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南风窗》2011,(20):61-61
三星作为全球第二大激光打印机生产商,一直专注于激光打印机的性能提升,更佳的用户使用感受,以及工作效率最大化。三星一直秉持以人才和技术为基础,创造出最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的理念,凭借着卓越的激光打印技术,在BLI 2011年夏季年度之选评选中,荣获多项大奖。其中,三星黑白激光打印机ML-3710ND更是以强大的打印性能获得"杰出能效成就奖"和"杰出的大型工作组A4黑白打印机"两项重要奖项。  相似文献   

2.
冬夜的雨     
雨在窗外淅淅沥沥,洒向院里的竹叶,滴滴嗒嗒,敲着水泥铺起的围院的地板,分外清脆、响亮。雨是有旋律的,所以,人们多把雨当作歌,当作诗。法国有一支很有名的钢琴曲,就叫《雨的旋律》,很早以前,我就在寻找它,希望能倾听到它,这将是一种多美的享受啊,可是我一直无缘听到。这阵,冬天里的这场夜雨,让我又思念着它了。我停下了手里正在打印的文稿,把噪音四起的打印机关掉。静静地,一动不动,坐在电脑前,聆听窗外黑的夜里下着的雨,想象着一支描摹雨的旋律,该怎样优美、生动,使我着迷!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我在美国打洋工,在印象里,美国人中很少有人知道"3· 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因为他们每天都能享受"3·15". 在美国不满意的商品可以自由退货,我在美国的第一次退货是为了一台微波炉.在卖场我感觉这台微波炉价格不错,功能也挺齐全的,于是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过了几个月,我在网上无意中发现一款微波炉价格更便宜,功能比我不久前买的微波炉还要多,我当即后悔不该早早就把微波炉买回家.  相似文献   

4.
近来,欧洲政治风云急转向右,法国政坛也结束了三次左右"共治",传统右翼大权独揽.这一现象既与欧洲的大背景相关,但更重要的是法国政治本身的产物,尤其是与法国三次左右"共治"有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南风窗》2012,(21):70-71
在中国足坛这样一个"多事"的地方,为什么我从不放弃?我又凭什么相信自己的耕耘会有未来?答案其实很简单:这是一种信仰。1992年,我从国家队回到上海,有人曾给我算过一次命。他说:"你马上就要开始10年的好运了,会一直向上走。"——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信命"的人,甚至被人说有些"迷信"。但这些"大师"说的话,在我心里却始终会有份量——所以,我掐指算了算,10年后?也就是2002年,不正好是世界杯比赛年吗?所以我觉得,冥冥之中,命运是有所注定的。这个吉利数字一出,工作上竟真的有了变化。93年我接手"有  相似文献   

6.
张纲纲 《南风窗》2013,(3):68-70
当我们觉得神话般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遥不可及的时候,它的序幕却已经悄然的拉开了。它能否为欧美带来制造业的复兴?"中国制造"会否成为历史?有想过吗,你现在需要一把锤子,不用到工具店去买,而是走到电脑前,找到所需要的锤子的型号,一按"打印",一把实实在在的锤子就从打印机里跑出来,拿起来就可以用?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家有一天会从  相似文献   

7.
陆晓光 《南风窗》2008,(11):34-37
王元化先生去世了。去世前一个月,先生在病床上与人聊天:"如果说我的一生有什么一贯的东西.那么这就是反思。"先生的"反思",首先是指对自己思想进行反省检讨。在《我的三次反思》中,先生自述这三次反思分别发生于抗战时期40年代,新中国的50年代,以及上世纪末90年代以来。其时先生分别是20岁青年,三四十岁壮年,七八十岁老年。  相似文献   

8.
《南风窗》2016,(17)
正VR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科技最前沿的热点,并将引领未来的趋势,或许还会根本性地重构人类世界。这是《南风窗》记者感到最困难的一次访谈。它实际上已经不叫"对话"了,在知识的"地位"上,我只有提问和请教的份。访谈的对象是翟振明,中山大学哲学教授。这是一个值得倾听的身份。但让我感到困难的不是这个身份,而是翟教授的另一个身份:中山大学人机互联实验室主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每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但真到吃的时候,有的人担心削皮吃流失营养,连皮吃担心苹果打了蜡,吃了有害健康。对此,专家说,鉴别苹果上的蜡是否能吃其实有诀窍。果皮上的蜡主要有三种情况:苹果表面本身就带有一层果蜡,这  相似文献   

10.
柯蓝 《工会博览》2005,(3):78-78
1937年,才17岁的我奔赴八路军总部参加了学兵队。在一次日本飞机的轮番轰炸中,大队长负伤了。我护送他来到前方医院。 一个戴口罩高挑个子的女护士检查过伤员后对我说:"这里没你的事了,可以回去了!" 我一头倒在窑洞外的石阶上睡着了。这是我  相似文献   

11.
章韦华 《南风窗》2014,(9):50-51
<正>2008年4月的那次事件是我们这一批年轻人对西方迷信的一次祛魅,这一点还是有意义的;而对政治、社会方面的很多问题当时还都没开始面对,也没开始认真思考。我算是一个"4月青年"。之所以说"算是",是因为这个词跟"80后"联系得更紧密些,我出生于1970年代中,出去留学晚,当年一起奋斗的那些朋友都比我小不少,我在他们面前是老大哥,在组织活动方面是带头的。另外,"4月青年"这个命名是后来才有的,算是社会对我们所做的事情的一种"追认"吧,我过了好久才知道有这么一说,但也乐意接受;最近跟磊子说起"4月青年"这个说法,他竟然从来没听说过。磊子就是"80后"了,我们是一起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2016,(7)
正公平交易是商业的重要原则,但这只是在操作层面上,而在权利意义上,商业天然带有歧视性——它更喜欢富人,金融尤甚。所以,"普惠金融"这一词汇,从字面上就带着相当程度的理想主义色彩。而在今天的中国,"普惠金融"却成了热词。李克强总理在3月5日对全国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明确表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上一次的同样表述是在去年的同一天,同一场合。这表明发展普惠金融已经是国家意志的一部分,"大力发展"充分表明了  相似文献   

13.
在特定的政治生态和现实变局中,美国共产党第三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修订并通过了新党章,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如何在资本主义核心地带开展无产阶级运动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重要契机。美共新党章修订中的主要论争集中于指导思想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术语的使用、组织原则上"民主集中制"的存废等方面。这凸显了在强调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过程中,能否依据美国特定的国情、文化和传统,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美国具体实际的关系,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这是美共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是我从事焊工职业收获最大的一年,因为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市"大工匠"焊工挑战赛,这也成为了我人生中一次不可多得的难忘经历。在与高手的对决中,让我认识到焊工职业永远没有尽头,很多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掌握和应用。作为一名青年焊工挑战者,虽然我也参加过很多比武,但在一对一比赛项目中挑战种子选手张海军,  相似文献   

15.
《南风窗》2016,(14)
正"一年到头总在外面跑,一定会碰到很多有趣的人,好玩的事吧?"我总被人这样询问。重复早已让自己厌烦,所以我都是一笑而过,而那笑,主要是苦笑。这一次,飞北京。提前一天选好了一个靠窗的座位,这是我的习惯,因为飞行过程中总有十几二十分钟会入睡,而我不想在睡着的时候不知不觉靠在别人肩膀上。邻座的人就是潜在的"有趣的人",只是我一般碰到的,有趣是有趣,但总和人们期待的不是一回事。我安顿完毕,一名中年男子走了过来,颧骨高突,皮肤黝黑,  相似文献   

16.
《南风窗》2016,(9)
正很多人大概不会承认自己是一种心理动物。我在加拿大政治哲学家查尔斯·泰勒的一篇文章《消极自由有什么错》中,看到一个很好玩的信息。故事背景很长。但我简单交代:西方思想界长期以来,有两种观点:"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他们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而且"消极自由"那帮人,总是喜欢把对方理解为就是扭曲、变形的那种版本,比如一提"积极自由",好像就是"极权"什么的。手法类似于有人要证明中国人长得矮,他会无视姚明和  相似文献   

17.
理性选择在逻辑上致力于演绎式的普遍性解释,而比较政治学则追求归纳式的地方性知识。所以,比较政治学者在使用理性选择时尤为谨慎,而且在研究过程中这种逻辑张力会不断突显。为解决这一问题,比较政治学者通常在理论建构与具体研究方法上采取"折衷主义"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性选择理论应用于比较研究时的缺陷,但也会带来新的问题,这就要求理性选择理论实现自我更新。作为回应,理性选择理论尝试把"简单"理性扩充为"充分"理性,致力于建立更具包容性的行为理论,从而在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两个层次上为比较研究提供可能性和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台湾表面上光复了,但实际上是美国的殖民地;这是战后台湾人最大的悲情,就像战前台湾人最大的悲情,是被日本人统治一样。我这一辈子在台湾,还没有当过真正的中国人,这是我最大的悲哀。"  相似文献   

19.
《南风窗》2016,(9)
正进入2016年以来,各种"造市"策略已经暗流涌动。在所有策略中,真正对市场走向有决定性影响的,非退市制度的落实莫属。4月11日,一张微博照片显示,艺人黄渤现身一家券商营业厅。"网友"爆料说,黄渤去开户了。"现场群众"劝他远离股市,但黄渤反驳:赵薇能赚,我不能赚?事后,黄渤在微博中否认了这件事,但用语模糊。"明星开户",事实无论真假,这则新闻本身无疑是A股新一轮"造市大潮"的一个截面。可以说,它是利益相关主体所使用的一种极端方式。进入2016年以来,各种"造市"策  相似文献   

20.
在我所居住的城市墨尔本,走在街上耳边能听到最多的一句表述,无疑就是"how are you(你好么)?"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互道"how are you"。我也一次次地对不同的人——熟识的、完全陌生的——送上"how are you",一次次地越来越熟练而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