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2 毫秒
1.
实践活动既是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对立的基础 ,又是使对立双方联系起来的桥梁 ,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由于实践活动使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 ,并使统一的物质世界分化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 ,同时 ,又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才使人们的主观意识能够反映并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所以马克思说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则在于它的实践性。实践活动中的精神文明 ,主要是指实践活动主体在从事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  相似文献   

2.
从工具、符号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虎 《求实》2004,1(3):44-46
人类的认识本质就是借助符号不断超越当下、眼前的存在 ,达到本质化、理想化的观念活动。而符号是通过劳动工具的不断虚拟化达到的 ,从劳动工具的中介进入到符号的中介也就是从实践进入认识的过程 ,符号作为人们约定或制造的中介物使人的认识能独立于物质实践 ,使实践活动的主观目标与客观方法区别开来 ,从而大大提高实践水平。符号的认识意义都超越其物质形式 ,为主客体的分化提供了条件。在语言符号基础上 ,认识发生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分化 ,但是它们又以在实践中达到统一为归宿。  相似文献   

3.
张军 《理论建设》2012,(4):31-36
在马克思的理论视界中,感性世界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世界,是自然与社会相统一的人类世界,是处于不断生成和发展过程之中的开放的世界。而感性世界的现实性、统一性、开放性只有在人的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够得到科学的说明。感性世界的现实性是在自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和人类社会的历史性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感性世界的统一性必须通过现实的、开放性的人的实践,才能够不断地得到实现;感性世界的开放性始终以现实的、自然与社会相统一的人的实践过程为内容。这说明了感性世界的现实性、统一性、开放性统一于感性世界的实践本性,是统一的实践对感性世界本质的确证。  相似文献   

4.
实践的认识论和历史观意义,已为众人所知;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见解也为众多的学者所认同。然而,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则仍未引起我们的重视。实际上,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一命题本身就蕴含着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实践的世界观意义集中体现在世界的二重化以及人类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上。一、实践: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世界的二重化首先体现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而实践则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所谓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  相似文献   

5.
自由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追求自由、探索自由的历史。自由问题也是马克思一生追求的崇高理想和终极目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种关系是马克思自由思想的三个维度。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物质实践活动的自由发展自由表现为人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改造。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1]可见。  相似文献   

6.
唐辉  唐云 《理论研究》2014,(2):48-52
伴随着我们不断将自在世界改造为属人世界,自然界不断被我们征服,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便浮出了水面,而阶级立场和人类立场能否统一便成为争论的焦点。将人和人的关系简单理解为经济关系、价值关系,将阶级立场和人类立场完全对立起来,不过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断章取义,分化与合作才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主线,它体现的是人类立场,而冲突与斗争不过是人类社会发展史副线,它体现的是阶级立场,合作是人类社会的起点,也必将伴随人类社会始终,斗争只是发展的一个环节。无产阶级立场不能代表全人类立场,阶级立场必然伴随着社会发展统一于人类立场,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就是两者统一的标志,两者的统一依赖于阶级合作共建政府而非斗争。  相似文献   

7.
杨爱群  曹艳 《求实》2005,1(4):31-34
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为寻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工作。马克思哲学是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从人的实践理解世界,理解人与世界的矛盾及其历史,把自然、社会、人自身看作是开放的生成的存在,指明了人在不断使世界人化的过程中,历史地扬弃自身的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将人的本质归还所有的个人。实践人本学维度贯穿在马克思哲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的回答中,分为两种不尽相同的观点。一种是辫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就是多年来在我国和其它一些国家长期流行的教科书中的观点。另一种观点是实践一元论的观点,以卢卡奇、葛兰西为代表。这种观点也肯定世界的统一性,但认为它既不统一于物质,也不统一于精神,而是统一于实践,不是物质这种抽象体,而是社会实践的具体性,才是唯物主义理论的“真正对象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朱宝信 《唯实》2003,1(6):9-13
实践本体论将实践确定为人的本质。实践的本质是改造世界和发展自身的统一 ,因而人的本质也就是改造世界的手段和发展自身的目的的统一 ;人类的生存活动就是将发展自身当做目的 ,为实现这一目的而去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 ,实践本体论较之仅将生存当做目的的生存本体论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的历史既不是精神发展的历史,也不是事物机械运动的历史,而是以人即主体的实践活动方式将主体和作用对象两方面因素统一在一起的过程。通过实践,人在改造外部对象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活动方式,从而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不断实现。所以说,世界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人与外界对象在世界中是以实践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1.
人民主权思想由来已久。尽管各国宪法大都提及这一原则,然而如何实践,各国却不尽相同甚至相差甚远。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大家对它的含义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把握。文章主要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的来胧去脉及在日本、俄罗斯等国宪法中的表现,这对于我们统一对人民主权思想的认识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科学分析党员先进性是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活动的理论前提,辩证分析党员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党员先进性是阶级性和群众性的对立统一,是个性和共性的对立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对立统一,是现实性和可能性的对立统一。这几个辩证范畴是科学认识党员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对实现保持党员先进性活动的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统一的法律的观点,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历史进程中法律发展方向的基本看法。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解读法律全球化,迎接法律全球化的挑战,努力由法律全球化中的学习者发展为法律全球化中的引领者,才能担负起法律全球化世界性建构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现行公务消费制度,是目前中国改革中唯一较完整地保存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是助长铺张浪费之风,提高行政成本,滋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温床。改革总的取向是社会化、市场化、货币化。尽可能缩小统收统支“大锅饭式”的报账式公务消费的范围,彻底改变实物消费的方式,降低行政成本。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理论上对实践主体与客体进行的界划和以合乎历史必然性的实践改变不合理的实践的思想,鲜明地凸现出辩证唯物主义“改造世界”的功能。邓小平的“不争论”等著名观点,蕴含了十分丰富而深邃的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6.
正确认识和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全面发展的关系,是当前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实质,不是“经济至上”,更不是“经济唯一”,而是强调要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唯此,才能使二者内在地统一起来,从而纠正片面性,使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开放性的理论品格,具体表现在其研究对象、理论视野、适用范围的开放性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理论硬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开放性的理论前提,开放性的本质是发展性,社会实践和社会现实是开放性的现实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努力构建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初秀英 《理论学刊》2007,1(4):51-57
马克思自然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始终把人、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作为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认为人作为相对于自然来说的主体性存在,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目的,又是惟一可以依靠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能动的调控者。生态取向正是马克思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现实依归。马克思认为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条件,同时他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并指出随着生产关系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类能够通过全社会的共同控制,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的自然观并不因为主张以人为本而陷入反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反,它避免了生态中心主义因主张消极适应自然而陷入生态保护的空想误区,从而在更现实、更科学的基础上体现了自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取向。  相似文献   

19.
知识的本质是创新,知识经济的推进必然要求建设创新型社会。创新实践的核心是实现和扩展人的自由自觉本性,其实质也就是发展。从发展哲学视角来看,创新实践的彰显,正说明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是实践活动、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观念的统一,其中,实践活动是起点,实践思维方式是其理念内核,实践观念是实践活动和实践思维方式的中介。正是由于实践思维方式——实践观念——实践活动构成的多维、立体的“实践”范畴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实现了对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根本超越和从抽象的人的世界到现实的人的世界的转变,实现了以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和目的的转向为表征的哲学功能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