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喻冰 《党史纵横》2003,(10):38-40
1957年的开门整风,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执政条件下为“跳出兴亡周期律”,扩展“民主新路”而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具有开创意义的尝试活动。然而,从5月1日发动整风到6月8日反击右派,在不到40天内,党中央在指导思想上发生180度的大转弯,经历了从整风到反右的重大转折。就像毛泽东在5月中旬所写的那篇文章的原题———“走向反面”一样,由整风到反右这一大转弯所带来的结果,完全违背了整风的最初动机。而且,这一大转弯,一直影响了此后的20年。按照毛泽东的本意,1957年的开门整风,就是要调动各阶层人士参政议政的政治积极性,造…  相似文献   

2.
关于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毛泽东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不是阴谋,是“阳谋”。其实,不管是“阴谋”,还是“阳谋”,总而言之是“预谋”。“反右”本来就是整风的题中之意。在整风中进行“反右”早就在毛泽东的“预谋”之中。“引蛇出洞”是既定方针“牛鬼蛇神与麟凤龟龙并长,这是我们所料到,也是我们所希望的。”许多论著都说,毛泽东没有料到在整风运动中会出现“右派趁机猖狂进攻”的局面。新近出版的由逢先  相似文献   

3.
1957年的开门整风,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执政条件下扩展“民主新路”的一次尝试.尽管这次尝试没有获得成功,但它对于探索“民主新路”所作出的贡献,以及最后走上歧路的教训,却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至今仍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开门整风的实践证明:开放的环境不仅可以使执政党经常听到不同的声音,及时发现和消除自身的毛病,而且还能使它的党员和干部在不同思想的交锋中经受严格的锻炼和考验“民主新路”这个提法是毛泽东在1945年提出来的.1945年7月1日至5日,接受中共中央邀请,黄炎培等6位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访问了延安.回到重庆后,黄炎培发表了《延安  相似文献   

4.
史坤坤 《世纪桥》2013,(14):61-62
“大民主”是毛泽东晚年的一个重要思想。它产生于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极盛于“文革”,终止于改革开放初期。历史上的“大民主”自始至终与中国政治运动相伴,其本身也加剧了政治运动的剧烈性。研究毛泽东晚年“大民主”思想,可以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一些值得深思的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5.
霞飞 《党史天地》2008,(9):43-47
情况变化了 1957年春季整风时,有少数右派跳出来攻击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毛泽东经过对形势的分析,于1957年5月15日写了《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说:“几个月来,人们都在批判教条主义,却放过了修正主义。”“我党有大批的知识分子新党员(青年团员就更多),其中有一部分确实具有相当严重的修正主义思想。”毛泽东在估计了左中右三种力量对比后说:“最近这个时期,在民主党派中和高等学校中,右派表现得最坚决最猖狂。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延安整风运动50周年。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所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是指导延安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之一。针对当时党内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毛泽东在报告中鲜明地提出:“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个改造的  相似文献   

7.
任全才同志的《1959年庐山会议纠“左”问题刍议》(刊于《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1期,以下简称《刍议》)提出3个主要论点,一是自第一次郑州会议到庐山会议,毛泽东从未讲过纠“左”的话,却多次强调反右和批判反冒进;二是从庐山会议通过的党的决议和毛泽东的一系列讲话看,都不是反“左”,而是反右;三是由于庐山会议的出发点是反右,因此才把主张彻底纠“左”的彭德怀等同志打成右倾反党集团。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特提出几点不同看法,以与任全才同志商榷。 一、《刍议》指出,“自第一次郑州会议到庐山会议,毛泽东从没讲过纠‘左’的话,却多次强调反右和批评反冒进。”笔者认为,问题的实质不在于是否曾经提出过纠“左”的概念,而应着重考察是否在实际上纠正了工作中的“左”的错误。事实上,毛泽东也在多个场合下表达了批判“左”倾错误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主持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成立“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彭真“列了个很大的名单”,“四大秀才都抓上了”说到“中央文革小组”,先得从“文化革命五人小组”说起。1963年12月12日,毛泽东在中央宣传部的一个内部刊物上对文艺界写了一个不切实际的批语,说文艺界“问题不少,人数很多,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岂非咄咄怪事”。1964年6月27日,毛泽东在文艺界整风报告的批语中,又批评道:“文艺界协会和它们所掌…  相似文献   

9.
1957年4月30日,北京天安门城楼休息厅。在这里,毛泽东率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欢聚一堂,座谈共庆“五一国际劳动节”。其时,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开门整风已进入高潮,毛泽东在讲完了欢迎党外人士提出批评意见,帮助共产党整风的中心发言后,突然话锋一转,第一次向党外人士公布了他不准备担任下一任国家主席的想法,并拱手拜托在座的诸位在各自的范围内透露这个消息,帮他“刮点小风”。此言一出,令刚刚还被毛泽东开诚布公、虚怀若谷的讲话感动着的民主党派人士深感惊愕和意外,会场上一时窃声阵阵,丝丝骚动。会后,他们其中的一些人“紧急…  相似文献   

10.
执政党的建设必须放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这是毛泽东在1945年提出的"民主新路"的一个基本点.1957年春,党中央作出了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的决策,采取了开门整风的方式,号召知识分子和党外民主人士帮助整风,并赋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及反对官僚主义的崭新内容.  相似文献   

11.
睆砦 《党史纵横》2002,(7):24-27
《不怕鬼的故事》在60年代前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曾是进行党内干部整风必须阅读的书籍。从编选思路,到出版宣传,毛泽东都悉心过问,花了不少精力和心血。毛泽东为什么如此注重这样一本书呢?在这本书的背后,透出沉甸甸的历史内涵,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毛泽东当时的思想心态,以及一代伟人那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不怕鬼”、不信邪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12.
梁向阳 《广东党史》2016,(4):39-43,48
从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文革"前这十年间,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八大"前后(1956年到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前)的探索工作走在科学的轨道上,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大跃进"前后(1957年反右扩大化到1960年底)的探索工作出现了严重失误,社会主义建设一度遭到重大挫折;"调整时期"(1961年到"文革"前),毛泽东对一些觉察到的"左"的思想理论进行了纠正,并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新认识,从而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回顾和总结这段历史,对于推进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建柱 《党课》2011,(3):122-123
1978年冬,北京街头出现了大字报群,其中以被称为“西单墙”的大字报群最为引人瞩目,它从开始时的批判“两个凡是”和思想僵化逐渐走向了反面。与此同时,在1979年初召开的全国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有人发言全面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党的指导思想,把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说成只有错误,一无是处。  相似文献   

14.
一、“七一”纪念日的确定和一大召开的具体时间每年我们党都以隆重方式庆祝“七一”。那么,是什么时候把7月1日作为党的纪念日的?最早提出把7月1日作为党的诞辰纪念日的是毛泽东同志,他在1938年5月《论持久战》的演讲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十七周年纪念日。当时在延安的一大代表中,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他们回忆时记不起一大召开的准确时间了,感觉是一个夏天,天气很热。后来就把7月份的月首作为党的纪念日。1941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中国共  相似文献   

15.
涤生 《党史纵横》2005,(9):31-36
“文革”中,依照毛泽东搞“文化大革命”的思路,中国的大中专学校经历了从停课到复课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毛泽东怀着良好愿望,决心搞好“教育革命”的许多想法,也表明失控的“文化大革命”使毛泽东的想法不能实现,甚至走向反面。毛泽东早就对过去旧的教育制度不满意,他有一个“教育革命”的思路毛泽东在他青年时代接受旧教育时,就对旧的教育制度十分不满。他曾用干脆不进学校读书而是自己每天到长沙定王台去自学的办法进行反叛。后来,在父亲停止供他学费的威胁下,他才又进入学校去读书。但毛泽东对旧教育制度的不满始终存在。新中国…  相似文献   

16.
1945年春天,毛泽东集中精力思考“七大”问题。王明仍然没有参加会议,但会议形成了六项决议 1943年春,全党的延安整风开始进行总结。6月1日,中央政治局正式通过毛泽东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并在全党公布实施。毛泽东的这一文献,对党的历史上的22个文件的学习与研究,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作了总结。自此,延安整风运动的普遍整风时期基本结束,全党的学习与研究暂时告一段落。 毛泽东发动的这一攻势,大大地加快了全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步伐,提高了全党的理论水平,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进步。  相似文献   

17.
中共八大之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中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六人之间的民主集中关系,构成了党内高层民主的基本走向。但是,从反右斗争到“文革”前的十年间,党内高层民主逐步遭到破坏,几乎所有的中央常委都因工作上的分歧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邓小平曾说:“在那种条件下,真实情况是难以反对。”“难以反对”,就是集体失语,这种症候对当时中国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44年5月19日至22日,重庆《新华日报》连载了郭沫若的史论文章《甲申三百年祭》。文章以1644年(甲申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成败转换为主题,深刻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毛泽东的重视。他不仅赞同文内的分析,还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研究。5月20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第一部作关于时局问题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毛泽东把郭沫若这位党外人士的文章列为党内整风学习的材料。根据毛泽东的意见,6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军委总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甲申三百年祭》,并强调:“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的态度,千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履辙。” 60年过去了,2004年恰又是甲申年,中国共产党已执政半个多世纪,今日重读此文,仍然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9.
1957年4月30日,北京天安门城楼休息厅. 在这里,毛泽东率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欢聚一堂,座谈共庆"五一国际劳动节".其时,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开门整风已进入高潮,毛泽东在讲完了欢迎党外人士提出批评意见,帮助共产党整风的中心发言后,突然话锋一转,第一次向党外人士公布了他不准备担任下一任国家主席的想法,并拱手拜托在座的诸位在各自的范围内透露这个消息,帮他"刮点小风".  相似文献   

20.
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曾把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作为整风文件印发,要求党的高级干部认真阅读。毛泽东说,这是为了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全国解放前期,毛泽东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