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于丹 《红旗文稿》2014,(10):30-32
正主持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和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如果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就会失去活力、走向衰弱。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清醒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本期讲坛请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教授,和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于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应当很好地珍视、保护和传承。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电视传媒应该坚守这种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战后的香港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种较具包容性的空间。刘以鬯香港的文学活动不仅延续了在大陆难以存身的种种中国文学传统,让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自觉接通了与中国文学、世界华文文学的联系,而且以极强的"在地性"的现代主义文学探索,沟通了上海、香港这两座现代城市的文化资源。将此时期香港文学置于战后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现、当代"中国文学的内在联系以及一体相关性无疑会引起许多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4.
本章讲述了“什么是文学”这个文学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从三个层次来探讨;第一个层次,论述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着重弄清文学和其它意识形态的共同本质;第二个层次,论述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着重探讨文学区别于科学和其它意识形态的特征;第三个层次,论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着重探讨作为一种艺术的文学与其它艺术的区别。在讲述上述三个层次的问题时,突出地讲到了文学的源泉问题、文学的审美特质问题,形象性问题、真实性问题和典型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因马克思主义的融入而枯木逢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当前,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而且将影响到中国的发展方向、道路和未来。一、澄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  相似文献   

6.
郗戈  张梧 《理论导报》2015,(2):62-6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关键在于集传承、创新于一体:以文化传承涵养文化创新,以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传承,以创造性转化推动创新性发展。树立传统文化转化的标准。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转化的合理标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7.
教子无方     
李强 《党史文汇》2004,(8):44-45
教子须有方,而且须有好方子,但是,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我现在是处于无方以教子、有养无教的尴尬境地,长此下去恐怕孩子会沦入“没有教养”者之列,为此而深感苦恼。中央现在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抓得很紧。这是好事,我是衷心地拥护。但是怎样抓、抓些什么,却着  相似文献   

8.
《世纪桥》2015,(7)
本文分别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方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努力方向四个方面,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传承、创新中华传统文化问题上的态度。这些论述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有助于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散文从"五四"时期就开始了多种流脉的发展.台湾五六十年代的散文传承"五四"传统是多脉并流的,而且绝大多数在大陆文学史观念中并非主流,却成为了台湾散文的主导力量.这表明对"五四"新文学可以有不同侧面的继承,并流变出不同条件下的主流文学状态,这也正是此时期台湾散文的文学史意义所在.而开放的地域性、始终立足于文学层面的社会使命感、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新文学双重传统的继承发展、以及追求散文现代化的努力,使得台湾散文突破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压抑,不仅留下了传世之作,而且成就了众多散文名家、大家.  相似文献   

10.
《实践》2015,(6)
<正>近几年来,"全民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此,李克强总理表示,"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一种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总理还指出,当前我国全民阅读量逐年增加,这是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一是企业文化建设弱化的现象需要改变。随着投资规模、产能规模和技术更新的加速,企业原有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可能会因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发生改变;随着生产力发展对提高劳动效率的要求,员工的劳动强度、精神压力都有所增大,缓解疲劳所需的时间将会延长,这时,企业如果没有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对文化建设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企业的文化建设就会弱化,企业文化的传承、创新就会受阻。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内部环境和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相匹配。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既要传承科学管理的文化传统,更要倡导“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2.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坚持"文化传承,彰显特色"的基本原则。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好乡土文化保护是传承和弘扬老天津卫文化的重要举措。"半城市化"模式对地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的冲击,乡土文化传承面临着后继乏人、传承断裂,乡土意识弱化陷入身份认同危机,文化自觉的缺失导致破坏性建设的文化灾难等问题。面对乡土传统与城镇化建设相遇的种种纠结和冲突,作为传统文化之乡,天津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启动了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和乡土历史文化研究行动,相关政策措施逐渐完善,投入不断加大,在继承与创新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传递"中国梦"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3.
向颖羿 《当代贵州》2022,(10):13-13
贵州,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民族文化,近年来,良好的文化环境带来了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兴盛,在贵州当前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为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增添了一抹文化亮色.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松桃苗绣项目传承人,促进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与创新是我的职责所在."全国人大代表、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石丽平...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平台,对培养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和实现理论创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资源重复投入、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和教育质量亟待提高等问题。因此,基于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为引领,以地域和办学类型为特色,结合开放式非线性教育模式,发挥传统文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驱动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供给,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弱势群体伦理关怀思想的基本内涵是同情弱者的苦难处境、肯定弱者的物质需要、尊重弱者的生命和尊严。这一文化传统,为解决当代中国的弱势群体问题提供了伦理文化支持。但由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具有道义论和工具论的双重特质,所以必须在价值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其传承原则,首先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框架内进行,二是要在把握其核心精神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其传承路径则既要进行制度建设,也要进行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16.
红色基因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先进理念、英勇斗争和崇高精神,对于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甘肃作为革命老区,拥有着丰厚的红色资源和优良的革命传统。在新时代背景下,甘肃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基于此,探讨甘肃红色基因代际传承的价值、困境及推进路径,旨在实现甘肃红色基因代际传承的良性循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振云 《理论学刊》2006,(12):124-125
在今人的心目中,“小说”是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而存在的。然而,这种“现代小说观念”并非源自我们自己的文学乃至文化传统。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小说”的内涵恰恰在于它的字面意义,即“小”与“说”的语词涵义,更多地隐含着一种“崇大抑小”的价值信仰和审美观念,其本质乃是一种处于边缘状态的话语及其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18.
赵明华 《学习导报》2013,(14):21-22
我从小深受原生态瑶族文化的熏陶和洗礼,那时就有一个梦想,就是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长鼓文化。我是第三代长鼓舞传承人,大伙都叫我“长鼓王”。在全国上下都在探讨各自梦想的时候,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也想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说出自己的梦想。  相似文献   

19.
熊艳  成燕 《求实》2013,(Z1):257-261
<正>高校与文化有着天然联系,地方高校应承担起传承创新革命传统文化的使命。本文首先对革命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进行解析;继而从推进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传播中华民族特色文化,引领革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改造革命传统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发展、体现革命传统文化和谐特征,处理革命传统文化传创中的三个关系等角度阐述地方高校在传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最后指出革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学的悄然兴起给文坛带来活力,也给传统的文学观念带来挑战和变异。作为一种文学形态,网络文学体现了后现代语境下文学艺术的特质,关于网络文学的存在价值各方说法不一。文章试从网络文学接受上的颠覆传统和创作上的自由创新来观照网络文学,分析后现代语境下网络文学的创作和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