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勤 《长江论坛》2015,(3):80-85
近年来,海内外对中国电影进行研究的热情甚高,"华语电影研究"藉此因缘走近全球人文学术研究的主流。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因其暴起于时代的尖峰,难免出现一些狂飙突进后的迷茫。在中国大陆已跃居世界第二经济体的当下,这一研究领域本身展开了深刻与全面的自我反思。笔者认为,一方面我们可将这一现象视为学术本身走向成熟的标志;另一方面,亦是"华语电影"这一概念自身局限所造成的必然结果。本文旨在以"缘起"、"现状"、"未来"三个层面对当下海外学界华语电影研究的"骚动与喧哗"做一番简要的述评与展望。  相似文献   

2.
周宝芯 《前沿》2013,(4):163-164
通过语码转换和新马华语的使用,新马华语电影向世人展示了新马两国的语言混杂现象。语言混杂现象是多种语言接触与融合的社会自然产物,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语言常态。只有在变化与规范中找到平衡点,一种语言才能具备完善的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3.
近期以来,中国电影对于世界与中国的想象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其实说明了中国本身已经发生的变化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中国电影文化开始和自己的传统有了深刻的转变,这恰恰是一个"新新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进程的新的表征.  相似文献   

4.
猴年到了,掐指一算,提得上串的“进口大片”并无多少,倒是华语电影“猴”劲十足。几位在华语影坛呼风唤雨的人物纷纷集结豪华阵容,蓄势待发,让众多影迷翘首期盼,看来,2004年将是华语电影的又一丰收之年。  相似文献   

5.
“第三种电影”在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鸿 《政策》2003,(11):40-41
任何过渡时代都是艺术的黄金时代。在政治/道德和商业/娱乐电影的夹缝中,作为中国主流电影以外的"第三种电影",在默默地坚守和生长着。当我们被《橄榄树下的情人》这样朴素地展示人性善恶的伊朗电影所打动,被《中央车站》这样细腻地揭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沟通的巴西电影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5,(12)
<正>中华传统文化孕育了华语电影产业的发展,电影在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树立中华民族良好形象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将中华文化与电影结合,推动华语电影走向世界,需要两岸三地电影人的共同努力,携手提升交流热度,增强华语电影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1世纪之后,“全球化”可以说是人人都回避不了的当下现实和一种生存语境。“全球化”作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共同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其进程正在逐渐显示出深刻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国电影——也许应该说是华语电影,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7,(12)
<正>6月1日,第九届两岸电影展"大陆电影展"在台北光点华山电影馆开幕,来自大陆的7部影片,陆续与台湾观众见面。《百鸟朝凤》主演陶泽如、大陆第五代资深导演夏钢、知名导演徐浩峰等电影主创共同出席当天的开幕式。担任台湾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董事长、著名导演朱延平在开幕式上介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从最初的展映、到互相开放市场上映影片,再到合作拍片,这些合作让世界电影人和观众在交流中不断受益。在交流中增进了解中国电影"走出去"是几代电影人的梦想,他们期待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电影了解中国。这个梦想从启动至今可以说初战告捷,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已经大大加强。1982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在意大利举办"中国电影回顾展"集中放映135部中国电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自此,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放映活动都在持续增加,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0.
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新电影表征了当代台湾社会思潮的巨大转向:由乡土转为本土,由中华认同转为台湾认同。反帝反压迫、反思殖民现代性等批判性向度,是早期台湾新电影的乡土意识的主要内容;而继起的本土意识则失去了乡土意识的开放性与批判性,其以族群对立、省籍区隔为基础的电影叙事,反映了一种"反外省"、"去中国化"的台湾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乡土与本土是重估台湾新电影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想类型、身份认同及国族想象,二者在台湾新电影中的对立纠结,也显示了"中国结"与"台湾结"在当代台湾社会之差异互现的结构性在场。  相似文献   

11.
国产战争片作为新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片种,既是新中国电影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更是新中国电影发展的推动者和变革者。从这些影片中,我们不仅可以发现新中国战争片的发展轨迹、时代烙印,还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创作者对战争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2.
"第五代人":自身特点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五代人”:当代中国的新族群 “第五代人”之优势与不足 “第五代人”之“后物质主义”的价值取向 青年文化对社会的“反哺”功能将大大增强 “第五代人”价值观的分化之势 “第五代人”价值观的趋同之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影如何走向市场?怎么拍出叫好又叫座的影片?怎样评奖更能激励影人的创作…… 在新修改的《电影管理条例》生效之际,我们采访了冯小刚、夏刚、冯小宁三位不同风格的电影导演,他们的观点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文笛 《台声》2018,(10)
正海峡两岸电影的交流基础是电影文化,民族特色是两岸电影共有,也是华语电影走向世界的基础,在电影的交流中,我们能够不断地感受到两岸电影观众血浓于水的情谊。通过一场场光与影的变幻交织,海峡两岸电影"交换空间",为观众们呈现一次次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的同时,共同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并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凝聚起两岸同胞的感情。2018年春夏之交的北京和山西,电影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第八届北京  相似文献   

15.
刘翠霞 《两岸关系》2008,(11):66-67
回眸:台湾电影的绚丽与滑落 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陆和香港电影相比,台湾本土电影起步较晚,但不管是20世纪50、60年代的台语片、武侠片,还是60、70年代的乡土写实片、爱情文艺片,80年代的新电影,台湾电影在艺术造诣、市场开拓方面都曾经有过不俗的表现,为中国电影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绚丽华章。  相似文献   

16.
赵金波 《前沿》2014,(11):236-237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电影类型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有别于其他电影类型而独立发展。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全面了解,学习领会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特征,对于电影理论和电影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尚道 《台声》2008,(1):80-83
光从海平线上来1979年后台湾社会逐步走向一种软性权威的时代,台湾电影政策也开始出现松动的局面。但是这种松动却带来了台湾电影作品的进一步堕落,在新电影运动出现之前,台湾电影似乎已经到了所谓的“国片死亡”境地。而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成功出现,给台湾的电影业和当时一群默默无闻的年轻电影人带来了曙光。台湾新电影运动,就如同电影史上其他的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法国新浪潮、德国新电影一样,在主题、形式各方面,发展出另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吴俪蓉 《传承》2009,(8):104-105
在信息全球化及全球化语境的背景之下,电影的多重特性决定了它在具有民族性的同时,也必须具有世界性。作为电影界热点人物的张艺谋将"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完美结合开拓了一条国产电影走向国际化的成功之路,他的电影成了中国电影的品牌。  相似文献   

19.
牧齐 《传承》2010,(28):51-53
是郑正秋编导的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揭开了中国电影的序幕,也是郑正秋创办的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成为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摇篮,更是郑正秋始终坚持"教化大众"的编导理念第一个指明了中国电影的前进方向。少年时代萌芽民主意识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全球化及全球化语境的背景之下,电影的多重特性决定了它在具有民族性的同时,也必须具有世界性.作为电影界热点人物的张艺谋将"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完美结合开拓了一条国产电影走向国际化的成功之路,他的电影成了中国电影的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