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物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青年人已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改善,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精神需求。他们的文化生活在逐步改善,文化领域的消费也在不断扩展。文化消费直接满足着人们的精神需求,并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文化素养、理想情操。社会整体的文化消费水平,是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标志着一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文明程度。青年群体的文化消费水平,则反映一代青年的思想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青年人的文化消费状况同自身的全面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培养教育青年,自然不能忽略对青年文化消费走向的了解和引导。当今青年的文化消费主要…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寻求经济转型新动力的关键时期,扩大文化消费,是加快培育消费增长点,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的重要突破口。文化消费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另一方面取决于文化产品的供给。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具有双向互动关系,在文化产业发展初期,文化产品供给主导文化消费;在文化产业快速成长及成熟期,文化消费需求刺激文化产业规模扩大,文化消费能力推动文化产业质量提升,文化消费方式诱发文化产业业态新生,文化消费主导文化产品供给。作为西部地区文创中心的成都,以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既是文化消费引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例证,又是文化消费政策驱动、文化民生服务驱动、大众消费升级驱动、文化科技融合驱动四种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以文化发展引擎城市上海为例,对文化生产力发展和居民文化消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就提升城市文化生产力水平,促进文化消费普惠于民提出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作为市场经济社会中一个重要的文化消费群体,其文化消费现状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今城市居民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对郑州市居民的文化消费活动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从引导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激发居民的文化消费热情、开拓新的文化消费领域和营造健康的文化消费环境四个方面,给出提高城市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对策,以促进郑州市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以文化发展引擎城市上海为例,对文化生产力发展和居民文化消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就提升城市文化生产力水平,促进文化消费普惠于民提出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网络的发展使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从而人们获取财富的手段表现为对信息的创造、占有、处理和分配上。网络文化也是虚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进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给实体经济甚至整个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在人们的交往方式上,网络使人与人之间实现了很大程度上的平等关系,打破了传统的等级尊卑、贫富贵贱的交往模式,这便进一步对传统的金字塔政治模式提出了挑战,要求平等对话、独立、自由、开放的新模式出现,进而,网络文化对传统道德的冲击也是很大的。在文化消费模式上,网络文化把工业和文化连接在一起,消解了传统的经典文化。然而,网络文化对人们生活的一系列影响不总是积极的,还有其消极甚至恶劣的一面,这要求我们从人的主体性出发,扬弃其有利和不利因素,超越网络文化的现状,使网络文化朝着网络文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化消费是促进文化繁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政府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属于公共文化供给,其目的是满足大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我国文化消费潜力和消费空间十分巨大,加强和改善公共文化供给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和拓展文化消费市场、全面改善公众的文化消费结构以及提升公众文化消费水平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8.
当代青年审美体验有明显缺陷,教育工作者应更多运用和发挥艺术审美对于青年的全面发展具有的特殊价值,在切实加强学校的艺术教育活动、引导青年摆脱娱乐文化的低俗情调、提升网络的审美文化价值诸方面做细致的工作,以提高青年的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9.
文化消费是促进文化繁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政府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属于公共文化供给,其目的是满足大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我国文化消费潜力和消费空间十分巨大,加强和改善公共文化供给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和拓展文化消费市场、全面改善公众的文化消费结构以及提升公众文化消费水平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0.
浅析网络营销的消费心理及其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消费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开拓网络消费市场依赖网络营销的全面推进。网络营销十分讲求研究网络环境下,人们消费心理的特点和心理动因。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网络营销中人们的消费心理,并提出了一些营销制胜的心理法宝。  相似文献   

11.
和谐消费观是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消费观,加强青少年的和谐消费观教育十分重要。它是引导青少年消费生活的必然选择,有利于丰富消费知识,形成健康消费心理,有利于增强消费诚信,提升消费能力,有利于培养和谐消费理念,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它是促进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发展和弘扬先进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12.
消费是一个具有时代感的动态概念。奢侈品消费凭借其符号价值、炫耀性和独特性等特质而备受瞩目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探寻奢侈品消费理念的深刻根源和奢侈品消费在全球的传导方向,可以清晰看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价值观逐渐产生和盛行的印记。由于奢侈品消费对生态环境和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关系的不利影响,对奢侈品消费观应进行适当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应尊重奢侈品消费价值观的发展规律,用适度、节俭的消费价值理念进行引导,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乃至人自身发展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背景及深层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岩 《理论前沿》2008,(19):21-22
文化创意产业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消费方式转变催生下的产物。要深入了解文化创意产业内涵,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引导促进消费和生产。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的推广,网络消费逐渐成为时尚。网络消费文化是一种以网络发展技术为依托的符号文化,是青少年自产自销的文化现象,同时反映出后现代主义的消费倾向。认清网络消费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趋利避害,可以更好地发挥网络消费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减少它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化消费具有正效益和负效益。正效益包括 :公共文化消费所形成的主体价值观的树立和普及、社会行为的合作与协调、社会生活福利的提高 ;企业文化消费带来的经济效益 ;个人文化消费形成人力资本所带来的经济增长。负效益主要表现在 :不健康的文化消费对消费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消费观念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 ,政府应对文化消费加强引导和调控,一要提高对发展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增加其投入比例 ;二要优化消费结构 ,提高消费质量。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校园网络的覆盖率也越来越高,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进行学习与交流活动,建设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当代高校应积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教学困境,简要分析了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几点优势,并提出了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详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城市文化已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城市文化往往体现着国家的文化水平。城市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信息文化的主要载体。提升城市文化,是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提升城市文化直接关系到提升市民乃至国民的文化素质。为把提升国民素质作为最终目标的城市文化建设必须与学习型城市建设融为一体。学习型城市是以教育和学习为主导的城市现代化发展模式。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基本目标在于: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营造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终身学习体系,形成社会化学习网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学习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人力资源潜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等构成的观念形态复合体,既是一种社会生活,又是一种精神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要与时俱进,就是要用先进文化占领人们的思想世界,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要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民族性与全球性、一元化指导思想与多样性表现、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阵地建设与引导群众文化需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的推广,网络消费逐渐成为时尚。网络消费文化是一种以网络发展技术为依托的符号文化,是青少年自产自销的文化现象,同时反映出后现代主义的消费倾向。认清网络消费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趋利避害,可以更好地发挥网络消费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减少它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网络虚拟偶像的疯狂追逐已然成为当代青年人乐此不疲的行为之一,在现象发生背后必然存在复杂的社会关联。以本土创作的二次元唱见"洛天依"为例,网络虚拟偶像粉丝现象所表现出来的是青年人消费文化的符号嬗变、青年自我寻求社会认可的颠覆映射及青年发展中的后现代主义成分。通过社会主义文化关于青年的良性引导、主动探索与积极丰富青年精神生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与树立以马克思主义看待问题的习惯,最终能够达到引导虚拟偶像粉丝现象的良性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