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新时期提出来的一个发展新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这突出表现在它在发展的思维范式上实现了重大转移、在发展的内涵上不断丰富、在发展的依靠力量上准确把握、在发展的目标上进一步落到实处和在新时期政府的建设方向上倾向于服务型政府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杨晓宁 《实践》2009,(6):18-19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3.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这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时期要坚持的"六个必须"的原则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科学人才观,努力建设高度的"三个文明",善待自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需要.笔者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几个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5.
陈琳 《湘潮》2007,(10)
科学发展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全面、深入、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对于我们学习、理解和树立科学发展观,并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是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关于发展问题的深刻总结.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进一步认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实践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把握宏观调控的各项目标;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抓紧研究制定统筹兼顾的政策和规划;尽快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由传统的粗放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由实物资本增长决定论向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增长决定论的转变;同时,要加强宣传舆论引导,创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良好氛围与环境.  相似文献   

8.
促进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大学生要牢固树立并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握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朱孔来 《理论学刊》2006,(10):77-7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至2020年要达到的一个阶段性目标,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性理论,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和目标方向,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是“目标与理想方向”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关系。就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而言,无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为了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就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而言,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要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10.
张学森认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标诉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进一步深化。2.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新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1.
列宁、斯大林时期苏共基本代表和保持了先进性。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逐渐丧失了先进性。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彻底丧失了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从苏共执政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看出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努力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 林述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次全会高屋建瓴、深谋远虑地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组织局”是效仿俄共(布)、联共(布)中央领导体制的一个产物。它在中共党内几度设置,并不等同于中央组织部,其职能范围、人员构成等相当于处理中央日常事务的工作机构,但实际上其功能未能完全发挥。中共中央组织局曾经作为党的中央领导体制的构成部分,对它的建立、发展、沿革进行梳理,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会的到来,增强了党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民主政治建设、公共舆论引导和社会动员方面的能力,但网络信息的急速传播对党的执政根基巩固、社会维稳和党员个体素质提升等方面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党的执政过程趋于复杂化。在网络社会不断崛起的背景下,党的执政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面临的问题依然还有许多,当前,要进一步提升执政能力,党必须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净化网络空间和大力培育网络人才等手段,确保网络信息在提升执政能力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思想变革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的解放是实践的进步。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兴于党的十七大之后举国上下澎湃汹涌的继续解放思想浪潮,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深广天地的开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进程中,继续解放思想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的进程,就是对社会力量不断进行整合的过程。从历史—现实的维度与合法性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组织基础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基础不断增强的过程。尤其是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原有的力量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这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大胆进行理论创新,提出新的政治思路,基本解决了这个新问题,因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基础,增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科学世界观 ,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党是否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最高检验标准 ,就看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执政的基础是群众。民心所向 ,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党员干部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讲正气的中心内容 ,在实践党的宗旨上 ,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乡镇政府存废的抉择置于历史的背景下考察具有可靠性和可预测性。乡镇企业产权改革将推动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型,同时加剧后乡镇企业时代乡镇政府财政困难。由于乡镇企业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加之乡镇政府的职能调整并未完成,所以从财政资源配给的角度看,乡镇政府成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具有理论的可行性。这一乡镇政府转型的选择符合其历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关于会计准则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论述伦理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的基础上 ,阐述了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制度和行为准则具有厚重的伦理学意义 ;并探讨了当前会计准则中的伦理意义的缺陷 ,以及将西方会计准则伦理和我国传统伦理相结合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创新,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要有新理念和新思路;必须“胆子要大一些”,要有敢闯敢冒的精神;必须坚持辩证思维,要有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