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道路交通事故与驾驶员血中酒精含量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道路交通事故与饮酒驾车血中酒精含量关系及其法医学意义,为预防、控制道路交通事故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对2005份道路交通事故肇事驾驶员血酒精鉴定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性研究。结果饮酒驾车以男性为主,女性饮酒驾车出现醉酒驾车的比例与男性无差别。市区驾驶员醉酒驾车高于郊区。驾驶员BAC<20mg/100mL肇事导致死亡的比例高于饮酒驾车肇事组(BAC20 ̄79mg/100ML),而BAC≥80mg/100mL则低于饮酒驾车肇事组。结论应降低饮酒驾车和醉酒驾车BAC标准,以利于减少交通事故肇事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贵州省2012年1000例涉嫌酒后驾驶、道路交通事故酒精检案的特点进行分析,为预防和控制酒后驾车提供科学数据。方法在利用Excel及Spss统计软件对涉嫌交通事故肇事者性别、年龄、肇事时间、肇事车型以及对肇事者血中乙醇质量浓度(BAC)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嫌酒后驾驶者男性居多,年龄在20~50岁间占92%。事故多发生于20~24时,以县市区干道为主,肇事车辆为摩托车占46.72%。在1000例乙醇检案中,28.7%为未检出,9.3%为酒后驾车,59.5%为醉酒驾车。结论 2012年贵州省发生的1000例涉嫌酒后驾驶案件中有一定相关特征,可为"酒驾"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血中乙醇质量浓度与神经行为能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血中乙醇质量浓度与神经行为能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文第三版计算机化神经行为测试评价系统(NES-C3),通过自身对照的方式,对233名饮酒者进行神经行为能力的测试。结果 当血中乙醇质量浓度I〉0.157mg/mL时,视简单反应时和数字筛选能力指数有显著性下降;当血中乙醇质量浓度I〉0.204mg/mL时,心算、视觉保留、线条判断能力指数有显著性下降。结论 神经行为能力随着血中乙醇质量浓度的升高而下降,然后随着乙醇的不断代谢,血中乙醇质量浓度的降低,神经行为能力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4.
曹喆;毕璟璐;邱海龙;徐恩宇 《中国法医学杂志》2025,(1):128-129+132
<正>血中乙醇浓度检验是法医工作中常规检验项目,本文通过对1例杀人抛尸案件死者血中乙醇浓度异常升高原因的分析,进一步强调了尸体检验中用于乙醇检验的生物检材的提取及保存注意事项,并简要说明乙醇代谢物在解释血中乙醇来源的重要作用。1案例资料死者刘某,女,52岁。于某年10月20日失踪。公安机关于10月27日将犯罪嫌疑人张某某抓获,张某某供认其于10月20日晚将刘某扼死,次日上午将尸体抛入某村的水井中。10月27日,公安机关将刘某的尸体打捞出井;10月28日,法医对刘某的尸体进行解剖检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中酒精浓度值(BAC值)的推算关系。方法对327位自愿受试者饮酒后测定其血中酒精时浓曲线进行分析,计算血中酒精清除率。结果血中酒精消除呈线性,327例血液中酒精消除线性相关系数为0.985±0.019,最小绝对值为0.98,最大绝对值1.000,消除斜率绝对值平均为(0.136±0.037)mg/mL/h,最小绝对值为0.075mg/mL/h,最大绝对值0.266mg/mL/h。结论血液中酒精浓度的推算可根据线性消除关系回推,血液中酒精浓度按照每小时下降0.10mg进行回推算。 相似文献
6.
血中酒精消除速度与浓度推算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人血中酒精消除速度与血中酒精浓度的推算关系。方法 用呼气式酒精测定仪测定95位自愿受试者饮酒后一定时间内的血中酒精浓度,对时一浓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血中酒精的消除符合线性消除规律,消除线性相关系数为-0.989±0.011,最小值为-0.098,最大值-1.000;血中酒精消除速度为-0.140 mg·ml-1·h-1±0.028,最小值为-0.098 mg·ml-1·h-1,最大值-0.230 mg·ml-1·h-1。结论 血中酒精浓度可依据酒精消除速度[-0.10mg·ml-1·h-1]进行回推算。 相似文献
7.
8.
道路交通事故伤残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道路交通事故致残的流行病学特点,为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伤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年7月至2007年12月间深圳市5100例交通事故伤残人员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研究伤残者的性别、年龄、交通方式、事故地域、致残部位、损伤时间、是否复合伤残等特点。结果在本组伤残人员中,男、女性比例为2.15:1;以青年、中年年龄段比例为最大,占90.3%;交通方式中以自行车、步行为多,共占57.9%;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域伤残者的交通方式存在明显差异;损伤部位中以下肢损伤比例为最高,其次为颅脑损伤,但重残多分布于颅脑、脊柱损伤。结论有必要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交通方式,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行为的法律性质,对完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行为的法律规制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行为的法律性质存在很大争议。本文认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是公安机关履行处理交通事故职责的行为,其法律性质应该是具体行政行为中的行政确认行为。 相似文献
10.
11.
实现了计算机辅助交警绘制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图,以此提高事故现场信息收集及以现场图记录内容的效率和精度。具有基本图形绘制,人体、道路、车辆、痕迹和道路交通设施绘制,标注和文档管理等四大功能。实践表明,该系统在交警部门实际交通事故勘查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法医学的角度,论述了道路交通事故致伤方式推断的方法、特点以及与涉案人员交通行为方式鉴定、死因分析的相关性,强调了致伤方式推断在事故重建及涉案人员责任认定中的重要性。并以3起真实的道路交通事故为例,阐述了致伤方式推断分析的过程,进一步结合碰撞软件对事故进行计算机仿真研究,再现过程表明致伤方式推断的正确性,初步验证了从致伤方式推断入手分析涉案人员交通行为方式、死亡原因的可行性;同时指出对于致伤方式不明确的道路交通事故,可通过事故遗留的制动轨迹、速度等进行计算机模拟研究,对于致伤方式推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关于道路交通事故的定义,《道路交通安全法》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基础上作了修改.从法学和逻辑学的角度上分析,修改后的定义仍然存在着定义不准、概念不清等问题,影响到该法的准确实施.科学定义道路交通事故概念,首先要明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目的和法律特征,其次要明确道路交通事故概念构成的内在要件和外在要件,第三要遵从语词规则.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交通事故处理存在着处理质量不高、公信力不强的情况,其原因在于其警务模式不能适应当前专业化的要求。建立专门的事故处理机构,完善事故认定监督,改进事故处理备勤制度,改善待遇稳定处理人员队伍,引进激励机制促进积极性,完善培训学习制度以图从根本上提高交通事故处理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救济途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将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确定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公安部的部门规章随即取消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复议程序,人民法院不再受理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提起的行政诉讼.这使得关系到交通事故当事人重大权利义务的责任认定没有救济途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一旦错误,将会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危害.从理论与实践上分析研究了交通安全法的这一弊端,提出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