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南各市县旅游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采用聚类分析法,结合海南各市县旅游低碳经济的因子得分对其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定位各市县旅游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旨在找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提升海南整体旅游低碳经济水平。并针对评价结果、海南旅游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低碳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俊杰 《学理论》2010,(17):56-57
低碳技术创新,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全世界的综合创新。正确理解低碳技术创新的国内外概况、重要性和对策将有助于构建低碳经济创新体系,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创造新条件。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3,(30)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与此同时传统的发展方式也给我们的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以"三低"为生产基础的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应对气候、资源问题的战略举措。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认识误区、利益无法保障以及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等问题,并提出构建低碳发展政策体系、积极发展低碳技术以及引导消费者行为的相应对策,以期更好地推进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低碳城市交通已经成为政府构建低碳城市的必然选择.走低碳化发展之路既是推动我国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结合杭州市"公共自行车"政策的分析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在构建低碳城市交通中政府职责的现状,并对我国低碳城市交通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发展低碳经济是怀化市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选择。破解怀化低碳经济发展的困境必须打造低碳园区,构建发展平台;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强化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技术,出台低碳政策,发展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6.
《求知》2015,(8)
<正>环渤海区域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低碳经济发展与协作水平,不仅对推动区域经济协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环渤海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所谓"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在于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社会转型。(一)环渤海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幸福感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实现了大发展。在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如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加人民幸福感便成了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也要求我们不要仅仅局限于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等客观因素的角度,还要增加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的视角,综合、全面地衡量居民的幸福感。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其主观因素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程度更强。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幸福感评价体系具有特殊性,其幸福评价体系的构建在考虑影响幸福感指数的经济和发展问题等客观因素基础上,更加注重身心健康、享受发展和宗教信仰等主观上因素。  相似文献   

8.
《行政论坛》2016,(5):31-37
本研究以保定市为例,构建了城市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对来自核心期刊的55篇低碳发展研究论文中所使用的评价指标进行编码和频次统计,共获得30个具有可操作性的高频评价指标。其次,基于上述评价指标在保定市的近年实际表现,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获得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将保定市2006年到2011年的统计年鉴数据带入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计算,从经济发展、社会支撑、自然环境、低碳能耗、低碳排放和低碳技术等六个方面对保定市的低碳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政策建议,即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对煤炭的依存度;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低碳技术全面升级;增加碳汇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宣传低碳理念,倡导绿色生活。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时代潮流,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各国政府积极行动,各界学者对低碳经济展开了大量研究。分析和总结低碳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一是对低碳经济及相关概念有了明确界定;二是联合国建立了《气候变化框架协议》并在此机制下进行谈判,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三是各国采取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措施,但对承担减排义务各自有不同主张;四是中国虽然面临巨大压力,但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勇于承担责任,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作为一个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发展低碳经济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0.
我国对低碳经济发展十分重视,已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各省市发展低碳经济,从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入手,深入分析了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潜在优势,在此基础上从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倡导低碳生活和加强碳储备能力四方面提出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政府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顺应全球发展趋势的同时也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低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在其中扮演低碳经济发展的引导者、低碳经济市场的监管者以及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持者等重要角色。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推动科技创新、加强政府自身监管、倡导低碳消费等路径可以促进政府角色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2.
基于政府主导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友华 《行政论坛》2010,17(4):82-85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发展低碳经济,引起了世界各国广泛关注。中国政府自主承诺减排目标,积极采取措施,推进低碳经济发展。英国政府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美、日政府尚未明确承诺减排目标,理应承担经济大国的减排义务。中国政府将采取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参与和市场运作的良性互动机制,制定正确的策略,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3,(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要重点发展低碳经济,从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出发,引出低碳经济概念,从而认识到低碳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下:低碳经济倒逼技术进步;低碳经济模式的优越性;低碳经济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环境、能源压力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既需公共财政政策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也需要相应的市场机制的促进。因此,财税政策与金融支持缺一不可,且关系紧密。通过分析财税政策和金融支持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机理及效应,依据各自作用的特点和相互间的协同关系,从而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与金融支持的协同框架,并对促进这种协同框架的运行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温室效应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低碳经济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也面临着"高碳"经济占主导地位、低碳经济制度有待完善等诸多挑战,需要在促进低碳技术发展、营造低碳经济发展氛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加大力度,以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巴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为中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城,如何改变原有的高碳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应该解决也必须解决的难题.本文阐释了县域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歙县县域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厚前  张玲 《学理论》2012,(19):87-88
当前,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更是把发展低碳经济写入"十二五"规划。陕西省经济基础虽然薄弱,但作为国内循环经济的试点区域,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全省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结合陕西省实际情况,以低碳经济为核心,分析低碳经济在陕西省的发展条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自2003年英国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以来,低碳经济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受到全世界广泛的关注。随后,世界各地提出了建设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低碳城市。构建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发展模式,要在低碳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规划为引导,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驱动力,通过城市之间产业分工、技术开发与合作、环境共同治理、统筹碳汇建设、低碳城际交通建设、统一制度和政策,实现城市群发展的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低碳发展:市场失灵与产业政策创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而市场的信息失灵和协调失灵也恰恰在这两个方面阻碍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产业政策在克服市场失灵、激励企业自主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产业政策在理念、内容和操作方式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是绿色经济的一种形态,也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于低碳化的理念是从人类的未来着眼,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