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志斌 《法制与社会》2012,(12):121+123
刑讯逼供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是长期以来的客观存在,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对于司法工作人员刑讯逼供,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案件具有侦查权。在查办刑讯逼供案件时,怎样形成科学的侦查方式,排除"口供是证据之王"的传统侦查思维,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刑讯逼供案件查办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刑讯逼供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追诉者对被追诉者采取肉刑或变相肉刑的方法逼取口供的行为。我国法律是明确禁止刑讯逼供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刑讯逼供现象却屡禁不止。本文根据其现阶段存在的原因及危害,从程序保障的层面来阐述对如何遏制刑讯逼供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刑讯逼供这一野蛮的审讯制度在举国上下倡导法治的今天,依然在司法实践中肆虐,并常常致被害人重伤或死亡,造成冤假错案,这不仅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也破坏了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刑讯逼供罪的适当修改虽有很大进步,但在理论上仍存不完善之处,且刑法学界对此罪尚欠更深层次的研究;,鉴于此,笔者探人这一研究领域,试对刑讯逼供这一严重侵犯人权的犯罪行为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一、刑讯逼供的立法变化及评说有关刑讯逼供罪的立法规定体现在:1979年刑法(以下称旧刑法)第136条规定:严禁…  相似文献   

4.
意大利学者贝卡里亚在其传世名作《论犯罪与刑罚》里,对刑讯逼供进行了谴责.时至今日,刑讯逼供在我国所赖以生存的土壤依然没有消失,本文就此现象进行尝试性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界观点提出摒弃刑讯逼供现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最近几天,媒体以"我国多地试点反酷刑,20个省市已允许嫌犯说谎"为题,广泛报道了我国为防止刑讯逼供的发生,在多地进行了反刑讯逼供制度试点,有的地方把原来由侦查人员主动摄像改为被动摄像;另外,约20个省市培训了警察代表的讯问技能,不再要求犯罪嫌疑人"老实交代",而是允许犯罪嫌疑人撒谎,直到其难圆其说后露出破绽。我国现有的反刑讯逼供制度正处于试点和推广的阶段,所以还有着很大的制度完善空间。从中短期的阶段性目标来看,我国应从以下3点加以改进:一是法律制度的规范化。目前,与反刑讯逼供有关的几种法律制度有刑事诉讼法、人民警察法、《公安机关办理刑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查,了解监狱服刑人员对刑讯逼供的认知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受访的服刑人员对于刑讯逼供的法律知识和权利意识不容乐观,其中偏低的受教育程度是重要影响因素;受访的服刑人员相对于普通公众更倾向于反对刑讯逼供;遭受过直接刑讯逼供的服刑人员相对于无此遭遇者更倾向于反对刑讯逼供,其对法院审判、司法现状、司法人员的文明程度更倾向于作出否定性评价。通过分析找出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员采用肉刑或变相肉刑折磨被讯问人的肉体或精神,以获取其供述的一种极恶劣的审讯方法。虽然我国法律已明文规定禁止刑讯逼供,但在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仍一定程度的存在,并且持续侵犯犯罪嫌疑人基本权利,危害正常的司法活动。鉴于此,探讨刑讯逼供的产生根源和遏制具有极大的意义。本文从刑讯逼供产生的思想、历史、法制等方面的原因以及针对这些根源如何采取相应的遏制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刑讯逼供是我国人权保障和法治建设进程的一大绊脚石,其产生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侦查人员主观上仍受一些传统法文化影响,人权和法治观念淡薄,迷信口供且急功近利,这是刑讯逼供的主观成因。客观原因则主要是我国关于刑讯逼供的实体法存在漏洞,以及程序法在制约侦查行为上的失效。基于此,防治刑讯逼供需要对侦查人员进行现代刑事司法理念的教育,纠正他们主观上的错误。此外,需要完善立法,发挥法律的监督作用,使侦查权在法律的框架内合法行使,从而遏制刑讯逼供。  相似文献   

9.
论沉默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沉默权是现代法治国家保障人权的一项重要原则,对贯彻无罪推定原则、杜绝刑讯逼供方面起了催化作用,但在保障受害人权利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司法效率的降低,在我国沉默权能否行得通不仅是理论界讨论的重要问题,更是一个实际的问题。本文从沉默权的概况出发,继而介绍了沉默权的意义,此基础上论述了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若干问题,最后提出了如何构建中国式的沉默权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刑事诉讼中,刑讯逼供取证犯罪时常发生。这说明,我国现有的针对这种犯罪的法律对策效果不大。要制定这种犯罪的对策,必须寻找发生这种犯罪存在的根本原因,最终才能找到遏制的方法。在此,笔者就刑讯逼供的现状,禁而不绝的根本原因和发生的根本原因和针对这些原因如何遏制刑讯逼供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论刑讯逼供的法律障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紧紧围绕刑讯逼供问题展开讨论,指出我国当前刑讯逼供的法律障碍主要存在三种,即末端控制障碍、权力控制障碍、实体控制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遏制刑讯逼供的对策,即促进刑事诉讼立法从末端控制转向源头控制、从权力控制转向权利控制、从实体控制转向程序控制。  相似文献   

12.
刑事案件在侦查阶段的刑讯逼供行为是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此问题虽有法律明令禁止,学者专家及司法界人士也从多方面提出防范措施,但仍然在现实中严重存在且经常“曝光”,甚至在有些地方和部门已经到了见怪不怪的程度。由于刑讯逼供造成了一些冤假错案和引发了不少其他社会问题,使得国家正常的司法程序和司法尊严受到严重损害。有的国家和国际机构还以此在我国人权保护问题上大做文章。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止在案件侦查阶段发生刑讯逼供行为,是当前一个具有相当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有效防止刑讯逼供,根本的措施有…  相似文献   

13.
刑讯逼供在社会主义法制日益健全的今天,是绝对禁止的,但在我国古代,官吏审理案件时使用刑讯逼供却是“家常便饭”,在此不妨根据史料例举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条规定,刑讯逼供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刑讯逼供罪严重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不仅使被审讯的人在肉体上、精神上遭受摧残和折磨,而且往往是造成冤假错案的重要原因之一,直接影响司法公正。基于此,2012年3月14日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  相似文献   

15.
本文紧紧围绕刑讯逼供问题展开讨论,指出我国当前刑讯逼供的法律障碍主要存在三种,即末端控制障碍、权力控制障碍、实体控制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遏制刑讯逼供的对策,即促进刑事诉讼立法从末端控制转向源头控制、从权力控制转向权利控制、从实体控制转向程序控制。  相似文献   

16.
马凤祥 《法制与社会》2011,(12):285+287-285,287
我国《刑法》第247条规定了刑讯逼供罪,这对于防范刑讯逼供造成的冤假错案和保护公民合法的人身权利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使得刑讯逼供屡禁不止,损害了法律的权威,使得人民群众对整个社会的司法公正产生了怀疑。本文从刑讯逼供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入手,寻求防范刑讯逼供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使用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虽然我国法律已明文规定禁止刑讯逼供,但在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仍然存在。刑讯逼供损害正当程序的价值目标,违背无罪推定原则,严重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伤害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格尊严,同时刑讯逼供也极易造成冤假错案,造成人们对执行司法制度的对抗心理。因此必须要通过提高司法人员主体素质,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加大刑事诉讼的司法投入,强化对刑讯逼供的外部监督力度,强化刑讯逼供司法人员的法律责任等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和消除刑讯逼供。  相似文献   

18.
贺艳青 《法制与社会》2011,(30):296-296
基于近牟来因为刑讯逼供等非法获取证据造成了一些冤假错案而产生的现实压力,有学者建议在新刑诉法修改中进一步完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本丈通过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我国实施现状的研究,比较借鉴国外制度与实践经验,对构建和完善我国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邓乔华 《法制与社会》2012,(15):165-166
刑讯逼供现象在司法实践中屡见不鲜。刑讯逼供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损害了司法公正,妨害了程序正义,极易造成我国的司法腐败,并会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为此,在新刑事诉讼法出台的背景下,本文重新对刑讯逼供现象进行了认真的法律思考,深刻分析刑讯逼供存在的原因,揭示刑讯逼供的危害,研究探寻刑讯逼供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0.
刘林呐 《中国检察官》2001,(5):20-20,22
云南民警杜培武惨遭刑讯逼供,被判死刑,后又无罪释放。该事件震惊全国,云南连续公布了若于决定和措施,整肃刑讯逼供的违法行为。云南省人大做出《关于重申严禁刑讯逼供和严格执行办案时限规定的决定》。云南警方已设立了六道防线,其中包括审讯犯罪嫌疑人时,应有两名以上警察在场,在场警察不制止刑讯逼供要负连带责任;审讯场所要张贴“严禁刑讯逼供” 的警示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