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可分为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是指某一个人、群体、地区的收入水平和实际生活水准低于社会上其他个人、群体、地区的状态。绝对贫困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在长时期内无法获得足够的劳动收入来维持一种生理上要求的、被社会文化所接受的、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本文主要从后一种意义上研究贫困问题。国际公认,人体需要的最低人均日摄入热量为2100大卡,如果不能保证这个水平、则表明绝对贫困的存在。按照这个标准,目前世界上尚有11亿人为绝对贫困所困扰。我国农村的贫困是旧中国遗留…  相似文献   

2.
治理相对贫困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其前提是准确识别相对贫困群体和精准测量相对贫困程度。相对收入贫困、多维贫困、增长性贫困和主观贫困是海外学界研究相对贫困的经典视角。相对收入视角将个人或家庭收入与国民收入中位数的特定比例相比较,以此确定相对贫困人群及其分布。这种方法简单灵活但维度单一。多维贫困视角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相对贫困人口的贫困状况,其核心步骤是多维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各指标阈值的确定。增长性贫困视角来源对增长与减贫关系的反思,这类研究主张将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公平和培育贫困人口能力有机结合。主观贫困视角承袭了贫困心理学的研究传统,注重相对贫困群体的自我感知和阶层定位,但因其充满主观色彩而遭受诟病。鉴于中国贫困治理议程已由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转向治理相对贫困,对海外相对贫困识别方式展开谱系梳理与前沿追踪,能够为学界探讨中国相对贫困治理问题、精准测量和识别相对贫困人口、绘制中国相对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贫富差距是市场经济高效率发展和人与人之间平等竞争机制的必然产物,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阶段。社会高效率的发展需要人们持久的竞争动力。正是由于有差别,人们才去努力奋斗,争取与他人的平等,争取超过他人。由此,竞争和高效率必然打破事业上的绝对平等,形成新的贫富差别。在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平等机会的情况下,各人努力的程度和付出的劳动不同,以及一些外在原因的作用,这种不同程度上贫富差别的存在是必然的,取消或人为地抹煞这种差别,将导致人们竞争积极性的丧失,使社会失去活力。可问题是,由于寻租收入以及改革不配套而形成…  相似文献   

4.
四、社会分层说 社会分层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但它本身却直接体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并且这种不平等不可避免会对社会结构体系产生一定影响,引发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冲突。彼得·布劳曾指出:“居于不同社会位置——有着不同的背景和利益、不同的角色属性和期望——上的人们之间的社会接触常常会引起摩擦和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5.
社会稳定: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和发展需要有一个也必须有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如果没有社会的稳定,那就意味着改革和发展进程的中断;意味着已有的改革和发展成果的丧失;意味着人民的生活要陷入苦难的状态之中;意味着综合国力的削弱。复杂的时代条件,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并进而对中国的社会稳定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就业的压力;贫困问题;贫富差距明显拉大;社会安全网的薄弱;社会焦虑现象的存在。为了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应当做:确立起基本立足点;大力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保证民众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和基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尽可能地实现充分就业;形成一个公正的社会分配结构。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13)
健康不平等普遍存在,是社会不平等的一个方面,社会发展不但没有减小健康不平等程度,反而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而加剧,即上层社会人群拥有比下层社会人群更好的健康状况。社会分层会通过各种因素影响不同阶层群体的健康状况,想要解决健康不平等问题,仅仅是提高医疗水平和改善贫困是不够的,还应该从改善社会不平等处着手,那样才能达到减小健康不平等程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王春华 《求知》2007,(1):46-46
王春华发表文章认为,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感受和认识,人们自己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行为,无疑都是一个社会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心理体现。人们对构建和谐社会活动如果认可,那么从心理到行动都会赞赏和支持构建活动;如果人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活动心理上不认可或者反感,那么就会在心理行动上有所反应,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8.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公平与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导致了居民收入分配方式与收入分布结构的变化.从经济发展的实效来看,这种收入分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然而,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这意味着城乡居民受益于经济发展的程度是不同的.这种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平等变得越来越严重,并且进一步导致获取收入机会的不平等性和社会的不稳定.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在较大程度上有损于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最终也将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中国社会总体上是稳定的,但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很多,对社会稳定问题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形成和强化"不稳定幻象"。不存在绝对的社会稳定,社会只能是相对的稳定。要维护和保持我国社会的持续和谐稳定,必须多措并举。  相似文献   

1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非意味着我国贫困问题的彻底终结,后小康时代我国减贫工作将面临重大战略转型,即由整体性消除绝对贫困转向持续性化解相对贫困。聚焦相对贫困治理,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路向选择,是消减返贫和新致贫风险的现实要求,是破解"精神贫困"与"能力贫困"难题的应有之义,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保障。应以综合协同思路凝聚治理合力,实现贫困治理由"超常规"向"持续性"转型,协同推进贫困治理与区域综合开发及社会保障建设,巩固"扶志扶智"长效机制,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着力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民 《学理论》2008,(13):66-67
如果片面地而不是全面地、表面地而不是抓住根本地看问题,就会以为改革至今,中国的社会平等程度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现在海内外有不少人正是这样看的,以至在关系中国改革与发展之战略方向的若干重大问题上出现了一些不正确或不得要领的随意的议论。此其一。其二,平等一词从来含义复杂,但不少人未加详察,以至谈平等问题,不仅缺乏历史的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柳建坤  赖世文  张云亮 《青年研究》2023,(5):56-68+95-96
体育锻炼是有益于青年发展的生活方式,而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不平等会造成健康不平等。利用2010—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八期相关数据,刻画青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变化轨迹,进而考察社会经济地位对体育锻炼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年的体育锻炼行为具有明显的阶层分化特征,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强化体育锻炼的阶层不平等;在国家政策干预的作用下,青年体育锻炼行为出现阶层“平等化”的趋势,特别是扩大公共资源投入可以降低体育锻炼的阶层不平等程度。建议在推进全民健身事业的过程中,着力提升青年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失去社会公正,必然对社会发展产生有害的负面的影响。它意味着社会基本制度的畸形安排,市场经济基本准则的破坏,发展活力的丧失,民主化进程的延缓或扭曲,社会安全程度的降低。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着不公正现象,为保证社会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必须阻止天平倾斜。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中国1996-200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和面板协整方法对教育不平等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期均衡关系及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教育不平等的减小并未促进收入分配差距缩小,而教育扩展有利于控制收入分配差距,二者作用效应的不同一方面源于劳动力市场改革、教育回报等因素,另一方面源于教育不平等减小、教育扩展都还不够。(2)教育不平等减小、教育扩展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差距的机理,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教育扩展水平和足够低的教育不平等程度之上,这意味着促进教育公平是一个长期过程。(3)就政策建议而言,完善教育财政体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对低收入群体的教育扶持、劳动力市场改革等有助于形成良性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西欧社会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英君 《理论探索》2011,(5):98-102
效率与公平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社会的两种价值取向,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协调统一是人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西欧国家的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基本实现了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均衡发展,它们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的措施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些启示包括:建立有利于公平分配的税收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公平的教育体制,建立成熟的民主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企业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企业为社会提供产品,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培养人才,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在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有大型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党执政的经济基础,担负着发展民族工业、创造财富、扩大就业、维护稳定、保护环境、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责任。没有和谐的环境,就没有企业的发展;没有企业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与绝对贫困治理不同,相对贫困治理并非仅从物质层面消除贫困和缩小收入差距,而是一项以普惠性政策助推和社会进步变革的方式实现全体人民物质和精神层面同时富裕的系统工程。已有研究多聚焦于相对贫困概念、表征和社会后果等,对其类型有所探讨,但存在交叉和兼容,且机制提炼不足。根据“个体内在禀赋-社会外部支持”分析框架,本研究将相对贫困划分为外部抑制型、内源诱发型、双弱型和双强型四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党政统合下的“感知-增能型”学习和“接收-迭代型”学习的双重学习模式。两种学习模式并非独立,而是以串联形式协同推进相对贫困治理。研究对不同主体在相对贫困治理中的角色与互动机制进行分析,超越了党政统合治理模式自上而下的单向解释,亦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内部和谐建设十分重要。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如果党组织的内部不和谐,势必影响各项工作的开展,影响社会群体的分化,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各级党组织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强领导核心,一方面要全力抓好社会和谐的建设,另一方面要重视抓好自身党内和谐的建设,努力做到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真正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者、示范者和推动者。  相似文献   

19.
人情世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这些知识大半来源于与不同人群的社会交际,也来源于社会冲突与社会发展。在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情况下,人情世故能够帮助我们缓和与其他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比较容易让其他人感到与我们交往的愉悦感与建设性。这里我列举出我们每个人也许都能用到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人情世故,因为我发现,这些人情世故经常被年轻的朋友忽略。  相似文献   

20.
《求知》2008,(9):46-46
魏杰、叶榕在最新出版的《理论前沿》撰文指出,有三大因素影响和决定社会公平度:1.机会均等。如果破坏机会均等,则容易造成社会不平等。社会成员若没有得到相同的发展机会.如教育机会.必然会造成成员间学历水平不同,获得个人收入的能力不同,进而造成贫富分化.形成社会不平等。2.责权利的对称性。每个社会成员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