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和联网行业的发展,微博已经成为当今最流行的产品之一,它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工具,微博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中,使得公民的言论自由得到了更加极致的发挥。但是,由于微博内容少,数量多,发布快,操作简单,其便捷性、开放性、广泛性、匿名性等特点,再加上目前我国互联网方面的法律体系比较薄弱,使得微博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变得轻而易举,从而,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和促进微博的发展,本文针对微博侵犯隐私权中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微博的实时便捷受到众多微民的热捧,微民在享受微博带来的信息爆炸同时,隐私权可能正受到冲击。本文通过对微博语境中隐私权泄露、微博对隐私权的影响以及我国对于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等方面分析,尝试提出在微博语境中如何应对隐私权被侵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微博反腐是一种新兴的反腐手段,在反腐倡廉建设中起到出人意料的作用。但在微博反腐过程中,官员的隐私权也许会受公民行使知情权、监督权的侵犯。当代大学生是微博的主要参与群体之一,其对微博反腐与公共官员隐私权的认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大学生对公共官员隐私权受限制的范围和原因,微博限制公共官员隐私权应遵循的原则以及意义等方面的内容来分析他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人肉搜索"产生了一系列的法律与道德问题,几乎已成为侵犯公民隐私权的代名词。本文从民法角度,首先对隐私权的概念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分析了人肉搜索对公民隐私权的具体侵犯。在此基础上,文中指出了我国隐私权立法滞后的现状。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在民法体系下给与隐私权专门保护、健全隐私侵权的法律救济、注重平衡隐私权与知情权等措施来完善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5.
患者隐私权是应当受到保护的一种人格权利,但在医疗和医学教学活动中侵犯患者隐私权的事件时有发生,以至于患者和医护人员对簿公堂,因此对患者隐私权予以法律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医疗活动和医学教学活动中,如何保护患者隐私权、在法律规定上如何将个人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保护,应进行必要的思考和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浅析医学临床教学中患者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医学临床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侵犯患者隐私权的情形。我国法律中没有关于侵犯患者隐私权的责任承担等明确的规定,导致现实中一些侵犯患者隐私权的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屡遇难题。本文结合医学生临床实习的情况,分析临床教学中侵犯患者隐私权的行为,并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如何解决医学生临床实习与患者隐私权之间的矛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浅析微博对隐私权的侵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博客因其内容少,传播广,发布快,数量多,现场性以及跟随功能等特点,对隐私权的保护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在分析了微博客侵犯隐私权的构成要件后,进而分析责任主体以及责任承担,文中认为此类侵权不应完全适用《侵权责任法》之规定,尤其是连带责任的规定。在对国外立法例进行分析后,本文结合国情,提出一些法律建议,以期找到微博发展与权利保护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浅议网络个人数据的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技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导致网络中个人数据信息隐私权更容易受到侵犯,网络中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变得更加迫切。本文分析了网络中个人数据隐私权受到侵犯的各种现象,借鉴国外的相关保护经验,对我国网络个人数据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二战以后,西方国家广泛兴起人格运动和民主运动,隐私权就是此时确认的一种新的人格权。近年来,隐私权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而生活中侵犯隐私权的现象也日趋增多,公民的隐私权应该怎么保护即成为一个重要论题。本文从法律的角度,界定了隐私权的概念、内容,明确了判定侵害隐私权行为的标准,划分了具体的侵犯隐私权行为的类型,提出我国法律应为公民隐私权提供以宪法为指导、民法为基础的全方位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隐私权入宪,确立隐私权的地位是根本 从当今国际的趋势来看,隐私权正在被逐步确立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将隐私权作为一宪法权利加以保护不仅是有关国际公约的要求,也是很多国家的一致做法。而我国宪法并未确立隐私权的独立权利地位,只是在第38条、第39条、第40条原则性地规定了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住宅不受非法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微博时代言论自由权利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的出现有利于人们自由地发表言论,而微博的开放性、传播效应和自我约束性,要求人们在享受微博带来的便利之时不能侵犯其他权利。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言论自由权可能会侵犯名誉权、隐私权和商业秘密等权利,这就需要通过权利冲突的协调机制化解权利冲突,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当前我国微博业务高速发展,平衡各方利益,化解权利冲突,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刘倩 《法制与社会》2011,(24):24-25
2009年通过的《侵权责任法》第一次明确将隐私权收纳进法律,隐私权从此可以名正言顺的与其他人格权平起平坐,不必担心因为隐私权遭到侵害却难以用“隐私权”进行诉讼的尴尬场面。但是纵观我国的法律,对于隐私以“权”的规定有且仅有这一条而已,用一条法条难以解决复杂的侵犯隐私权的问题,因此要对隐私权的加以分析,进行层次保护。本文正是从种类层次分析的角度谈起,探讨对隐私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侵犯网络隐私权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阐述了目前我国对于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构筑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全面性法律框架。  相似文献   

14.
患者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公民隐私权被侵犯的现象非常普遍,作为特殊群体—患者的隐私权被侵犯的情况非常严重,但相应的保护措施极其匮乏,法律也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为切实保护患者隐私权进而保障人权,必须明确患者隐私、隐私权的内涵、范围,掌握侵权的各种表现形式,并从医方和法律上进行保护,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5.
隐私权作为一个法律概念被提出来才不过100多年,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保护自然人生活安宁和精神自由,维护人的尊严,体现人的价值。我国民法未将隐私权确认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而是将侵犯隐私权行为与侵犯名誉权行为混淆。这回避了隐私权是不是一个人格权的问题。要想对隐私权提供完善的保护,必须弄清楚一个问题:隐私权的性质是什么?笔者对此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刘莎 《法制与社会》2010,(10):285-286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保障人权,隐私权就是人格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刑事诉讼中,一系列高科技的侦查手段赋予了侦查机关强大的侦破能力,使侦查对象的一切变得更为透明,相对而言,法律给予犯罪嫌疑人以及相关证人的防御手段又极为有限,从而导致其权益极易受到侵犯,公民的隐私权保护也岌岌可危。我国若要跻身世界前列,就必须在各方面与世界接轨,而在刑事诉讼方面,加强侦查程序中的隐私权保护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刑事侦查中侵犯隐私权的实际情况,结合外国的先进经验,来探讨我国刑事侦查中隐私权保护的不足及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自美国法学家萨缪尔·D·沃伦和路易斯·D·布兰代斯于1890年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首次提出隐私权概念以来,世界各国对隐私权的理论探讨日益广泛、深入,并逐渐在各国立法、司法实践中受到重视。目前,隐私权已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法律广泛承认并予以保护的基本人权。然而,我国现行法律还没有提出明确的隐私权概念,学术界对大学生隐私权保护问题的研究和著述甚少。大学生隐私权被侵犯的事件时有发生,高校成为侵权的主要主体。大学生隐私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不仅会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化大学生与高校之间的矛盾,而且也会对国家的法治进程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大学生隐私权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论私录视听资料的证据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小冬 《法律科学》2007,25(1):127-133
未经当事人同意而录制的视听材料有可能涉及被录制者的隐私.之所以规定不得采用法律所禁止的方法收集视听资料,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传统理论认为侵犯被录制者隐私权的私录资料不具有合法性.但隐私与隐私权并不相同,对私录资料证据能力的认识须从解释论与立法论的角度分别考虑.从解释论角度,如果私录资料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那么该证据资料便会因不具备合法性而被排除在诉讼之外;如果只涉及隐私而未侵犯隐私权,便可具有证据能力.而在立法论,那些即使侵犯了隐私权的私录资料也同样具有证据能力,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但这并不妨碍隐私权人在本案诉讼结束之后对侵权人另行提起诉讼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19.
刘洋 《法制与社会》2010,(13):87-87
“人肉搜索”的出现,使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肉搜索”事件正向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方向发展,亟待接受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20.
在乙肝病毒面前,公众有知情权,而患者也享有隐私权,公众知情权的实现势必会侵犯患者的隐私权,而患者隐私权的保护,却又侵犯了公众的知情权,解决公众知情权和乙肝病毒携带者隐私权的冲突应当遵循利益平衡和禁止权利滥用两个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