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娟 《理论探索》2003,(6):33-34
社会政治稳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而我党自身的状况对中国社会政治的稳定有着直接关系 ,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其中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是维护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维护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保证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维护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从党领导社会建设的视角来看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线索,即党以自身的强有力组织凝聚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国各族人民组织起来,继而在组织社会中建设社会,在建设社会中有效组织社会,把党对社会的有效组织打造为社会建设的底层逻辑,实现了党的初心使命与中国社会发展事实的有效融合。具体而言,即党以自身的强有力组织来组织中国社会,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基础;以政权建设集中组织和建设社会,铸就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根基;以引导社会的多元组织促进社会建设,激发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活力;以增进社会的协同组织推进全方位社会建设,厚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团结基础。  相似文献   

3.
梁斯 《理论探索》2005,3(5):36-38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们党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一个伟大创造,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作出的杰出贡献.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而才能实现社会和谐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6,(10)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被誉为中国的"第五个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又一次新飞跃,是我国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五大理念为我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科学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对于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颜廷平 《党政论坛》2010,(11):17-19
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对社会利益、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调整和沟通。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建设并不是抽象的,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建设是指党对社会组成部分和因素进行调控,整合和协调各方面矛盾与利益,以建立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建设是指党对社会体系内部矛盾和冲突的调整,不致使社会整体脱离、变迁。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任何现代政党都必须充当社会联结的工具,都必须具有社会整合功能。社会整合功能是中国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单元。在社会整合取向下,中国执政党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以强化党的社会整合功能为主线,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是应对这些挑战的针对性思路。在社会整合取向下,执政党的建设,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机制,由内在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三个子系统构成。内在机制建设包括思想理论、作风建设;运行机制建设包括组织建设;保障机制建设包括反腐倡廉建设。  相似文献   

7.
执政党社会整合能力的有效发挥是其保持执政地位、获得合法性资源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当代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造成了社会现实的深刻变革,这种变革使我们党的社会整合能力面临新的挑战.面对领导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党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12)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绩表明,以不同的时间节点、历史环境、发展任务为现实根据的社会建设思想,对中国社会实现突破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其特定的价值。文章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深度阐明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政治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以人为本是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一个主题三个切入点,为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社会治理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强化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广泛探索新的社会治理方式是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社会管理首次改为社会治理,是对35年改革开放积极成果的理性汲取,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必然选择,是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的必然要求。《决定》首提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体现我们党高超的执政能力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把握,能够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社会建党论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应有之义。党的建设的内容可分类为思想建党、政治建党和社会建党三大内容和主题,其中社会建党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在社会革命时代为完成党的社会革命的历史使命而进行的党的建设的新形式,其实质是党适应社会革命时代的时代主题和历史使命而进行的党的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和组织结构建设。社会建党论着重从理论上分析在社会革命时代,党以社会革命的方法来实施的党的路线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的建党路线、建党内容和建党方法,阐明党围绕完成领导社会革命的使命而进行党的建设的实践形式、监督机制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其要义是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协同有效治理。作为整合国家治理体系的信任规范,研究发现,通过培育社会资本,有助于减少治理主体间交易成本,有助于加快政治民主化进程,最终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因此,大力发展社会组织、积极推进社区建设和加快构建信用体系,引导扶持社会资本多元发展,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和固本之策。  相似文献   

1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制定和实施社会和谐发展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这些论断,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现代化架构的突破,又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拓展,制定社会和谐发展战略必须以社会主义本质论为依据,实施社会和谐发展战略必须创新党的治国方略和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高度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问题,积极主动地正视问题、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是实现中央作出构建和谐社会决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宋雪峰 《党政论坛》2009,(15):46-47
在城市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推动下,居民参与已成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主题和新动力。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治理领域的科学决策和重大判断,是中国式现代化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向。基于对南宁“逢四说事”协商工作机制的研究分析,建立“共治动机—协同组织—规范流程—制度保障”的逻辑框架,揭示基层协商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关系,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当代社会,社会化政治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一历史背景下,党的执政伦理也发生了转变,顺应了社会化政治的发展潮流,在执政中更突出了和谐理念和社会建设.同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正处在不断的调整之中,走向社会化政治的过程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强大的社会号召力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制胜法宝。纵观百年历程和实践,我们党在社会号召力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利益导向以争取人民群众,依托鲜活多样载体动员和引领社会大众,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以强化思想价值共识,紧抓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以凝心聚力,不断提升政党形象以增强社会公信力与感召力。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同心同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实现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的三个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社会现代化离不开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实现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须遵从树立执政方式现代化的意识、落实依法执政、加强党的科技建设这三条途径 ,并将之同时并用。  相似文献   

20.
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践举措,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全民守法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及工作总抓手,“利益”是全民守法习惯自觉养成的内在逻辑。为此,要以“利益”为主线,从立法、执法、司法及守法环节引导全民自觉养成守法习惯,助力法治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