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策》2003,(8)
我们说,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  相似文献   

2.
论我党的新"重农"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党立足于科学发展观,提出新的"重农"思想.即重视"三农",提高"民生",维护"民利",关注"民力",改善"民境".  相似文献   

3.
<正>"民专人"是云南省民族中专毕业生们对自己的称呼,来自同一所母校的他们,拥有着在母校学习的集体回忆,传承着共同的民专精神,以"民专人"的集体称谓,一直在努力为云南省乃至全国各个领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扎根边疆,我们都是"民专人""民专人"心眼实,扎根边疆,通常都是十年起。2019年2月7日,大年初三,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举行扩塔(春节)拜年习俗活动的日子。澜沧县街道上由富东、文东、东回、惠民四个乡镇的1000余名群众组成的拜年团,身着盛装,从澜沧县小学  相似文献   

4.
《春秋》褒善贬恶的发生,源于周人道德理性的觉醒。周公制礼作乐,继承并突破了殷人对天命鬼神的迷信,将"敬德"观念融入宗教性的礼乐之中,开启了礼乐的人文化、道德化发展路向。到了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纵横驰骋自我的主体意识与理性思维,孔子修《春秋》而褒善贬恶正是此理性精神的产物。《春秋》褒善贬恶所依据的礼乐伦常上承天道、下治人情,一方面将西周时期与王朝"天命"相联系的集体和外在的"德",转化为与天地万物内在秩序(天道)相联系的个人和内在的"德"(人道),更加彻底地祛除了礼乐之中的宗教性因素;另一方面以个人的自主思想"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确立了中国史学褒善贬恶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5.
"联村自治"是在不变更各行政村原有的组织形式、土地及财产所有权及债权债务的前提下,本着群众自愿、就近便利、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村结合为适度规模的"联村",设立联村党总支和联村委员会,依照村民通过的"联村自治章程"开展村民自治及经济合作活动,从而达到整合管理资源,统筹经济发展,节约管理成本,提升村民自治水平。推行"联村自治",将有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我们应本着先易后难、灵活多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古代的"个人"话语及其本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玉 《思想战线》2004,30(5):99-102
中国古代只有"民"的概念而没有"人"的概念,"民"作为概念和范畴其意义是在和"君"以及"社稷"的相互关系中确定的。人在中国古代始终是第二位的。中国古代的"爱民"与"重民"始终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群体主义",本质上是"君主主义"。中国古代的个人观念与西方的个人观念不是相近而是相反。  相似文献   

7.
任何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执教要有"师德",行医要有"医德",从艺要有"艺德",做官也要有"官德"。我认为,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为民、务实、清廉就是最大的官德。 为民,是官德的核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人员,吃的是百姓饭,穿的是百姓衣,手中执掌的权力来自人民,理应为民服  相似文献   

8.
社神信仰是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遭到西方宗教强势侵袭时,广西博白客家坡头村民为继承传统文化,将"田头社王"改称"福德正神",由"农业神"变身"全能神",与上帝神分庭抗礼。通过不断调适和创新,坡头村社祭习俗在传承民族文化、提升乡民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培育乡民地域认同和互助互惠等方面均有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9.
介绍"调神、温经、通督"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分析指出该疗法的三大特点及优势:重视"调神止痛",提出"以神调神"观点,强调"以神调神"与"以针调神"相结合;强调选穴精当,针刺"气至病所",提出"动静结合"、"宜静亦动"观点;针刺、艾灸、推拿手法三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0.
"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虽是一字之差,却折射出了管理理念的转变。婺城区开展的"由民主张、由民管理、由民支撑、由民监督、由民评定"工程,是农村民主建设的又一次探索。  相似文献   

11.
周末伴着春日午后的温暖阳光,带上家人和好友到西郊团结街道的大墨雨村组住上一两天,尽情享受山间的宁静与祥和,目前已成为一些昆明市民"放飞自我"的首选. 在大墨雨村组,当地村民并不把这些前来休闲度假的城里人称作"游客",而是把他们当作自家人,亲切地称他们为"新村民".新老村民之间的故事,要从2015年开始说起.  相似文献   

12.
孔子"和谐社会"的图景是"大同",前提条件是仁爱,关键是中庸,治理之道是"圣王之治". 扬弃孔子的"和谐社会"观有利于为构建我国当今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单长涛 《传承》2010,(33):48-49
孟子民本思想与其"仁政"思想一脉相通,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倡导"仁政"和"王"道政治。目的是劝告统治者要重视人民、珍爱人民,主张君民同忧共乐。时至当代,孟子民本思想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其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全群艳 《中国减灾》2011,(24):38-39
中国神话强调"治理",而西方神话强调"逃避"。印度神话也强调了神与人的合作,但更多是为了突出神的"救助",而非人的"抗争";希腊神话虽有抗争,但是却依然强调人神对立。  相似文献   

15.
正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民之所安,法之所系。5月24日至25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福建省全国人大代  相似文献   

16.
《小康》2004,(6):3-3
可以预料的是,在中国未来数十年内,中国"新三角关系"将备受关注--所谓 "新三角关系",用通俗一点的语言来描述,就是"官、民、商三角关系"。 "和谐发展"的一个层面就是指"官、民、商三角关系"和谐发展-- 这个三角中,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民"处于相对的弱势、"商"处于相  相似文献   

17.
一、 民 族精 神是 公 民道 德形 成 的重 要基 础 一个民族的精神,既是通过它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塑造的,又对它所生存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环境的未来走向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涵养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了“厚德”的民族性特征。几千年的  相似文献   

18.
老子的"道"不同于古希腊的宇宙生成论,而是将"宇宙"理解为万物,而万物则是由无差等的、全息性的"道"来表征的,因此,"道"就具有了符号学意义.从符号学维度来理解<老子>文本是一个新的视角,从而导出其所蕴含的民本思想和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9.
<正>自古以来,敬业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它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具有深刻的内涵。《礼记·学记》有言,"敬业乐群",这里的敬业主要是指学业的成就。《论语·子路》也说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里的敬业主要是指为人办事之道。《论语·学而》提到,"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此处敬业已经提升到治国的高度。宋代朱熹将"敬业"解释为"敬业者,  相似文献   

20.
劳动者是经济主体.把劳动、劳动力、劳动者视为"生产要素"、"资源",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成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资源"的"配置方式和机制",不利于明确劳动者的权利,阻碍了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