谣言治理的平衡点:对谣言既不过度管制,也不过分放任。两国在实践中的经验值得我们很好总结并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17.
邪教组织为制造事端、扰乱社会大肆炮制和散布网络谣言。邪教组织网络谣言呈现出种类繁多、造谣手法不一、传播能量大等特点。从邪教组织的本质、现实生存环境以及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局势看,邪教组织网络谣言仍将长期大量存在,且更加政治化。治理邪教组织网络谣言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技术攻坚和反制力度、加强防邪反邪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各国带来了诸多法律问题,而网络谣言的治理问题首当其冲。印度政府自2000年开始规制信息技术产业,针对网络谣言的治理进行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通过对印度的宪法、网络专门立法、机构建设和网络自治等方面进行研究,整理并梳理出其十余年在网络谣言治理方面的经验,以期为思考我国网络谣言治理方式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网络谣言犯罪作为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衍生物,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秩序、污染网络环境、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它具有犯罪主体的隐秘性、受害客体的广泛性、犯罪动机的随意性、侦查取证的困难性和法律规制的争议性等特点。当下,应采取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加强公信力建设以及积极引导网络自我净化等举措对网络谣言犯罪行为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型谣言---网络谣言应运而生。网络谣言具有不同于传统谣言的鲜明特点,这也导致其产生原因的特殊性。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遏制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以政府为主导的各种社会力量应该齐头并进,实现对网络谣言的多元化治理,建设和谐网络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