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年3月14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会前夕,《反分裂国家法》以高票通过。近年来,台湾当局加紧推进“台独”分裂活动,尤其是图谋通过所谓的“宪政改造”,以所谓法律形式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的活动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这部法律把我们国家过去20多年来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加以法律化。绝不是所谓的“对台动武法”,更不是“战争动员令”。而是一部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促进和平统一的法律。是一部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法律。是一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法律。  相似文献   

2.
一、“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内涵(一 )“依法治国”的内涵。依法治国就是“根据法律治理国家”或“按照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 ,即“法律的统治”。它是国家权力机关为维护国家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而制定的带强制性的法律、法规、规章 ,用以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政治行为。依法治国是一种历史必然 ,是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法的产生是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随着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随着私有制在生产已有剩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社会结构由于社会的大分工而开始分裂为阶级 ,法是国家与法制在…  相似文献   

3.
漫议县人大工作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赵令煌县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一府两院”是国家执行机关,人大对“一府两院”实行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同志不敢大胆行使监督权,这已成为当前人大工作迫切需...  相似文献   

4.
新闻传媒以“老百姓”作栏目的很多 ,如“百姓话题”、“百姓茶坊”等。把立足点放在老百姓中间是不错的 ,但“老百姓”只是一种通俗说法 ,而不是法律语言。在我们这个法制观念还不浓厚的国家 ,传媒还是多用“公民”二字为好。“公民”作为一种法律语言的突出特征是“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 ,与官本位的法权意识相比 ,要进步得多。在我们国家 ,“平等意识”比“平民意识”更为重要。建议多用“公民”二字  相似文献   

5.
刘建军 《求实》2003,1(Z1):33-35
一、国家主权内涵的界定 何谓国家主权?自国家主权理论产生至今,古今中外诸多思想家和学者对国家主权作了各式各样的诠释和理解,见仁见智,各有千秋。在政治学领域,素有“国家主权理论之父”美誉的J·布丹认为“主权是对公民和臣民的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我国国内较权威的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认为“主权是一个国家拥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认为“主权是构成最高仲裁者(无论是个人或组织)属性的权力或权威,这类仲裁者对作出决策以及解决的政治体系内的争端具有某种程度的最终权力”。 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领域,鲜有对国家主权作解释,但并非绝对没有,国内《国际政治大辞典》即把国家主权理解为“每个国家在不破坏其他国家权利及国际法原则和规范的情况下,有权独立处理本国对国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在国际法领域,有关国家主权的定义繁杂纷纭,兹举几例:《奥本海国际法》称“主权是最高权威,这在国际上并非意味着高于所有其他国家的法律权威。而是在法律上并不从属于任何其他世俗权威的法律权威”。《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主权可以解释为论述国家制订决策过程中的最高监督或权威和阐明维持秩序之规则(对内主权或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依法执政”,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政党理论的重大发展,标志着党的执政方式的重大转换。实现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办事的统一,在认识和实践上需要解决好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领导党与执政党、党的领导与国家法律、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的准确定位及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领导依法,依法领导,这是“依法治国”方略和“政治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而要真正实现领导方式和领导手段的法治化,必须做到如下转变:一、变政策主治为法律主治法治的基本精神是依法治国,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在法治国家,政策与法律之间是有严格界限的,党的政策不能直接向人民群众发号施令,只有通过立法机关上升为国家意志变成法律,才具有国家强制力,否则它只是党的规矩而不是社会规范。政府的政策也只能在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起作用,更不能超越和代替法律。因此,政策主治是人治的残余影响,法律主治是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中国共…  相似文献   

8.
论法治之法     
有法制不一定能实现法治;法治必须是“良法”之治,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究竟什么是“良法”?“良法”即法治之法,它是我们在建设法治国家中必须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具备民主、科学、道德属性的法律,才能称得上是“良法”,即法治之法。  相似文献   

9.
孙蕊 《党史博采》2005,(2):18-19
司法,在英文里通常的表述是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直译为"公正的实施"①,是法律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国家权力通过法律适用形式在社会纠纷解决领域进行的活动,是国家"为当事人双方提供不用武力解决争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秦颖慧 《唯实》2002,(7):41-43
什么是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的标准是什么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 ,讨论这个问题、并尽量弄清它 ,意义重大。“公正”二字 ,从字面上理解 ,就是公平与正义。“司法公正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 ,为解决各类社会冲突而追求或持有的一种法律理想和法律评价。它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处理各类案件的过程中 ,既能运用体现公平原则的实体规范 ,确认和分配具体的权利义务 ,又能使这种确认和分配的过程与方式体现公平性。”[1] 从社会主体的主观评价看 ,司法公正是社会主体对司法主体将法律平等地适用于相同的行为而得出相同结果的一种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11.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陆港两地的区际法律冲突属于特殊的单一制国家内的、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存在于不同的法系中、没有统一的协调机关的区际法律冲突。解决陆港两地区际法律冲突的基本原则是“一国两制”原则和保障正常的区际民商事交往原则,基本途径是通过冲突法和制定统一的实体法来解决。  相似文献   

12.
张帆 《求实》2001,(Z1)
法的渊源的分类问题直接涉及立法体制和法的实施 ,目前这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拟就此作些探讨。一、关于遗漏①无论哪家观点 ,都按“宪法、法律、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顺序来概括表述正式法源的分类 ,但都没有说明为什么要在“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后加“其他规范性文件”而不在“法律”后加“其他规范性文件”。显然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发布的决议、决定中 ,有一些是规范性文件 ,这些文件当然是正式法源 ,据此 ,“法律”可改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为什么不…  相似文献   

13.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将党的十五大报告关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论述载入我国宪法,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表明党在新时期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行政机关运作方式的基本特征,同样体现了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不可动摇的主体地位。一、“治民”与“民治”在有些人看来,法律是管老百姓的,法治就是“治民”。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加强法律的宣传教育,使每个公民自觉地学法、知法、守法。但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是“民治”,而不是“治民”,这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这一命题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内容,具体可以分解为三部分:“中国特色”表明了法律文化的民族性。它是由中国的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和法治实践所决定的。“社会主义”表征了法律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发展,当代中国所要建立的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这是由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  相似文献   

15.
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法学家哈灵顿曾经说过:一个国家如果政府的权力在法律之上,这个国家就必然是一个“人的王国”;如果政府的权力在法律之下,这个国家就必定成为“法律的王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法治政府中,政府的产生和行为都必须有法律作为依据。2004年1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贯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4,(24):18-18
宪法是一国法律的“母法”,是根本大法,是法之统帅,是整个法律体系获得权威与效力的最终源泉。在一个国家的法律大家庭中,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和法律权威。如果宪法权威缺失或遭受严重冲击、宪法规定无法兑现,必然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法律体系的权威与推行,整个法治大厦将失去根基,法治国家将会沦为美好的空想。这就是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  相似文献   

17.
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法学家哈灵顿曾经说过:一个国家如果政府的权力在法律之上,这个国家就必然是一个“人的王国”;如果政府的权力在法律之下,这个国家就必定成为“法律的王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法治政府中,政府的产生和行为都必须有法律作为依据。2004年1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建设法  相似文献   

18.
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国家法律还很不完备,党和国家把建构法律体系确立为法治建设优先考虑的目标。从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提出建立“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构想,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规划,建构法律体系被提升为国家法治建设重中之重的任务。经过30多年的持续努力,我们完成了很多国家需要一两百年时间才能完成的立法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但是,建构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     
我国的依法行政,可以界定为:各级人民政府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推行公共行政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法律实施的活动。甘藏春等撰文指出,依法行政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依法行政是对行政主体即政府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要求,而不是对行政相对人的要求,是治“官”,而不是治“民”的。在我国,既不可将依法行政等同于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监督,也不能将依法行政等同于依法治国。 二是依法行政中的“行政”是行政意义上的行政,即国家行政或公共行政。是指一定的国家组织(行政机关)为实现国家职能、维护公共利益,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规范,对国家行政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  相似文献   

20.
现代领导是处于法治社会中的领导。领导者(集团 )的领导行为与“法治”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 ,针对领导层目前的一些思想观念 ,探讨在领导活动中贯彻法治精神 ,完善领导方式 ,实现领导行为与法治要求的统一 ,这对领导科学的研究和领导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批判法律“虚无论” ,明确法治在领导活动中的意义“法律虚无论”、“法律工具论”是妨碍建设法治国家的传统观念和理论 ,这种观念视法制为可有可无 ,随领导者主观意志而兴废。或者 ,把法律仅仅看作是统治的手段 ,是阶级斗争工具 ,从而实质否定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