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烟民大军中,毛泽东无疑算得上重量级“瘾君子”。毛泽东到底是从何时开始抽烟的,迄今尚不可考。可以肯定的是,在井冈山时期,他的烟瘾就已很大了。美国学者特里尔著《毛泽东传》认为“毛至少有60多年的抽烟历史,可能任何国家的政治领导人都不如毛抽掉的卷烟多。”他那被烟熏黑的牙齿就可作为见证。人们在彩色照片中看到的白牙,是照片制作者经过技术处理了的。 其实,毛泽东也是深知抽烟的危害性的,他曾这样告诫别人:“别学抽烟。烟里可是有尼古丁,要害人呢!” 可他自己却几次戒烟都没有成功,仍然常常是手持一柱,不绝如缕。及至毛泽东临终时,工作人员发现他的衣兜里只装有两样  相似文献   

2.
关于毛泽东、周恩来的关系,可以用周恩来对毛泽东“忠心耿耿”4字来概括。正如索尔兹伯里指出那样:“直到1976年生命终结之时,他都未对毛的领导提出任何异议。”“从遵义会议以后,不论他担任何种职务,实际上他都充当了毛泽东的参谋长。周毛的这种关系,也是中国政治中史无前例的。” 和大多数中共高层领导人士一样,周恩来对毛泽东怀着真诚的崇敬,他  相似文献   

3.
影片《开国大典》里有个有趣的细节:毛泽东在西柏坡会见一位外宾时,外宾以为毛泽东和毛润之是两个人,周恩来解释道,我们中国人一般有两个名字:一个是名,一个是字。毛泽东这时幽默地笑着说:我还有第三个名字,这你们就不知道了。 毛泽东的第三个名字就是毛石山。他在1923年9月28日致林伯渠等的信中说:“此信托人带汉寄上,因检查极厉害,来信请写毛石山,莫写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第24页)众所周知,毛泽东又叫毛润之;但他又叫毛石山,就鲜为人知了。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 “烟酒不分家”。可对于毛泽东来说,却是如此地泾渭分明:喜好抽烟,不善饮酒。然而,作为党的领袖的毛泽东,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在中国几千年灿烂文明中,酒已成为一种神奇的文化,毛泽东有时也不得不随大流置身其中。正是因为毛泽东不胜酒力,从他为数不多的饮酒活动和对待酒的态度上,我们也不难看到他待人接物和性格风貌的某些侧面。  相似文献   

5.
王震,毛泽东亲切地称他为“王胡子”。两人的交往和友谊,可以一直追溯到三十年代初期。一、赴苏留学,毛泽东不忍放行推心置腹,毛、王交谊非浅1931年,王震任湘赣独立一师政治部主任、政委时,组织上曾准备派他去苏联学习。最后报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说:“王震者,湘赣人也。”言下之意,湘赣的革命斗争正需要他。于是,王震留了下来,参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戒烟     
在浩大的烟民行列中,毛泽东也称得上“杰出”的一员。大量抽烟对他晚年的身体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为此医生要求他把烟戒掉。这对毛泽东来说无疑是一场挑战,尤其是烟瘾发作的时候。那么毛泽东的表现又怎样呢?《毛泽东戒烟》一文记述了毛泽东这一生活轶事,展现了毛泽东斗志顽强、意志坚定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早在青少年时期,他就经常在堰塘江河里游泳,以增强体质,锻炼自己的意志,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迈诗句。尤其是在他晚年,毛泽东以其惊人的胆魄,一次又一次地劈波斩浪,畅游长江。据统计,从 1956年到 1966年这 10年里,毛泽东畅游长江竟达 18次之多,这种不畏艰险、知难而进的顽强性格为世人所敬佩。美国著名作家斯诺在他所著的《漫长的革命》一书中就写道:“当毛出现在长江上,全世界都震惊了 !”   毛泽东决意要到长江游泳。当副卫士长孙勇回来报告说可以游泳时,毛泽…  相似文献   

8.
毛泽民,毛泽东之胞弟,早年投身革命,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年早逝。人们永远记得他。可是,你是否知悉他的爱妻?她,当年的新女性,在新疆工作期间,以一首《女中校歌》风靡新疆。就是在新疆,她与他初识,经邓发的牵线搭桥,两人最终结缡。毛远新,“文革”后期的风云人物。他不仅照顾毛泽东晚年的起居,而且几乎就是毛泽东卧病后的代言人。在“四人帮”横行之时,他不可避免地参与其间,善恶是非,尽人所知……朱旦华,毛泽民之结发爱侣,晚境如何……毛远新,毛泽东之亲侄,近况怎样……请看本刊专稿。  相似文献   

9.
毛泽民,毛泽东之胞弟,早年投身革命,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年早逝。人们永远记得他。可是,你是否知悉他的爱妻?她,当年的新女性,在新疆工作期间,以一首《女中校歌》风靡新疆。就是在新疆,她与他初识,经邓发的牵线搭桥。两人最终结缡。毛远新,“文革”后期的风云人物。他不仅照顾毛泽东晚年的起居,而且几乎就是毛泽东卧病后的代言人。在“四人帮”横行之时,他不可避免地参与其间,善恶是非,尽人所知……朱旦华,毛泽民之结发爱侣,晚境如何……毛远新,毛泽东之亲侄,近况怎样……请看本刊专稿。.,, ,,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思想”(或“毛泽东的思想”),这个术语至少有三个不同的意义。第一,它可以用来表示毛泽东漫长的一生中他的质朴的思想。显然,这些思想分别是他各个时期著作的源泉。第二,从五十年代到毛泽东逝世(或者甚至直到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止,它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即任何时候都被视为正统的学说。这一学说集中在1951年后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和其他公开出版的毛的讲话及著作中,文革时期作  相似文献   

11.
伟人已去,思想长存。毛泽东之所以一直并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毛泽东有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美国学者弗朗西斯在他的《毛泽东的辩证法理论》一书中指出:“毛的著作的中心内容就是关于人和人道主义(就其是关于人以及人与他人在社会中的关系而言),特别是他的辩证理论的目的是通过改变社会结构来改变社会,改变人们的生活”。察其观点,把毛泽东思想归结为人,虽欠妥当,但他把注意力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准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迈出的第一步,是从湘赣边秋收起义受挫后“引兵井冈”开始的。在此之前,他已萌发了到农村开展武装斗争的“上山”思想。本文试就毛泽东“上山”思想的渊源、付诸实践的起点,以及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关系等问题谈些看法。 一、毛泽东“上山”思想产生的渊源 毛泽东萌发去农村开展武装斗争的时间,可以确定为1927年年中。马日事变后,革命形势日趋紧张,客观上要求共产党人寻求新的革命出路。中央和湖南省委的一些同志(如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董必武等),开始提出“上山”问题,但以毛泽东最为突出。第一,他提出“上山”主张早。据目前发现的史料,党内最先提出“上山”问题的,除瞿秋白外,就是毛泽东了。第二,他提出 “上山”的概念明确。据袁任远回忆:马日事变后,毛泽东在武汉召  相似文献   

13.
彭艳  李瑛 《湘潮》2012,(7):16-19
毛泽东有很多兄弟,他与他们都有着深厚的感情,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回忆。 “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人民”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在上屋场毛泽东故居毛泽民的卧室,他久久凝视着挂在墙上的毛泽民的照片,深情地说:“这是我的四弟润莲,这张照片很像。”说完毛泽东便陷入了痛苦的沉思,久久不语。  相似文献   

14.
焦宝玉 《世纪桥》2005,(9):40-43
毛泽东3次把他写入诗词之中。红军时期,他声名显赫,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齐名,人称“朱、毛、彭、黄”。  相似文献   

15.
《天津支部生活》2013,(10):40-40
1921年12月,毛泽东和弟弟毛泽民第二次来到安源煤矿。在专为工人子弟办的一所学校里,毛泽东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工”字。他解释说,上边的一横是“天”,下边一横是“地”,中间的一竖代表工人阶级自己,工人是站在地上,顶天立地,整个世界都是工人们的。在这期间,毛泽东还在给湖南长沙人力车夫上的夜校课堂上,打了个比方。他在黑板上先写了一个“工”字,又在旁边写了一个“人”字,然后,他微笑着告诉车夫,如果把“人”字放在“工”的下边构成了“天”字,如果工人团结起来力量可以顶天。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说: “我一个人吃了不舒服啊!” 1960年到1962年3年自然灾害期间,一天毛泽东对他的警卫说:“我不吃猪肉和鸡子,猪肉和鸡可出口换机器。我看有米饭,有青菜,有盐有油就可以了。”并教育警卫们要和他一起度荒还债,严禁大吃大喝。但是警卫们担心毛泽东的身体,劝他还是吃点肉,毛泽东坚决不同意。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和朱德,自1928年朱毛红军在井冈山会师以来,这两个名字便紧紧联系在一起。我军的两位主要创建者,密切合作、风雨同舟长达半世纪之久。毛泽东曾说:“朱毛朱毛,没有朱哪有毛?”晚年他依然再提:“我是朱身上的毛,朱不能没有毛,毛不能没有朱。”朱毛会师创建的红四军,对红军的创建和发展乃至中国革命的胜利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28年4月下旬,朱德和毛泽东两双巨手在井冈山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从此开始了他们之间长达48年的亲密合作。“朱毛”的旗帜成了革命者的共识和团结的象征。朱德曾经诙谐地说过:“朱离不开毛,朱(猪)离开毛过不了冬。”“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也说过:“朱毛朱毛,朱德和毛泽东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毛泽东出席了中国共产常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和代表们向大会报告了各地的工作。他在会上“很少发言,但他十分注意听取别人发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和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会代表除少数原住上海的人以外,毛泽东及其他代表以北大师生暑假旅行团名义住在法租界蒲柏路博文女校.据李达回忆:“毛  相似文献   

20.
1943年10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由毛泽东撰写的社论,透露了林彪到重庆与蒋介石会谈的消息.这件事的内幕,因为其影响甚小,所以至今知道的人也不多.蒋介石的本意,不是会见林彪,而是会见毛泽东.早在1938年12月6日,蒋介石在广西桂林约见周恩来时,就曾提出“约毛泽东会谈”.1942年8月14日,蒋介石在重庆再次约见周恩来,突然旧话重提.他说,国内问题要弄好,敌人不足惧,问题在国内,想在兰州转西安时,在西安同毛泽东谈谈问题.周恩来与蒋介石会见后,立即将会见情况和蒋要见毛之意电告毛泽东,并果断地建议“毛不 见蒋”.那么对蒋介石的邀请如何作答呢?周恩来提出了三种设想:第一,以林彪代毛泽东同蒋会面;第二,以朱德代毛泽东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